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指新生儿期病原微生物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本节主要叙述细菌性败血症,常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
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或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G-)菌较常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G-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沙雷菌等多
诊断要点
一、易感因素
(1)母亲的病史: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如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淋球菌等。
(2)产科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前、产时侵入性检查等。
(3)胎儿或新生儿因素:多胎,宫内窘迫,早产儿、小于胎龄儿,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外科手术,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① 体温改变:可有发热或低体温。②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③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④休克表现:四肢冰凉,伴花斑,股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降低,严重时可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各系统表现:①皮肤、黏膜:硬肿症、皮下坏疽、脓疱疮、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甲床感染、皮肤烧灼伤、淤斑、淤点,口腔黏膜有挑割损伤。②消化系统:厌食、腹胀、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三、辅助检查
(1)细菌学检查:①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型细菌培养。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1h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脑脊液、感染的脐部、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②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和大肠杆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
(2)非特异性检查:①白细胞(WBC)计数:出生12h以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WBC减少(< 5 ×109/L),或WBC增多(≤3d者WBC>25×109/L; >3d者WBC>20×109/L)。②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 neutrophils, I/T)≥0.16。③C-反应蛋白(CRP):为急相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炎症发生6~8h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④血小板≤100×109/L。⑤微量血沉≥15mm/1h。
四、诊断标准
(1)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①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②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①非特异性检查/2条。②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五、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如各种感染(先天性感染、重症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遗传代谢病等。
治疗原则
一、抗生素治疗
(1)一般原则:①临床诊断败血症,在使用抗生素前收集各种标本,不需等待细菌学检查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择既针对革兰阳性(G+)菌又针对革兰阴性(G-)菌的抗生素,可先用两种抗生素,但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优势致病菌及耐药谱,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③一旦有药敏结果,应作相应调整,尽量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如临床疗效好,虽药敏结果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④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疗程10~14d。合并GBS及G-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者,疗程14~21d。
(2)主要针对G+ 菌的抗生素:①青霉素与青霉素类:如为链球菌属(包括GBS、肺炎链球菌、D组链球菌如粪链球菌等)感染,首选青霉素G。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青霉素普遍耐药,宜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等。②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为第一代头孢中较好的品种,主要针对G+ 菌,对G-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拉定对G+ 和G- 球菌作用好,对G- 杆菌作用较弱。第二代中常用头孢呋辛,对G+ 菌比第一代稍弱,但对G- 及B- 内酰胺酶稳定性强,故对G- 菌更有效。③万古霉素:作为二线抗G+ 菌抗生素,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①第三代头孢菌素:优点是对肠道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低,极易进入脑脊液,常用于G-菌引起的败血症和化脑,但不宜经验性地单用该类抗生素,因为对金葡菌、李斯特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完全耐药。常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他啶(常用于绿脓杆菌败血症并发的化脑)、头孢曲松(可作为化脑的首选抗生素,但新生儿黄疸时慎用)。②哌拉西林:对G-菌及GBS均敏感,易进入脑脊液。③氨苄西林:虽为广谱青霉素,但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太高,建议对该菌选用其他抗生素。④氨基糖苷类:主要针对G-菌,对葡萄球菌灭菌作用亦较好,但进入脑脊液较差。阿米卡星因对新生儿易造成耳毒性、肾毒性,如有药敏试验的依据且有条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单位可以慎用,不作为首选,并注意临床监护。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较小。⑤氨曲南:为单环B-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的作用强,B- 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
(4)针对厌氧菌:用甲硝唑。
(5)其他广谱抗生素:①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为新型B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作为第二、三线抗生素。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且有引起惊厥的副作用,故不推荐用于化脓性脑膜炎。②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为另一种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相同。③环丙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G-杆菌作用超过第三代头孢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MRS、支原体、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是作为同类药物的首选。当其他药物无效并有药敏依据时可用该药。④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G+及G-均敏感,对B-内酰胺酶稳定,且不易发生耐药基因突变,但对MRS不敏感。
常用药物见表1-7。
表1-7 新生儿败血症常用抗生素的用法及间隔时间(mg/kg)
续表
续表
二、清除感染灶 口腔、脐部、皮肤等局部感染灶应加强治疗。脐炎局部用3%过氧化氢、2%碘酒及75%酒精消毒,每日2~3次,皮肤感染灶可涂抗菌软膏。口腔黏膜亦可用3%过氧化氢或0.1%~0.3%雷佛尔液洗口腔,每日2次。
三、对症治疗 注意保暖,保证热量和营养的需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防治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控制惊厥发作,有脑水肿者注意降颅压治疗,休克者扩充血容量及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有黄疸者给予退黄治疗。
四、增强免疫力及其他疗法 早产儿及严重感染者可用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200~600mg/kg,每日1次,3~5d。严重感染者尚可行换血疗法,换血量100~150ml/kg。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1~2U/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