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的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

一、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低成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龙头企业上接国内外市场,下连基地、农户,并通过生产、经营、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它突破了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既较好地满足了分散经营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进入市场的迫切要求,又从根本上完善和建立起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新体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作用:

1.在市场营销中,具有开发新产品、开拓大市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使命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地开疆拓土,创造需求,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龙头就是火车头,农产品是否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农村经济发展这列火车是否跑得快,全靠龙头企业这个火车头带。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乳业龙头企业对我国乳业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再贴切不过了。过去,我国陕西、甘肃、四川、宁夏等地的农民养奶牛是粗放式喂养,产量低;奶贩子收购,价格低。近几年来,内蒙古伊利集团、西安银桥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出了“伊利”、“秦俑”等一批知名奶粉品牌后,产品畅销国内外,占领了全国85%以上省市市场。新产品的开发,使农民真正实现了靠奶致富。比如伊利集团2006年支付当地牧民奶款6亿多元,带动了4万多牧民致富。西安银桥集团已带动周边10多个区县、30多个乡镇的1万多农户致富。

2.在结构调整中,起到拉长产业链、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开发体系的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同时,带动农户搞种植业、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育不全,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开发潜力低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景非常广阔。现代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合、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流通带动生产,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无疑对促进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都有着促进作用。

3.在技术进步方面,起着扩张需求和加速技术进步的作用

龙头企业进入农业,可刺激农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如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对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降耗增效技术,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大冶劲牌有限公司是个年产值近16亿元,以加工农产品稻谷、高粱为主生产保健酒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2006年在该区域内兴建优质稻生产基地6670公顷,促进了基地近万名农户不断改进耕作模式和新品种的推广,实现了农户和公司效益的双赢。鄂东南的阳新县油脂公司,由于提高油脂质量和出油率,企业扩张快,促使全县“双低”油菜得到全面普及。由此可见,龙头企业发展越快,对农业科技进步效应就越显著,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也就越快。

4.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仅靠种养业的结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潜力最大的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它是摆脱县域经济困境的根本出路。如东北黑龙江农垦企业,利用资源优势、经营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规模种植几百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大麦,其价格比澳大利亚还要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其龙头企业通过辐射效应,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产业格局的形成,加速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加工发展规模快慢是衡量农村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龙头企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山区,发展是十分缓慢的。据对湖北中等城市黄石的调查,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国有及非国有(简称规模以上)加工企业9家,年产值4.5亿元,如果将规模(包括私营个体)加工企业包括在内产值大约也只有8亿元左右,其农产品加工增值比仅为0.3∶1,只相当于日本的1/4,美国的1/5。该市现有限额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家,年销售额约2.8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9.3%,农村市场63家,农贸市场年成交额19.6亿元(其中工业品成交额仅占20%),农产品加工贸易不够发达。从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些年发展的情况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普遍问题是:

1.行政色彩较浓,出现了“大企业病”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倾斜政策的出台,一些龙头企业越做越大,但大而不强。有的企业组织机构出现官僚化,有的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进而出现因龙头企业误导而导致结构调整出现偏差,导致农业产业链延而不长,增值能力不强,农户的经营遭受损失,从而降低了龙头企业的实际效果。如山东省一家有名的龙头企业,近几年,虽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2006年生产5000吨的产量与1999年3000吨的生产能力的销售额是一样的,出现了严重的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资源浪费严重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建基地、兴龙头、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片面求多、求大,不根据本地特色,盲目跟进上大项目,结果企业办起来了,加工出的产品没人要,农产品仍大量积压,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增大了建设成本。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中部的一个省各市县竞相发展水果加工龙头企业,两年时间上了20多个项目,结果结构趋同,产品销路不畅,企业效益低下,纷纷关门。现代经济,已开始由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化,即向人们俗称的概念经济、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转化,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加之国外市场挤压,怎样选好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达到占领国内外市场的目的,始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3.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滞后,龙头企业亲和力不强

在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公司+基地+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厂长、经理的第一任务就是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盯紧市场,然后才是组织生产,搞好企业自身发展。龙头企业只有在市场中如鱼得水,才能带动农户发展。谁能抓住潜在市场,谁就有生命力。但是,当前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市场需要什么,农户该种什么,一些龙头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向他们发布信息,结果种植、养殖与加工脱节,龙头企业失去了应有的引导组织作用,没有被群众认可。

4.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关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农业产业化初期,龙头企业对产品体系的发展,往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经过这一个时期的发展,这些企业容易根据自身优势,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在市场、科技、信息方面形成垄断,从而影响市场均衡、公众利益和政府失控。由此会导致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难以有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体制。就我国当前的情况看,目前各地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基地和农户联合的措施来抓,但各地订单农业的合同违约现象相当普遍,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主观上公民或法人的诚信意识不佳外,其合同本身也有很大问题。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的企业与农户均属对单方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开口合同,而真正意义上的“闭口合同”很少,由于一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利益共同体也就难以形成,订单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理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整合农村资源,主要应解决好两项基本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或企业机制。对大中型龙头企业(或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建立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大量的中小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比较适合呢?当然也就是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

三、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建设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的关键性问题,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是需要我们探索与实践的现实课题。

1.龙头企业发展的取向

坚持“十六字方针”的取向,即“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基地(农户)”。经营龙头企业,重点就是要在那些实行生产集中化,能够充分发挥大生产优越性的部门或环节中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创造规模经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1)面向市场。要有前瞻性,研究国内外潜在市场,抓住潜在市场,开发市场俏销的产品。

(2)依靠科技。要有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自己的科研力量,要有较高的员工队伍素质和较强的生产加工能力。

(3)打造品牌。应该创出自己的品牌,最好有几个品牌在全省非常有影响,在全国有名气。

(4)带动农户。龙头企业要有为农户服务的观念,和农户一起发展、一起发财的理念,做到带领广大农民,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市场农业,实现农民快速致富。

2.龙头企业的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当今在广大农村崛起的股份合作组织制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目标取向、组织形式、管理构架、分配原则,既是对传统合作社理论实践的超越,也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第二次制度创新。其合作制组织体系是以资金、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实现按股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资本与劳动的联合,有别于单纯的联合和纯资本的联合,适合在农村发展。这一理论制度框架按股份结构、治理结构、分配结构三全体系用图表形式表达如图2-1。

图2-1

3.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总的来讲,就是要打破地域、部门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按照集中发展和规模经济的要求,突出大(规模大,带动面广)、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有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五个字的要求培育龙头企业。同时,要在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资源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现有的企业,搞好“技改扩”,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其对象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一大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具有利用当地资源和密切联接农户的优势,可就地加工转化,形成种养加工相互转化增值的生产经营。二是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如一批食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制药企业,可战略转移发展成“龙头”企业。三是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特点,基地、加工车间在国内,市场在国外,起点高、效益好、劳动力强,可培育发展成外向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