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耽与橘叶
历史溯源
据《辞海》“橘井”条释:相传汉代苏仙公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远近皆求治,果然痊愈。后因以“橘井”为良药之典故。《药海拾奇》一书中也介绍了苏仙公成仙、其母以井水橘叶疗疫的故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颂救人功绩。
相传汉文帝时,荆州桂阳郡有位高士,名叫苏耽,他有一手精妙绝伦的医术,远近闻名。他为人治病不收报酬,故人们称他为“苏仙公”。
有一次,苏耽有事外出,需要三年才能回来。他将诸事交代完毕,驱车上路时,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送行,送到了长亭,仍不肯离去。苏耽深作一揖后说道:“古人云: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诸位父老兄弟的盛馈美意,我已铭心刻骨,天色不早,还是各自回去吧!”乡亲们依依不舍,有的甚至流下泪来,其中一位开口道:“苏君在此,我等赖为保障,如今远出,一旦发生疫病,则贫者、重症只得坐以待毙了”。言下不胜伤感。苏耽淡然一笑:“吉人自有天相,请勿多虑”。复作一揖,就此离别。
第二年夏天,果然疫病流行。患者多恶寒发热,胸膈痞满,当地庸医及巫婆乘机向病人勒索,但不久就没有人相信那些庸医和巫婆了。原来苏耽离家时,对其母说:“儿据五运六气之说,推知明年将有伤寒流行,家中后院的橘树及井水可以救急。患者如恶寒发热,胸膈痞满者,可用井水一升,橘叶三片煎服,愈后勿收钱物”。苏母按其所述方法救治,竞治愈了很多患者,从此,橘叶可入药疗疾便流传开来。这也是“橘井”、“橘井泉香”的由来。
中医观点
橘叶,又名橘子叶,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皮的叶,主产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全年可采,以12月至翌年2月间采者为佳,采后阴干或晒干。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辛、平,入肝、肺经,有疏肝行气,化痰消肿之功,适用于胁痛,乳痈,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疝气等。
橘花,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皮的花卉。中医认为,橘花性味辛、温,入脾、肺经,有顺气宽膈,和胃去胀,止咳化痰之功,适用于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咳嗽痰多,呃逆等。
橘子,又名橘、橘实、黄橘,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皮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橘性味甘、酸、凉,入肺、胃经,有理气和中,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之效,适用于脾胃气滞,胸腹满闷,呕逆食少,口中干渴,或消渴及咳嗽痰多等症。《日华子本草》言其“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饮膳正要》言其“止呕下气,利水道”。
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青光橘红”。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苦,温,入肺、脾经,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之功,适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
橘核,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皮的种子,以色白,饱满、子粒均匀者为佳。中医认为,橘核性味苦、平,入肝、肾经,有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等。《日华子本草》言其“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本草纲目》言其“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本草备要》言其“消肿散毒”。
陈皮,为芸香科常绿乔木植物橘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成熟果实之果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生用,又名橘皮。陈皮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也称贵老,且以广东新会柑、茶枝柑的柑皮品质最好,处方名广陈皮,新会皮。元代王好古也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中医认为,陈皮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温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及湿阻中焦所致的纳呆倦怠,大便溏薄及痰湿壅滞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等症。《本草纲目》言其“疗吐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痰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疗,解鱼腥毒”。“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青皮,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树的未成熟果实或青色果皮。陈皮、青皮源于一物,均能行气,用于气滞症,然陈皮性温和而不峻,行气力缓,长于理脾气,故脾胃气滞者常用,且质清上浮,兼入肺经而燥湿化痰,故又可用于湿痰咳嗽;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长于破气而疏肝经郁滞,主治肝郁诸症,并有散结消滞之功,用于食积气滞症,本品破气散积化滞之力较强,但健脾作用不及陈皮。中医认为,青皮性味苦、辛、温,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珍珠囊药性赋》言其“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药理研究表明,青皮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胃肠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