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病人最关心的368个问题:常见病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7.中医如何治疗风心病

西医治疗风心病,除了注意卧床休息、保暖、防湿,适当增加营养和补充维生素B和C等一般治疗外,还可采用抗菌治疗和抗风湿药物治疗。而中医治疗则以辨证治疗为主,也可采用单方和针灸治疗等。

风湿性心脏病,在中医学属“怔忡”、“喘证”等范围,是风湿病邪,伤及心脏,故根据心血虚、气滞血瘀、心肾阳虚和虚阳欲脱等进行辨证治疗。

(1)治心血虚证:证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有时可伴咳嗽、下肢浮肿,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治法养血宁心,可用炙甘草10克,大枣6枚,生地30克,党参6克,阿胶10克(去渣后下),桂枝6克,生姜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咯血去桂枝、生姜、加茅根、藕节;心悸重加柏子仁、生龙骨。无结代脉者,可用白术10克,当归3克,党参3克,黄芪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1.5克,远志3克,炙甘草5克,龙眼肉5克,茯苓1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

(2)治气滞血瘀证:证见心悸不安,短气喘息,眩晕,心痛阵发,嘴唇青紫,全身中度浮肿,舌质紫黯有瘀点,脉细数或结代。治法温阳、活血、化瘀。可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或将五灵脂、蒲黄各等分,共研为细末,每次取6~10克,与汤剂同服,每天1~2次。如果气血虚弱、面色苍白、神疲懒言、语声低微的病人,加党参、当归;血瘀较甚、青紫者,加丹参、桃仁、红花;心神不宁、心悸较重者,加生铁落、生龙骨、生牡蛎。

(3)治心肾阳虚证:证见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头晕胸闷,面色无华,口渴不饮,小便短少,全身浮肿较重,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治法温阳利水。可用熟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桂枝10克,人参5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服。

(4)治虚阳欲脱证:证见心悸,气喘不能卧,烦躁,大汗,四肢厥冷,小便少,浮肿重,舌质紫黯,脉微欲绝。治法回阳、益气、固脱,可用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水煎服(虚脱救急用)。同时加服黑锡丹(由黑锡、硫黄、熟附子、肉桂、葫芦巴、破故纸、木香、沉香、小茴香、肉豆蔻、阳起石、川楝子等组成)。

(5)单方治疗:可用老茶叶树根(越老越好)50~100克,糯米酒适量。将茶树根洗净,切成薄片,加适量糯米酒及水,用小火煎熬,每晚睡前顿服。一般服药3~7天,症状开始改善,可连服1~2个月。高血压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也可服用。

(6)针刺治疗:主穴取心俞、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如图1所示。备穴:内关、神门、间使、郄门、大陵(掌侧腕横纹正中),天泉,如图2所示;足三里、太冲,如图3所示。针法:在背部俞穴外2厘米处以45°角斜向中线,刺向椎体,至横突根部,得气后留针5~10分钟。针刺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也可以用电针、穴位按摩等进行治疗。

(7)耳针治疗:主穴,取交感、神门、心、内分泌、肾上腺、肝;备穴,皮质下、小肠、脑干、脑点。如图4所示。采用透针法,如内分泌透三焦、神门透对耳轮中部、肝透胆透肾等。或埋针1~2周,或用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作耳穴注射,每天注2穴,每穴注0.1~0.2毫升,6天为一疗程。

图1 心俞、厥阴俞

图2 内关、神门、间使、郄门、大陵、天泉

图3 足三里、太冲

图4 耳穴

(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