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体系和功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杜威这句话概括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实践的重要地位。何谓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而社会实践显然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子集,社会实践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和社会,它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本书的社会实践主要指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结合起来的基本原则,主张知识青年参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知识青年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要求青年学生投身到生产实践中,寻求个人的发展。
自恢复高考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跨步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陈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要求,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重新被很多学校提出来,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1984年5月,首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在辽宁召开,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国家又开展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工作,这样全国范围内各级高校都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05年2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如何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并且再次重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个文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纲领性文件,规范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同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指引性的政策。
一、社会实践的体系
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构成要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第一次从政策上指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构成要素,其中包括:教学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
教学实践包括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课程实践包括思想教育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各门思想教育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和实习环节,正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政治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专业课程实践则是运用专业课程知识,思考相对应的问题和现象,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每个专业都有数次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的时间要长于课程实践的时间,通常在假期或者开学后的一个月或数个月完成。专业实习是运用已经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积累和视野,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目的在于知识的应用。课程实践则在于知识掌握。
军政训练是每个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军政训练通常在大学阶段的第一学年完成,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十分重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军政训练对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社会调查从本体论而言,它从属于社会实践的集合之中,是它的一个子集。社会调查往往和假期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社会调查,能促进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更加深刻地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同时国家和各级大学每年都开设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比赛,其中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各级大学调查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调查报告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到社会调查在实践环节中的效用,并且在一定程度浪费了研究经费。因此提升调查的质量和效用,是目前大学生实践环节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生产劳动也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生产劳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可以改变部分大学生好逸恶劳的习惯,重新审视劳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服务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社会倡导的乐于助人的精神。通过社会服务,能够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奉献精神。在开展社会服务中,我们要尤为重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及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培育大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是大学生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这不仅体现自己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好地促进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另外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把开展“红色之旅”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来,也说明了在大学生实践体系中,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项目,它面对的主要是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这部分学生获得合理的经济收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才干,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也能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理解。
社会实践除了一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以外,还有一些是智力活动,科技发明创造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每年定期都会开展“创新杯”和“挑战杯”等竞赛,这些比赛正是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科技发明,能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使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献技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社会实践的功能
一个完整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促使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促进知识创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等。
1.促使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促进知识创新
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划分方法,将知识划分为可以用文字、数字、图表等反映的形式知识(显性知识)和不能用文字、数字、图表反映的内涵性知识(隐性知识)两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正是通过文字、数字以及图表等反映的显性知识,但是人除了这些显性知识外,还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去促进个体发展,促进知识创新。社会实践正是其中的“桥梁”,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创新的来源、平台和基准的有机统一。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来源。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为舞台,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基层,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城市,与农民、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共同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农民、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从而丰富大学生的隐性知识积累。这些劳动经验、工作技能是大学生在学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是在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后却相当重要。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能学到人际交往的技巧,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纯知识型人才,而是知识结构全面,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及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经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知识(隐性知识)向大学生转移的平台,成为大学生知识创新的来源。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以团队形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课题研究小组等是平台的典型形式。在团队组织中,成员多具有相同的年龄、相似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以完成实践任务为追求。团队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思考尽量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用可以明示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个人和组织的外显知识,社会实践报告和科技成果是组织显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因此,团队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和加速大学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大学生知识创新的平台。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大学生课堂上学到的显性知识必须很快地转化为隐性知识,否则它的真实价值就不存在。社会实践可以促进个体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并通过知识的转化提升个体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从而使个体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具体问题,这就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深入思考,其中正确的得到证明并予以内化、吸收、纳入其知识体系,错误的则得到修正,不足的得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化,个体掌握的知识才能更正确。
2.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简单地说就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内化价值观念以及培养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有很多个阶段,大体可以分为基本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人的初级社会化,大体发生在18岁以前。而再社会化发生在进入工作岗位重新回炉进行再培训的过程。在这两者之间,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大学生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既不是初级社会化,也不是成人再社会化,是两者的一个桥梁和一个过渡环节。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逐步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全面发展。社会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包括性别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等。而一个完备的社会实践体系,内容丰富多彩,要求大学生个体在特定的团队中完成。在团队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彼此感染,完成多方面社会化的过程。
3.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维护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艰辛知人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逐渐明确要达到一个目标的艰辛,摈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正确面对失败的挫折,进行积极的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该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也不应该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实践,而应该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去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与人协作的技巧,而这正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能给予的。每一个实践,都有一个实践目标和实践团体。每个实践团体中,都要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这个团体必须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机制,才可能完成实践任务。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机制,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4.培育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从个体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课堂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主要是以纯理论的课堂灌输为主,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然重要,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促使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学校教育的内容。社会实践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知识的构成体系分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获得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但更主要的是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是课堂教育所不能给予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拥有自主体验的机会,是主体的亲身体会。实践主体从体验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个体体验而言都是独特的。主体这种体验被唤醒,激发和释放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被动地接受命令;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取隐性知识,并使之内化,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人生中发挥作用。这种主体自我认知的过程,能够显著提高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个体培育良好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基石。
从社会实践体系的应用角度分析,它对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都具有德育的功能。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特别是“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激发他们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热情;通过社会调查和“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激发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勤工俭学可以培育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科学发明可以激发大学生求实创新、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学术意识;军政训练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5.促进大学生就业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一个完备齐全的社会实践体系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意义重大。
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要在社会实践环节培育。通过教学实践、实验、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实习、兼职、挂职锻炼等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对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影响重大。
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任务。但同时正是通过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专业能力,除了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更强调学生思考、应用以及创新。社会实践能帮助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直接的、内涵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获取新知识、新经验。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隐性知识和课堂的显性认识相互印证,可以促进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体系中的科学发明创造便是这种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
在就业能力中,团队精神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也非常有助于培育这种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项目,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完成的,都需要团队的互相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团队合作,队员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尊重、共享成果,正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社会实践功能对大学生能力的塑造是多方面的,这个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完备的社会实践体系及其认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如果开展得好,将非常有助于青年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