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瀛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崇明人猜天”盖了帽

“崇明人猜天,江西人识宝。”这条民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为,崇明人与江海为伴,历史上多以捕鱼为生,出江入海要观云识天。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崇明人在预测天气变化方面有着独到的“功力”,能准确地预测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并将这些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归纳成简洁明了、顺口易记的天气谚语。天气谚语在崇明人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崇明岛上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测风观云的智慧结晶。

崇明气象谚语的涵盖面十分广泛:从日月星辰的变化,到风雨潮汐的征兆;从春夏秋冬的交替,到霜雪霓虹的出现,都有涉及。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从时令气候的骤然变化到气温高低的推测;从灾情有无的问卜到虫口多少的预料;从播种作物的迟早到年成丰欠的推算,无不加以包罗。崇明人正是根据这些从天上的日月星辰至地上水中的走禽飞兽,从风霜雨露到电闪雷鸣来预测天气,才赢得了“崇明人猜天”的美誉。

崇明人把能掌握许多气象谚语,并娴熟地运用到天气预测中去的人,尊敬地称之为“天公公”。

崇明岛上,有一位被大家誉为“天公公”的85岁高龄的秦卫堂老人,近40年来利用崇明天气谚语,结合现代气象科学,进行天气预报。他已成为当今崇明岛上掌握气象谚语最多和应用天气谚语预报天气准确率较高的传奇人物。

为传承和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崇明广播电台在2012年3月开设《谈天说地》栏目,邀请耄耋之年的秦卫堂结合自身实践,讲讲“天气谚语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

秦卫堂思路非常清晰。聊起天气谚语,他张口就来:十一月里雾,雨雪没道路(意思是:农历十一月里有大雾,则将下雨雪了);冬至西南,清明定寒(意思为:冬至日吹西南风,次年清明节前后气温偏低)……

“这些天气谚语准不准?”“准!”秦卫堂举了个例子:1975年6月11日,他发出了第一份长期天气预报,预测未来10天的天气。当时,他预测6月17日会下雨。天气预报交到公社里,公社领导不相信。到了6月17日,果然下雨了,公社领导都惊讶不已。“这里的‘秘密’何在?就是天气谚语帮了忙。”秦卫堂说,“我吸收了12个老农民当我的天气预报参谋,老农告诉我,6月17日是‘小麦生日’,天气谚语云:小麦生日要下雨。天气谚语是数千年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必然有它的道理。”

那么,崇明人为何“猜天”的本事特别高、流传着这么多天气谚语呢?秦卫堂说,千百年来,崇明岛岛民无论出海捕鱼或者田间劳作都需要了解天气情况,那时没有现在的气象观测及预报手段,岛民只好看天,把日常观察到的天象、物象与实际天气变化联系比较,逐渐领悟其中的关系,反复比较,逐步积累,不断演化,逐渐变成了现在顺口好念、易记好背的天气谚语。

1975年起,秦卫堂负责所任教的育林中学的气象哨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当了17年“哨兵”。秦卫堂说,天气谚语在他的“气象哨兵”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借助监测仪器、利用现代气象科学手段去分析判断,气象预报准确率会更高,17年工作总结下来,准确率基本能达到90%。

秦卫堂退休后,潜心搜集流传在岛上的天气谚语,至今已经搜集了近千条。2005年7月,其中609条天气谚语集结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天气谚语及其应用》一书。2016年年底,这本书要重新出版,秦卫堂又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对原先书中141条天气谚语增加了解读以及新增了134条谚语。不久前,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还被搬上了台湾荧屏——《第三大岛秦卫堂测天本领令第一大岛记者叫绝》,详细记录了秦卫堂看天的故事。

崇明气象谚语是民间知识的一部分,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崇明“天气谚语及其应用”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秦卫堂被命名为“天气谚语及应用”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崇明区有关部门还在学生中推广学习天气谚语知识,向年轻一代村民传授天气谚语知识,努力使天气谚语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崇明人猜天”的美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