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应肝脏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的联系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肝在五行中属木,在阴阳中为阴中之阳。
[肝为“血之府库”]
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可以将一定量血液贮存于肝内,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故肝有“血之府库”之称。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之所需;当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这时,相对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储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
肝还有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使之溢出脉外的作用。也就是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若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若是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因此,气虚者宜补肝气,火旺者宜泻肝火。临床上所用的止血药,多归肝经,正是这一理论在中药学中的具体体现。
[肝郁则怒,郁怒则伤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生气时,刚开始左边胸肋会痛,这其实是期门穴在疼痛,也就是肝气作祟。肝气升上来,在中医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肝木克脾土。所以一旦生气的时候,会吃不下饭。等到再生气的时候,胸口就会发闷。这就涉及膻中穴,也就是气憋在此处了。这里讲的就是肝主疏泄的问题。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气郁结”常伴女性左右
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亦即肝主疏泄有使气机调畅的作用。如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机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小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女性多是肝郁气滞的代表。爱生闷气的人多为女性,妇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对于女性来说,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肋,乳房是肝脉必经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疼痛。肝主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响津液的输布与血的运行,导致水液停滞,血行不畅产生痰淤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
迅速疏肝理气的小窍门
首先我们看看六字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熟悉中医舌诊的人都知道,舌尖属心、舌尖的两边属肺,舌两边属于肝胆,舌根属肾,脾其华在唇。当感到周围有人说话影响到大家时,都会食指放在嘴上发出“嘘”。这时,舌头的两边正用力抵在两边的上牙齿上,根据舌头、口唇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此时“嘘”字音正在疏理肝气。因此,在生气时需要迅速疏理一下肝气时,不妨做一个“嘘”声的动作试试看。根据六字诀练功的方法,同样也能采取相应方法疏理对应脏腑之气。
生气时何以食不下咽
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及将糟粕排出体外的功能,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即脾胃的气机升降来概括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可见,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脾升胃降的一个重要条件。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人生气时常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到脾致脾气不升,影响到胃致胃气不降,即“木不疏土”,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食欲缺乏的状况。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肝在志为怒,怒火常由男性发
正常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影响,也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故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实际上是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亦开朗。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是“怒”,所谓“怒伤肝”。怒可分为暴怒与郁怒两种情况。暴怒,《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故暴怒可使肝气上逆,甚至肝风内动,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此称之为“因怒致病”。郁怒,是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使肝失疏泄,除出现肝气郁结的表现外,进而可发展为肝气犯胃,称之为“因郁致病”。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气的人,经常处于发怒状态,容易秃顶。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爱把脾气发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肝气旺,更主要的是他们感觉心里有气不发出来会很憋闷。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事实上,有了气发出来要比闷在心里好得多。
[肝胆相照主谋略]
《黄帝内经》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肝脏马上会去对付它。所以,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肝当然就容易受到伤害。我们知道,胆主决断,肝胆互为表里脏腑,常有肝胆相照之说。而肝脏怎么能出“谋虑”?谋虑就是计谋思虑,反复筛选思考方案。善于动计谋的人,肝气用得多,耗伤肝血也会影响人的视力,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经在丑时活动最强,有人喜欢深更半夜学习、想事情,因为这时效率高,计谋出得也好,道理就在于此,故一般的“大决断”都出自半夜。
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经常晚睡,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子时,刚刚生发起来的胆气没有养好,紧接着丑时,肝血又没有养好。这好比春华而秋实,如果春天少了一朵花秋天就少结一颗果。青少年时期耗散的肝气会对日后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医不提倡年轻时太过耗散精力。肝主谋略,学生如果熬夜学习,肝气耗散,缺少谋略,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为筋之府。”全身的筋按其所分属的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称为十二经筋。筋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之气血可以养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可见肝所获得的精气,都会布散到筋,发挥濡养作用。若肝之气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细心的人会发现,当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手都是紧紧攥着拳头出来的,这说明小孩子的肝气是非常充足的;而到了人死去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撒手而去”,这个时候肝气消失,手的握力自然没有了。西方曾做过测试,长寿老人的握力大部分都很足。这些都跟肝主筋密切相关,肝之气血充足,筋必健壮。正如《素问·痿论》所说:“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动骨骼负责运动,膜用来隔离、划分器官组织的功能界限,肝气旺,手指、脚趾有力量,肝脏对应手指、脚趾,活动手脚能活动肝脏。但在愤怒时,肝气一动,拳头就不自觉地攥紧了,并想大喊大叫。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气就会紧握双拳,做要打人之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