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耳鼻咽喉“三炎一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各论

第一章 中耳急性炎症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此病常继发于急性鼻炎、鼻咽炎、腺样体炎,变态反应、腭裂。炎症直接蔓延到咽鼓管,管腔黏膜充血、肿胀,妨碍鼓室正常通气和引流。鼓室固有空气为黏膜所吸收,形成负压状态,致黏膜出现卡他性炎性病变并有无菌性漏液产生,致声音传导受阻。年岁较大的病儿往往自诉耳聋、耳内轻痛、有闭塞感和胀满感,时有耳鸣;头部发沉和自听增强现象。学龄儿童因听力减退往往影响学习,时有周身不适、体力减退等表现。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混浊,有时光锥消失,有时有轻度充血。经鼓膜可透见淡黄色积液的水平线,随头位变换而变动。鼓膜上半部颜色紫红,可延至外耳道上壁。

听力检查有耳语障碍;音叉试验或电测听器检查,气导减退和骨导延长,呈传导性重听或耳聋。

鼻及鼻咽镜检查,常见鼻及咽部有炎症改变,咽鼓管通气时,咽鼓管常不通畅,有时可听到湿性或干性啰音,或水泡音。

一般为单耳患病,两耳同时发病者也不少。多数病儿经积极治疗迅速痊愈,预后良好。如诊治不当,全身情况不良者,最后可转化为化脓性或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分三期:第一期,鼓室炎症发生,有炎性渗出物,感染侵及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环;第二期,鼓膜穿孔,耳流脓,随之细菌或毒物吸收则逐渐减少;第三期,为炎症静止期,耳流脓减少,鼓膜穿孔迅速愈合,病期长短不一,共历时2~4周。

第一期临床表现如下。

1.耳痛 起病突然,疼痛剧烈,随鼓室内压力增高,当喷嚏、咳嗽、吞吸等动作时,耳痛加剧。耳痛常表现为昼轻夜重,致病儿不思饮食,睡眠不安。耳痛常为搏动性刺痛,因鼓膜受压可出现沿三叉神经分布的头顶、颞部和齿部的辐射性痛。常有偏头痛和全头痛。与此同时,可见有扎-海(Zahrien-Heed)圆形或椭圆形敏感区,与头痛区一致,多出现于头痛之先。耳痛是本期的主要症状。

2.体温升高 病初可升至38~39.5℃以上。体温常反映病情的轻重,致病菌毒力的大小和毒素吸收后机体反应的情况,但并非判断预后的唯一根据。脉搏通常随体温升高而增加。鼓膜穿孔流脓后,体温常随之下降。如仍高热不退,表明引流不畅,或表示中毒严重,亦可能有并发症(肺炎、肾盂肾炎等病)发生。高热时常有全身不适。体衰者,体温升高不显著;病后鼓膜穿孔,引流通畅者,可无高热。

3.听力减退 主要为气导听力减退,骨导正常或延长。韦伯试验偏患侧。多为混合性重听或耳聋,但以传音障碍为主。多数病儿耳聋较重,耳语可完全听不到,谈话声只能在耳旁听到。

4.耳闭塞感 系因鼓室黏膜肿胀和渗出物积存所致。

5.耳鸣 有时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常为搏动性低调耳鸣。

6.鼓膜改变 炎症初期可见一度充血或线状充血。继之充血范围绕脐部向四周扩大,为二度充血,最后成弥漫性充血,即三度充血,鼓膜呈一片红绒色。因鼓室积液鼓膜膨隆。鼓膜正常标志完全消失。

起病骤然者,炎症反应较快,鼓膜上皮大量剥脱堆积,颜色暗淡,光泽消失,将鼓膜充血掩盖,易致误诊。用石炭酸甘油滴耳后,也可产生类似情况。

此外,鼓膜后上部膨出,骨部外耳道后上壁皮肤充血,乳突尖端压痛,皆为中耳急性炎症的反应,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多自行消逝。

鼓膜穿孔流脓,炎症过程进入第二期。穿孔多在紧张部前下区,呈点状或裂隙状。针尖大穿孔常辨别不清。由于搏动性溢脓,鼓膜穿孔常闪闪发光,且与脉跳相应,借此可判明穿孔存在。

排出的脓液初呈浆液血性,继成黏脓性或脓性。如穿孔较晚,则排出的分泌物多为黏脓性。通常脓无臭味,量不多。严重者,特别是并发乳突炎时,不仅脓量显著增多,且具臭味。流脓持续约1周,脓量逐渐减少,稠度增加。

第三期,痊愈期,流脓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停止,示炎症逐渐消退。耳镜检查见鼓膜充血减退,穿孔闭合,标志重新出现,听力好转或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残迹。穿孔较大者常在愈合后形成菲薄瘢痕;有时遗留钙化斑。

以上所述为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极为常见。凡中耳破坏严重及伴有乳突、颅内并发症者,临床表现极不一致,必须辨证论治,及时正确处理。

多数病儿经治疗后可迅速痊愈。少数鼓膜穿孔不愈持续流少量脓者,与鼻及鼻咽疾病有关。有时耳流脓完全停止,鼓膜穿孔愈合,但鼓膜仍轻度充血,标志模糊,可能为中耳炎症消退,而隐性急性乳突炎正在形成的征兆,临床不容忽视。

听力改善,为中耳炎痊愈的明显标志。听力减退者,多因鼓窦或乳突有脓灶存在,应彻底消除炎症,防止粘连,以改善听力。

血象改变在中耳炎病程中有重大意义。尤以白细胞数的变动极为重要。病初,可见白细胞增多,核分类无特殊发现。大多数病例,病后1周总数又见减少,常波动在正常范围之内。第三期时血象可正常。当病程转剧和毒素大量吸收时,则有中性粒细胞左移现象。轻者,只见总数相对增加,而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重者,则杆状核细胞增多,一般而言,炎症过程中常有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象改变常与体温变化相平行。

多数病儿,经积极诊治,可获痊愈。病变严重或治疗不当的病例,可留后遗症。由于中耳瘢痕粘连,传音功能障碍,可遗留严重的听力减退。

其次如鼓室炎症不消退,流脓不止,可转成慢性炎症。此外,尚可并发乳突炎、面神经麻痹迷路炎以及颅内并发症等严重疾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勿延误时机,以抢救病儿生命。

急性上鼓室炎

本病起病隐晦不显,偶感周身不适,头钝痛、部位不定。有低热或无热。年龄较大的病儿可有眩晕,头位改变或剧烈转头时更加明显。有时恶心,呕吐和耳鸣。耳痛较轻或不明显,多为刺痛。前庭功能检查有亢进表现。听力稍有减退。耳镜检查,鼓膜轻度内陷,松弛部充血,很少发生穿孔。X线拍片检查,发现鼓室显影模糊,而乳突正常。经治疗上述症状不易缓解。经过4~6周后,听力自行改善,而眩晕持续可达4个月以上。流感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