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楷模
【作者简介】 周翠兰,中文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武汉市新洲区高中文化补习中心语文教师。喜欢舞蹈、音乐,也喜欢独处一室享受文墨书香。曾经参加“武汉市第十一届教师五项技能竞赛”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
我,曾羡慕广场上潇潇洒洒的人群,厌倦教师的两点一线;我,曾眼热部分教师的平凡与轻松,疲倦于追求卓越的劳累;我,曾满足于按部就班的轻松与自在,放弃了深入钻研教材的干劲和创新课堂的闯劲。那时,我甘于平庸,迷失在享受生活的虚幻里。终于,有一本书——《语文教坛行吟者和传薪人》,书中的一个人——胡明道老师,点醒了迷途中的我。让我知道,一个语文老师该怎样对待她的课堂、她的学生。“语文教坛行吟者和传薪人”——胡明道老师,你是我永远的楷模。
且不说你渊博的学识,你翩翩的风度,你优雅的谈吐,仅是你对教学的理解与示范,就足以为人楷模,令人倾倒。
一直以来,对于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该如何上出水平,上出特色,上出效果,我总在思索,却总未能如愿。只知道很多老师都是按教参来,按别人编写的教案来,很轻松,节省了很多的精力。我也跟着效仿,加入了平庸者的行列。其实,我也觉得愧疚,愧对教师这个职业,愧对学生,愧对家长。有时,我也尝试着改进,可是弄不清方向,辨不明前进之路。这正如胡老师所说:“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守旧。”如果一个人画地为牢,禁锢自己,他就永远跳不出这个小圈子,永远只是平庸者中的一员。
胡明道老师不愧是语文教坛的引路人,她永远走在探索的路上。探索学生课堂心理,探索语文教材教法,探索课堂提问艺术,探索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探索高效课堂的途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却没有做到的,或者做得还不够的。我们需要从现在起,行动起来,学习胡老师的先进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课堂。
作为一位清醒而又自觉的教学领路人,胡明道老师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她循循善诱地解说新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书籍中她是这样写的,在教学实践中她也是这样做的。记得在一次评课活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胡明道老师的这种高屋建瓴的功夫。当我区一位优秀的教师讲完一节示范课,踌躇满志地等待胡老师评点时,胡老师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的这节课一般说来是不错的,但是,你忽视了这篇课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特殊价值。须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中的每一个模块乃至每一个文本,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进行每一个具体教学项目时,除了完成共有的教学任务外,千万不要忘记,还得完成该项目具体的不可替代的任务。这样,我们才能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科学地进行教学。”
胡老师在理论的把握上是高屋建瓴的,在教学艺术上又是具体可感的。她的教学艺术影响着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众多教师。
胡老师的教学艺术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仅说说她的课堂提问艺术给我的启发。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法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课堂提问,不仅显示出一个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还表现出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了解程度。如果提问的角度不明确,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从思考,从而造成冷场,影响课堂气氛。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率。如果问题切入的时机不当,就可能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导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胡老师很善于提问,她“在备课时总是把教材精神吃透,围绕教材主旨认真琢磨设计提问”,或注重“整体性”,或注意“小巧性”,或关注“启发性”和“趣味性”,或运用“比较式”,或具有“民主性”等等,对不同的教材做不同的处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有幸多次观摩胡老师的教学艺术展示,深知对学情的了解是她提问的前提,对课堂的组织是她提问的基础,对新课标的把握是她提问的方向,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是她提问的内涵,对学生爱如母的真挚情怀是她与学生互动的润滑剂、黏合剂和催化剂。胡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积极愉悦的互动气氛,全体听课者如沐春风。
可是,我们平时却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甚至于备课不充分,课堂上随意提问,想到哪问到哪。有一次,我与同学们一起阅读文学作品《故乡》,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提了一个问题: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后来又感觉到不妥,就补充了一句:或者说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是什么?我点学生起来回答,没想到学生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我回答哪一个问题?我当时就懵了,我只提了一个问题呀。可是学生说:你前后提了两个问题,有区别。我突然就脸红了,确实,“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情感倾向”是主体对某一客体主观存在的内心喜恶,内在评价的一种倾向,有程度和对象性。而对于《故乡》这篇抒情散文,适合从情感倾向这一角度提问。可是因为我备课不充分,思考不深入,造成了课堂上的尴尬局面。现在,读了关于胡老师的书,观摩了胡老师的教学艺术示范,了解了胡老师的教学为人,越发感到惭愧,同样是身为人师,胡老师就那么受学生的欢迎,而我自己呢?年轻人还是要不断地求上进啊!
后来我在教学《饮一口汨罗江》这篇散文时,发现文章比较难懂,特别是“汨罗江”的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全面,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该怎么教学?这时我想起了胡老师,于是我仿效她,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提到“汨罗江”的句子,然后一起探讨:这些句子中“汨罗江”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吗?有哪些不同?很快,学生就根据语境归纳出了“汨罗江”的三层含义。
原来,让课堂受学生欢迎,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并不是那么难,只要我们勤奋一点,多研究一下,多思考一些,多学习别的老师的先进经验,多训练创造性思维,我们就会比别人进步得更快,高效课堂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最终会被学生所淘汰。胡老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活到老,学到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就能够青春不老。
这就是《语文教坛行吟者和传薪人》给我的些许启迪。
“只有用生命的激情去热爱事业,才会获得机遇,拥抱成功!”这是胡老师给自己的勉励之语,更是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激励之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胡老师作为语文战线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成长。
胡老师,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