2 高考的“指挥棒”
高考被称为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中小学的教育就跟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2014年,以高考为核心,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教学的导向,被视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指挥棒”。
“指挥棒”方向的改变,不仅仅关乎高考生的利益,还涉及初中、小学学生的教育。2014年,教育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政策予以解答,把新高考改革定位为“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旨在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区域、城乡入学差距,中小学择校,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这些难题的化解,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类似,是对既有利益格局予以重新调整。
与高考改革相关的文件中,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纲领性总文件,有专家评价,该意见和此前改变考试科目的“小打小闹”不同,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堪称中国教育史和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史上新的里程碑”。教育部紧紧跟进,随后发布了4个“众星捧月”式的配套文件,均围绕总文件,从不同方面予以细化,有《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5个文件对当前考试招生制度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回应和系统部署,涉及招生计划编制、考试科目、招生录取、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一揽子”的全方位变革。同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两地当年入校的新高一学生成为新高考改革的首届学生。
在2015至2016年高考中,改革带来的影响快速显现出来。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当年高考人数总量下降的地区,城市考生普遍感觉考取重点大学的名额少了、变难了。因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严控属地招生比例,国务院明确规定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从2013年的6%缩小至4%以内,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考生公平竞争。教育部从招生计划分配入手,着力解决区域、城乡入学差距问题。
同时,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寒门学子上重点大学的数量多了、门槛降低了、变容易了。早在2012年,国家即启动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国家、地方、高校组成“三大专项计划”,该计划在2014年招生6.9万人,到2016年,招生9万多人。其中,仅国家专项计划增加到6万人。然而,各高校每年招生计划总体变化并不大,有限的“蛋糕”更多地分配给专项计划,加剧了非贫困地区城市学生高考的竞争态势。2015至2016年,北京大学在陕西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692分、702分。
改革带来的变化在清华大学的招生中也得到了印证,招办主任刘震介绍了一组数字:清华面向贫困、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自强计划”,2015年招生86名;国家专项计划在2012年招生30人,2013年为60人,2014年不少于250人;2015年3300余名新生中,来自县以及县以下中学的学生比例接近总招生人数的1/4。其中,国家专项计划与“自强计划”招生人数超过总招生的10%。
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单位,对2012至2014年“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调研包括26所重点高校、13所中学、1387名专项生,评估项目课题组组长赵兰香评价:“专项政策在缓解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难的问题同时,向全社会释放了政府着力推进教育公平的积极信号。”“90%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重点大学对家乡的人群起到了榜样或者激励作用。”
在高考改革中,解决偏科、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等问题,是最难啃的几块“硬骨头”,化解的途径主要通过调整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其中,有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在“3+3”高考模式下,3门选考科目成绩将作为高考总成绩的一部分,高中学生根据目标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7选3”模式再加上技术)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可文理兼修,也可纯理纯文。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整体情况也是高校招生的依据之一,一些重点高校在综合评价初审时,明确要求报考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均为优秀等级,更为重要的是,在招生录取中,将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换算分数一般会占到10%。
学业水平考试并不是高考改革的新鲜事物,早在2005年已经开始推行,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在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中,为预防学生严重偏科,顶层设计者怀着美好的初衷,为重建高中和大学的人才培育体系,赋予高中生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当高考的主人,突破性地增加了由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的内容,希望学生高中选修内容与今后的高等教育专业学习之间能够有效衔接。本着这样的目的,在实施改革试点的浙江省,计入高考总分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为“7选3”,并创造条件和平台,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一种背离初衷的投机行为,一些学生的选择趋于功利化,基本上哪个科目简单、易学、能取得高分,就选择哪一门。以相对难学的物理为例,在2016年选考中,非物理竞赛生或学得稍差的学生,因为拿不到高赋分,成绩排不到前列,对物理敬而远之;与此相对应,地理等相对容易得分的科目变成了热门。以2016年10月杭州市选考科目为例,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选考人数处于倒数第三位,在部分中学,物理老师因为数量太多而去教技术课。不啻如此,依据选考数据,物理选考学生的层次分布为优秀学生多、一般学生少、后进学生更少,因为选考科目采取赋分制,对原始分排名后按考生总数的比例赋分,物理选考的构成导致不少优秀学生得到了低赋分。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在大学大部分理工专业学习中极其重要。面对浙江省新高考下物理选考的实际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迅速调整招生方式,以物理作为部分专业招生的主导科目,传递人才培育的信号,学生要进入这些重点大学的相关理工专业就读,得具备扎实的物理功底。然而,这是否能改变物理选考学生的层次,需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是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另一条途径,它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其实,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于2002年已经开始实施。2014年以后,改革的重点旨在扭转唯分数论现象,通过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5个程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实施中,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将制定具体办法,建立电子化管理平台,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方便大学招生参考。
基于社会信用体系尚在建设完善的路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化、公平性、真实性、可操作性等问题,倍受社会高度关注,很多人担心失真,或者走形式、“千人一面”,或者成为隐蔽的“灰色地带”。
上海市在改革试点中,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含4项内容,分别为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导向。对真实性这一难点,上海通过建立标准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加上客观数据导入、记录行为结果、相关材料公示、建立健全信用等级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等,保障评价材料准确客观。该系统既与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接,与高校的招生系统对接,方便高校在招生时,检索、分析报考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也可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全市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整体情况、学校素质教育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等。因为可信度、透明度高,在2016年高考招生中,该系统受到复旦大学等试点高校的认可。
根据综合素质评价有关文件规定,上海学生高中阶段社会实践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上海为此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实践内容包括军训、农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文化活动、社会考查(调查)等,并动用社会力量,为中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到2016年9月,该平台公布通过认证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29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375911个,95%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86%的高三学生完成了60学时的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姓名、所在中学、服务项目、时间等信息均予以公示,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基础资料。
之所以下大力气精细地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于新高考改革中,将构建“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通道,关系到每个高考生的大学录取情况。
按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关高校稳妥推进改革,在招生章程中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如同济大学规定,2017年,在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中,将通过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学生信息,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校测结果中占30%;在自主招生的材料初审环节,综合素质信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用于遴选专业(类)兴趣、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在普通高考录取中,当出现同分现象和考生进校后专业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作为判断学生兴趣特长的主要参考依据;在各项校园活动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等将作为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依据,选拔符合大学培养目标的人才。经过这样改革后,大学招生录取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复合型人才。
在另一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浙江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式略有不同,于2014年启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三位”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含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其内涵与“两依据一参考”相一致。高校依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将考生的高中学考成绩、统一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合成综合成绩,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2016年,相关高校在浙江实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高考被视为选拔人才的一把“大尺子”,而综合评价这把“小尺子”在具体实施中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新组织了笔试,前者的笔试时间为5个半小时,理科笔试、面试均强化了物理的分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先上新课后测试,考查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浙江科技学院对报考建筑专业的考生,要求画教室里摆放的一只环保袋,即兴考查学生实际绘画水平等。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当年100多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上海市、浙江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的信息,传递了这样的事实,从教育部门到高校,都试图通过考试内容和招生方式的改革,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难题,期待逐步打破“高分数=好学生”的框框。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减轻部分学生备考负担,也是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的途径之一。改革后,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生若参加了分类考试,被确定录取,即不用再参加高考,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利于高职院校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项改革在2015年高考中已初见成效,全国独立设置的1341所高职院校,招生348万人,以分类考试招收170万人,首次超过高职招生总计划的一半;当年在校生数量为1048万人,占到高等教育总人数的41.2%。
此外,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在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同时,考试内容将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改革方向,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进行了新的内容调整。
采取措施,解决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问题,同样是高考改革的重点。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取消了与学生高考密切相关的6个加分项目,分别为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的5个全国性加分项目,另一项为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当然,这些加分项目被取消,并不意味着真正优秀的学生在招生录取时就失去了优势,或者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不必再参加赛事。改革招生录取机制,重在公平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学有兴趣、发展个性,因此,对真正喜爱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的学生,给予的是支持而不是遏制,在今后高校招生选拔中,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综合素质优良、某方面才能突出的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也进行了改革,明确自招主体为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同时借鉴国际大学常用的招生模式,取消校荐,由学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其所在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推荐,并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将测试选拔时间放在高考后进行。
庞大的高考改革,看起来颇为繁杂,却万变不离其宗。从考试招生新政中探析改革的根本目的,高考旨在“保障高校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进行人才“选拔”的性质没有变;招生录取“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努力方向没有变;“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也没有变。
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公布后,《人民日报》发表时评,称“高考改革在公平与科学间艰难平衡”,这道难解的改革试题,在“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抉择基础上,修改了衡量人才的尺子。
从2014年始,在高考考试招生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渐渐被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全新的多元录取机制,在高考分数之外,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被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环节。这把新尺子,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学习高中基础课程,掌握多种技能,提高科学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锻炼学习、思考、判断、表达、观察等能力,又重视发展个人的爱好特长,发现隐藏在自己身体里的潜能。
这样的变革正在推进中。在高考考试改革方面,“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顺利实现了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的平稳过渡;2016年,实行“一纲多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全国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2017年,外语“一年两考”首次实施;“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探索中日渐形成,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高考核心立场;“四层”即高考考查目标,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即高考考查要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有序予以推进。
当中小学教育逐渐回归正常的轨道,学生将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了解自己的志趣、优势和特质,确定具体的升学目标,在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上做有用功,这样,当面对“3+3”高考模式和多元录取等改革时,就能顺应考试、教学、课程设置等新变化,合理规划学业,确定选考科目,在多样化的招生选拔中抓住机遇,向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