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传教学设计型案例
初中《泌尿系统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一、设计思路
(一)课标要求
根据《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学内容为B级学习水平,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体泌尿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同时根据初中阶段课程目标,本教学内容目标应达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能有意识地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命现象和相关的实际问题,能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命科学初中第一册(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中“三、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教学内容,该节内容包括“哪些系统参与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两部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内环境稳定维持中的作用后,从学习“排泄”的概念引入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相关内容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做好了铺垫。因此在整节乃至整章教学内容中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时中的教学重点为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其中“排泄”的概念、肾单位的结构及尿液形成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排泄”的概念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相对还比较抽象和陌生。一方面,虽然学生在六、七年级的科学学科中已经初步认识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关系,但由于肾单位的结构较复杂以及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机体代谢及渗透现象的认识层面也较浅,故对于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和接纳新的知识。
(四)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从一则新闻开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复习血液的成分,让学生分析代谢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排泄”的概念。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的过程是本节的两大难点。对于肾单位的结构学生较为陌生,因此首先由教师将此结构的组成及特点介绍清楚,让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模型搭建的任务,旨在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巩固肾单位组成的知识。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动手及交流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尿液形成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且学生对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没有概念,对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通过透析袋的模拟实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抽象的生理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原尿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分。通过比较原尿与尿液的区别,推导出尿液生成的第二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在弄清了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之后,通过实例的分析来体会泌尿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让学生懂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排泄”的概念。
2.知道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3.知道尿液形成的过程。
4.理解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肾单位结构模型的搭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观察和分析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模拟实验,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培养独立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型搭建的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2.体会泌尿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懂得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逐步形成和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排泄”的概念。
2.肾单位的结构及其特点。
3.尿液的形成过程。
4.体会泌尿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特点。
2.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一)模型搭建材料
A4纸、剪刀、报纸、铝箔纸、毛线、管子、标签、透明胶等。
(二)演示实验器材
清水、10%蛋白质溶液、50%葡萄糖溶液、透析袋、夹子、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等。
(三)多媒体课件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六、评析
徐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通过泌尿系统方面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体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利用任务驱动、做中学等各种教学策略和形式,为学生营造并提供运用旧知构建新知的平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对于肾单位结构的教学,让学生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搭建肾单位模型,在动手和动脑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运用,为尿液形成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突破“尿液形成”这一教学重难点,徐老师首先设计了用透析袋模拟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演示实验,将抽象的生理过程直观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鉴定糖类和蛋白质,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出原尿的成分;再通过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尿液形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同时结合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的作用。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构建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教学设计还在学习评价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将学习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虽在评价目标的具体性、可测可评性上仍需斟酌并完善,但这种学习评价的积极探索还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梅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