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基石-营养素
人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营养学上称为“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共7大类,其中不能在体内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素,称为“必需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体内有三方面功用:一是供给生活、劳动和组织细胞功能所需的能量;二是提供人体的“建筑材料”,用以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三是提供调节物质,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可见,营养素是健康之本,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生命的基石。
婴儿为何变成“大头娃娃”
举例
前些年在安徽阜阳农村,很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陆续患上一种怪病,头脸肥大、四肢细短、全身浮肿,成了畸形的“大头娃娃”。根据医院的诊断,这些婴儿所患的都是营养不良综合征,而扼杀这些幼小生命的“元凶”,正是蛋白质等营养素严重低于国家标准的劣质婴儿奶粉。
蛋白质对生命有什么作用呢?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各组织、器官无一不含蛋白质。在人体的组织中,如肌肉组织和心、肝、肾等器官均含有大量蛋白质;骨骼、牙齿乃至指、趾也含有大量蛋白质;细胞中,除水分外,蛋白质约占细胞内物质的80%。因此,构成机体组织、器官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始终在不断更新,只有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方能维持组织的更新。身体受伤后也需要蛋白质作为修复材料。人的肌肉、大脑发育以及其他各个系统的成长发育都需要蛋白质,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处于一个快速发育阶段,对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尤其大。婴幼儿如果蛋白质缺乏,最为明显的是影响大脑发育。婴儿出生后,0~3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这段时期,大脑的重量、体积将会增加3倍,同时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已趋于成熟。如果这时候营养素摄入不够或者不均衡,对大脑的发育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蛋白质,如酶蛋白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作用;免疫蛋白具有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由蛋白质或蛋白质衍生物构成的某些激素,如垂体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素等等都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物质。
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白细胞等抗炎、抗病毒的因子实际上也是由蛋白质转化而合成的,他们发挥免疫功能也是靠各种营养素的支持。这些“大头娃娃”体内各种营养素都很缺乏,心脏、肝、肾等各个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已经受损,所以导致白细胞、免疫球蛋白等生成数量少、功能低下,人体免疫系统自然也遭受了损害,不能有效抵抗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很容易出现感染。
(郭怀兰)
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营养价值哪个高
有些人在选择食物时会走极端,有人认为植物蛋白可以预防疾病,就选择吃素,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而有些人正好相反,认为大鱼大肉才有营养,植物性蛋白与动物性蛋白相比,究竟哪个营养价值更高呢?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仅在于数量,其种类、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蛋白质的构成及营养价值如何十分重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消化率和该种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及组合。凡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就高。从消化的角度分析,植物蛋白质因外周有纤维薄膜的包裹而难以消化,故动物蛋白质比植物蛋白质更易消化和吸收。
从氨基酸的种类及组合上看,人体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12种氨基酸是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生化反应合成的,称为非必需氨基酸;还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提供,称为必需氨基酸。动物蛋白中,一般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特别是蛋制品和乳制品,故其营养价值比植物蛋白高。动物蛋白对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是有益的,但在摄取动物蛋白的同时会摄取较多脂肪,所以动物性食品也要限量食用。
但是是否植物蛋白就一无是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单一素食时,同时摄取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很少,如果同时混合多种植物性食物一起食用,可以提高植物蛋白的吸收利用率和营养价值。建议食用要全面,混合食用最好了。
(郭怀兰)
鱼肉等动物性食物吃得越多越好吗
举例
张某,男,10岁,平时以肉食为主食,饭吃得少,蔬菜基本不吃,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多吃肉才能长得壮,该父母的观点对吗?
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同时能量和脂肪含量也较高,摄入较多动物性食物,不仅能量过剩,易引起血脂升高,而且摄入过多蛋白对健康有害。过多蛋白会增加肝肾负担,蛋白质氧化供能的时候必然产生含氮废物,同时蛋白质含有大量磷硫,代谢后产生酸性物质,使身体趋向酸性,因此,高蛋白饮食必然会干扰身体的酸碱平衡,增加代谢失调的危险。因为高蛋白膳食通常伴随碳水化合物不足,膳食纤维不足,所以可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肠癌风险上升。以肉食为主食的孩子发生肥胖概率大大增加,并且为成年期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埋下了祸根,所以动物性食物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郭怀兰)
血脂高者为什么要限制饭量
举例
谢某,男,65岁,平时饮食很随便,胃口也很好,不管什么食物都爱吃,并且吃得很饱,退休后身体也发胖了。前不久体检发现血脂高,谢某很纳闷,自己平时虽然吃主食多,但是大鱼大肉吃的并不多,医生建议他适当减少主食,为什么医生要求甘油三酯过高患者限制饭量呢?
我们所说的饭量也就是我们每天所吃的大米、面条等主食的数量。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食物中含量最高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提供机体每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是保证我们日常活动的能源。
但是,饭量过大超过我们的正常需要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使许多促进甘油三酯合成的酶类的生物作用增强,合成更多的脂肪,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过多摄入谷类食物,特别是精制加工后的细粮,确实是明显升高血浆甘油三酯的主要原因。所以说,高甘油三酯患者应适当限制饭量,并注意粗粮、细粮合理搭配,这样才有益于血甘油三酯水平的控制。
(郭怀兰)
能否将色拉油当烹调油用
举例
李师傅,男,60岁,最近到超市买食用油,发现有的标为色拉油,有的标为烹调油,让人眼花缭乱,感到很困惑,都是食用油,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色拉油(salad oil)一词源于西方,顾名思义,色拉(salad)是西方人以生蔬菜为主料,辅以各种调味品和色拉油的凉拌菜。为了保持蔬菜(蔬菜食品)固有的色泽和味道,这种油需要无色无味;又因凉菜做好之后常常需要冷藏,因此,低温时不能出现凝浊现象,4.4℃须维持透明液体状态。因此,色拉油需要尽可能去除植物毛油中的非甘油三酯成分,一般只能是植物油。
烹调油,又叫烹饪油、炒菜油,可以是植物油也可以是动物油。烹调油应该是常温下呈液态,流动性好,富含油脂固有的营养成分,无令人讨厌的气味,严格地说,与煎炸油是不同的。煎炸油最主要的特征是:长时间高温(160~180℃)不易劣变,即不发生热氧化和水解等。在欧美地区,烹调油、煎炸油均在起酥油范围之内,而色拉油专指液态凉拌油。在日本,烹调油、凉拌油(色拉油)、煎炸油等,专用性强,各自的特性差异较大。
我国目前的食用油按国家标准来说有食用一级油、二级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等等。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消费档次而言,食用油还没有区分出烹调油、凉拌油(色拉油)等,多数地区的饮食习惯,食用油主要是烹调用,即炒菜用,因此主要是烹调油。从营养的角度来讲,拿色拉油来作烹调油,是不合适的,因为色拉油不耐高温。
(郭怀兰)
色拉油与调和油有什么区别
色拉油俗称凉拌油,是将毛油经过精炼加工而成的精制食用油,大豆色拉油、菜子色拉油、葵花子色拉油和米糠色拉油,可用于生吃,因特别适合用于西餐“色拉”凉拌菜而得名。色拉油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无气味、口感好,在0℃条件下冷藏5.5小时仍能保持澄清、透明(花生色拉油除外),主要用于冷餐凉拌油,还可以作为人造奶油、起酥油、蛋黄酱及各种调味油的原料油。
调和油又称调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调和油澄清、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凉拌用油。调和油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子油、花生油、葵花子油、棉子油等为主要原料,还可配有精炼过的米糠油、玉米胚油、油茶子油、红花子油、小麦胚油等特种油脂。其加工过程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两种以上精炼过的油脂,再经脱酸、脱色、脱臭、调合成为调和油。调和油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营养调和油(或称亚油酸调和油),一般以向日葵油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胚油和棉子油,调至亚油酸含量60%左右、油酸含量约30%、软脂含量约10%。
(2)经济调和油,以菜子油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其价格比较低廉。
(3)风味调和油,就是将菜子油、棉子油、米糠油与香味浓厚的花生油按一定比例调配成“轻味花生油”,或将前3种油与芝麻油以适当比例调和成“轻味芝麻油”。
(4)煎炸调和油,用棉子油、菜子油和棕榈油按一定比例调配。
茶油的保健作用
举例
一位在法国住了40多年的老太太,几十年里除了茶油和橄榄油外,从没吃过别的油;她所使用的化妆品也都是茶油系列天然化妆品。如今年近七旬,可老人身板依旧硬朗,皮肤也细嫩光滑,看上去就像50刚出头,为什么茶油和橄榄油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茶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植物油,是茶树上“油茶果”提取而成。茶油中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达78.6%,因此,一般要求食用饱和脂肪酸只可占总热量的10%以下;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占总热量的3%~7%;单不饱和脂肪酸因可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并可能取代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增也不减血胆固醇浓度而发挥作用,故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的比例是不限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油、橄榄油等是最好的食用油。而且,在其他植物油煎至120℃时,便会产生少量苯、芘等有害健康物质,而茶油在煎到150℃时,也不会有此类变化,故茶油也适宜在炸制食物时使用。研究证实茶油具有如下的保健作用。
1. 改善血液循环 美国心脏协会在对现代饮食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南部尤其是广西巴马、江西婺源、浙西山区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在历史上都是长寿之乡。芬兰和美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唯一显著差别是其居民摄取的脂肪类别不同,长寿之乡以山茶油为主要脂肪来源。现代医学证明:山茶油能防止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硬化并发症、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肾衰竭、脑出血等。
2. 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提高胃、脾、肠、肝和胆管的功能,预防胆结石,并对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此外山茶油还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以山茶油为特征的饮食是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健康饮食。
3. 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食用山茶油后,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可降低12%,所以目前山茶油已成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最好食用油。
4. 强化骨骼系统功能 山茶油能促进骨骼生长,促进矿物质的生成和钙的吸收。所以在骨骼生长期以及在防止骨质疏松方面它也起重要作用。
5. 抗衰老 实验表明,山茶油含有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能防止脑衰老,并能延年益寿。保护皮肤:山茶油含有维生素E和抗氧化成分,因此它能保护皮肤,尤其能防止皮肤损伤和衰老,使皮肤具有光泽。
(郭怀兰)
植物油好还是动物油好
举例
刘女士,55岁,最近几年体重逐渐增加,血脂也偏高,听说吃素可以预防疾病,所以家里完全不买动物性肉类食品,只用芝麻油和豆油,是不是只用植物油就最有利于健康?
动、植物油的脂肪主要是由甘油三酯分子组成的。不同的脂肪酸经过各式各样的结合,在自然界形成无数种甘油三酯,再通过膳食被人体摄入。而脂肪酸又可分为3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而言,动物油中的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如猪油含42.3%,植物油中椰子油及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高。一般植物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丰富。鱼油是另一类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食用油中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如茶油含78.6%,橄榄油含72.3%。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血脂,而不饱和脂肪酸可降血脂,但容易被氧化,产生自由基,引起慢性疾病。
由于植物油所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因此植物油可降血脂,鱼油特别是深海鱼油也有类似作用,但过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的增加,影响对维生素的吸收。有数据表明,过量服用植物油,会增加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同时过氧化物在机体内的残留也会导致动脉硬化、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而过多的猪、牛、羊等动物油可升高血脂,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膳食中既要有不饱和脂肪酸,也要有饱和脂肪酸,所以植物油、动物油要搭配食用。
是不是一定要用动物油烹调呢?也不一定,因为动物性食品中就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只要适量选用动物性食品即可。
(郭怀兰)
吃深海鱼油为什么可降血脂
举例
李先生,男,55岁,多次体检发现血脂偏高,医生建议买些鱼油吃,李先生感到纳闷,血脂高为什么还要补鱼油?
脂肪由饱和、多不饱和、不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组成。EPA和DHA是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它们化学结构含碳的多少,也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和DHA是组成磷脂、胆固醇酯的重要脂肪酸。
近年来我们常常在食品广告和食品标签中听到和看到它们,实际上是最早起源于一个科学发现。居住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不但长寿,而且陆地人群常见的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非常少。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常一日三餐,多以鱼和肉为主,通常认为的致病因素如脂肪、能量和胆固醇摄入量并不低。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科学家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改变着这里人群健康的物质是膳食中两种脂肪酸起主要作用,这就是EPA、DHA。这些物质大量存在于深海鱼的鱼油当中。
DHA、EPA有降低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能移去血管壁上积存的胆固醇,疏通血管的物质。它们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和扩张血管等作用。
现在已经知道,DHA还可以促进脑的发育,据此推测对儿童(儿童食品)的生长发育也有好处。已知DHA是脑组织中含量最多的脂肪酸,视网膜、睾丸、精子中也较多。所以多吃鱼类,特别是鱼油高的鱼如鳗鱼,可以得到多一些的EPA和DHA。实际上有些植物油中含量丰富的亚麻酸在体内可以转变成EPA和DHA。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深海鱼油是一种保健品,但服用时一定要注意其标明的有效期,因为过期的深海鱼油很容易被氧化,氧化后的深海鱼油不但无益反而对身体有害。
(郭怀兰)
动物内脏能否吃
举例
李先生有一个嗜好,那就是爱吃动物内脏,不论是鸡肝、猪肝、肥肠、猪肺还是羊肾,他都爱吃,除了下馆子他爱点这些菜外,就是平常他也爱到菜市里买这些动物内脏,回家自己做着吃,他认为动物内脏是动物的要害部位,营养价值最高,自然吃着“很划算了”。与此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家畜、家禽的内脏千万不能吃,这里的“毒性”最强,因为现在家畜、家禽都是用工业饲料喂出来的,有些甚至还喂了激素等不应该喂的东西,而这些有害物质很多都沉积在了动物的内脏上,所以吃了“绝对没好处”。那么,动物内脏究竟能不能吃呢?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动物内脏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2、锌、铁等营养素,食用后,能有效补充人体对这些物质的需求。不仅如此,一些动物内脏像鸡胗和鸭胗,因为其中的蛋白质与鸡肉、鸭肉相当,而脂肪含量却只有鸡肉和鸭肉的1/5,可以说是一种很健康的食品,几乎所有的人都能食用。正在长身体的儿童容易缺锌,动物内脏更有必要吃。此外,一些用眼过度的人,常吃动物内脏也能有效改善视力。动物内脏,不仅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美味佳肴,而且对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动物内脏虽然作用不小,但也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地吃。现在的家畜、家禽全靠工业饲料喂养,这些饲料具有不确定性,一旦不安全食料被动物食用后,由于都要靠肝脏来代谢,一些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就会沉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另外,动物内脏过量食用,很容易造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中毒。此外,动物的内脏和皮肤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以猪肉及其内脏为例,不同部位的猪肉,其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猪肉越肥,其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越高,例如肥猪肉的胆固醇和脂肪比里脊肉高得多,猪内脏器官的胆固醇和脂肪又比猪肉高,例如猪脑中脂肪和胆固醇分别到达9.8克/100克和2571毫克/100克,比猪肉高得多。经常食用动物内脏很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如果本来就患有高脂血症,则是“雪上加霜”。
尽管动物内脏的菜肴味道鲜美,还是适量食用为好。
(郭怀兰)
常吃洋快餐有什么害处
由于动物性食物含脂肪较高,所以在摄取动物性食物的同时会摄取较多的脂肪,如果摄入过量的动物性食物,其膳食就是“三高”膳食: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这样的膳食会导致一系列“文明病”发病危险性增高,如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病、肠癌、乳房癌。
麦当劳之类的洋快餐是典型的“三高”食品,即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食品,这样的饮食结构在营养学上是绝对不合理的。洋快餐中普遍使用的氢化脂肪(起酥油、人造黄油)危害甚至大于饱和脂肪。汉堡基料中的白面粉是精面,含B族维生素较少。只夹了一两片少得可怜的生菜或酸黄瓜,维生素含量极低。
烤鸡翅等烧烤类食品含大量致癌物苯并芘(三大致癌物质之首),会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据美国研究,淀粉类食物经油炸后可以产生致癌物质,土豆、面粉都是淀粉类食物。研究中还发现汉堡包、炸薯条、炸薯片、薄脆饼、烤猪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饼干、蛋糕等食品中含有大量丙烯酰胺。已知丙烯酰胺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经高温煎炸、烘焙或烘烤后所产生的自然副产品。丙烯酰胺可导致基因突变,会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汉堡包、薯条等可引起体内激素变化,使食用者上瘾,造成难以控制进食量。
洋快餐用的辅料问题多,苏丹红、棕榈油、土豆泥风波未平,番茄酱传言又起,被禁的辣腿汉堡、薯条、鸡米花等等,食品安全隐患多。
洋快餐中的碳酸饮料可以算得上是个帮凶,可乐等碳酸性饮料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的钙,并且含糖量过高,有气体,没有太多营养价值,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甜筒等冷冻甜品类食品含糖、奶油,极易引起肥胖。
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明智选择对身体发育有利的食物,杜绝洋快餐的诱惑。
(郭怀兰)
健康人能不能多吃糖
甜食的存在对于我们始终是一种诱惑。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提出了“戒糖”的口号。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
完全拒绝吃糖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吃多少糖,什么样的糖更健康呢?
几乎所有甜味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用白糖或糖浆做成的甜味剂。所以,对于一些喜欢吃甜点、饼干、零食、饮料的孩子和年轻女性来说,每天摄入100克以上的白糖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营养学家们推荐的每日摄入白糖总量为30~40克,即不要超过每日摄入总碳水化合物的10%。
30~40克的白糖是什么概念呢?在人们常吃的甜食中,一大勺果酱约含糖15克,1罐可乐约含糖37克,3小块巧克力约含糖9克,1只蛋卷冰激凌约含糖10克,几块饼干约含糖10克,如果不加注意的话,30~40克糖的数量限制非常容易突破。
精制后的白糖纯度非常高,能达到99%以上,这就意味着其中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物质,只有能量。吃甜食多了,人就会因摄入能量太多而产生饱腹感,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长此以往,会导致营养缺乏、发育障碍、肥胖等疾病。
另一方面,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营养问题。营养学家认为,儿童吃甜食过多是造成龋齿、骨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营养调查还发现,尽管吃糖可能并不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促进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老年性白内障、龋齿、近视、佝偻病的发生。多吃甜食还会使人体血液趋向酸性,不利于血液循环,并减弱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嗜甜与吸毒有同样的生理反应。贪恋甜食还可能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研究表明,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喜欢吃甜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医学实验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含有大量白糖的甜食对大脑的作用和毒品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果让动物习惯性地摄入甜食,就会刺激它们大脑中类阿片类物质的产生,令它们感到快乐。一旦停止甜食供应,它们就会感到痛苦、烦躁不安、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去平衡。这种现象与毒品上瘾的反应非常类似。
(郭怀兰)
什么时候该吃糖
大量吃甜食虽然有害,但如果少量并在合适的时候食用,对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血糖浓度降低的时候,少量吃糖可以紧急补充。低血糖患者饥饿时会感到眼前发黑、四肢发软,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喝一杯糖水。不好好吃早饭的人,临近中午时常会感到昏昏沉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这时如果吃点甜食,就能快速恢复大脑功能。
此外,运动医学研究证实,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前如果补充少量含糖饮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之后及时补糖,可以消除疲劳。普通人如果在洗澡前、饥饿时、需要提高注意力时少量吃糖,也有好处。
(郭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