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华商文化的精神:注重信义传统,坚守博爱美德
1.勤俭持家的传统
整体来说,华商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大,是当今中国及全球华裔商人的总称。既包括传统的晋商、徽商、浙商等,也包括新兴的潮商、粤商等。虽然华商的范围十分之广,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的教养和浸润下,整个华商都十分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播和发扬。不仅企业家自身继承了这些传统,还将其融入到整个企业文化中,用这些优良的品质带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其中勤俭持家的品质就是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比如说:李嘉诚、王永庆、任正非、牛根生、宗庆后等等,他们都因节俭的品质而为外界所称道和赞扬。
迅速发展的当下,一股奢侈浪费的风气刮得正热。受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丢弃了中华民族历来所推崇的优良品质,走向道德的滑坡。但是这些声名鼎赫的华商在拥有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依旧秉持着往昔的作风,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能不令人敬佩。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持,我们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延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才能得以纠正和消灭。在这些华商身上,最为闪亮的就是其对传统精神的发扬和继承。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为社会各界所称道的,媒体上也有相关报道。但对于这点,其本人没有大肆宣扬,因为这就是其生活的常态,不是一时的作秀和编排。1996年3月,任正非率领团队十多号人到贝尔格莱德洽谈项目,入住当地的香格里拉酒店时定了一个大的总统套房。但并不是他一个人所享受,而是为了节约,整个团队的人要一起住在这间套房里。
1997年时,任正非带员工前往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旅游。出发之前,一行人在当地商店购买旅游鞋。总共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每双35雷日尔、45雷日尔、55雷日尔,当时华为给每个出差员工的补助是每天75美元。员工们纷纷选择了价格为55雷日尔的名牌鞋。任正非却拿起了最便宜的35雷日尔的普通鞋子,还对员工说:“我是来巴西出差的,和你们常驻人员不一样,我的鞋穿一次就扔掉了,不用买名牌的。”但是,当旅行结束返回驻地之后,员工却发现任正非在卫生间将这双普通的运动鞋刷得干干净净,回国时还将其装进了箱子,带回了国内。
由上述两个事件,足以看出华为总裁任正非勤俭的好品质。这是其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常态,但这只是其对待自己生活的态度,工作上的任正非,为了对用户负责,为了将华为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也是十分舍得的。节俭不是抠门儿,而是要将每一分钱花在正确的地方,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扩展华为的国际市场,在2000年的香港电信展上,华为邀请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电信官员、运营商和代理商参加,分别安排头等舱、一等舱的往返机票,入住在五星级宾馆,还分发了上千台笔记本电脑。为了这次活动,华为耗资两亿港元。这也是华为第一次非常高调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野心。事实证明,任正非这次的“出手阔绰”是十分值得的,之后,华为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走上了国际化路线。
【华商生意经】
“勤俭节约”也是相对而言的,华商在需要金钱帮助其打开市场、发展企业时,也要相应的“奢侈”一把,在一贯的生活作风上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习惯和要求。
2.诚实守信的信条
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这六个字几乎是传统文明的基石,是实现民族腾飞和发达的关键。曾经有上百年,中国的GDP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靠的就是这上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论语只有短短的11000多个字,却治理了中国2000多年,不得不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
而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究其内核,“诚信”的作用不容小觑。“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的发展之道。如果没有“诚信”可言,这个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必将在前进的车辙中灭亡。
马云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阿里巴巴最骄傲的工作,是证明了诚信值多少钱。”以阿里巴巴为领头的诸多企业用“诚信”证明了企业的力量。而以“三鹿奶粉”为首的一些企业则因破坏“诚信”,破坏消费者的信任,而破产倒闭。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古人曾说:“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诚信”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传统美德,不仅是企业家对个人修养上的追求,也是其对企业文化的精神注入。只有保持“诚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永葆企业青春常驻。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成功就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阿里巴巴在创业之初非常简单,没有人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是疯子、是骗子。那么他们在既没有金钱保障,也没有资源支持的情况之下,是如何突出重围,走了出来呢?靠的就是“团队精神——诚信”。最开始的阿里巴巴,帮助外贸公司在网上接进出口订单,收取年费。但是一年下来,订单的交易总额还赶不上企业交的年费多。
阿里巴巴的员工就觉得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主动跟企业说明:“电子商务是有市场前途的,只是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要不然我们给你们退钱,明年就别签了。”结果客户听到这话,在感动之余还反过来安慰他们说:“外贸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是需要时间、需要培养的。你们这么为我们着想,我们也相信你们。”在秉持着“诚信”的基础之上,阿里巴巴凭借着众人的努力和坚持就这样一步步地走了出来,发展壮大。
阿里巴巴不仅在企业整体文化上注重“诚信”,在对员工的要求上,“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假若他缺乏“诚信”,公司还是会毫不留情地开掉他。在公司逐步走入正轨之时,有两个员工,他们自己的销售业绩超过了公司销售团队的60%,但是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员工存在着贿赂现象。要是选择开除这两个人的话,公司就会减少收益,不赚钱;但是不开除的话,就违背了公司本身的价值底线。经过一番商议,公司还是决定将这两个人开除。
“不贿赂”这一要求至今还写在阿里巴巴的员工守则里,谁要触犯,就会立即开除。阿里巴巴的“诚信”要求不仅帮助公司走出了困境,还是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华商生意经】
诚实守信对于华商来说绝对是不可违背的信条。因为这是其做人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3.开拓进取的精神
华商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历来就是他们的代名词。不仅身居国内的华商们如此,在海外奋力打拼的华商们更是秉持着这一观念。
这些海外华商往往都是白手起家,最初来到海外时,过的都是风餐露宿的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艰辛异常的生活,他们没有坚挺的靠山,没有三头六臂的绝技,有的就是一颗不怕困难、勇敢无畏、追求卓越的中国心。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苦与累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以陈弼臣、李文正、陈凯希等人为例,他们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开拓进取、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金融巨头陈弼臣原籍中国广东潮阳,是大众俗称的潮商。他的父亲是曼谷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陈弼臣5岁时被送回潮阳读小学,后因家境贫穷,不得已而辍学。他17岁时离开中国,前往曼谷,干过售货员、搬运工、厨师等各种各样的活计。
不论对待什么工作,不论在任何时候,陈弼臣都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绝不会偷懒、耍小心眼。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学习,经过4年的辛苦打拼,陈弼臣终于从一家公司的秘书升任为总经理一职。之后,他又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一同创办了一家五金木材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
有了自己的企业之后,陈弼臣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伺机进一步壮大发展。上天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在恰当的时机下,陈弼臣又继续发力,创办了3家公司,经营木材、五金、粮食等业务。由于陈弼臣自身来自底层,懂得生活的艰辛,待人接物都十分温和、平易近人,对待身边的人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以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评判他人,谦虚、宽厚是他骨子里的秉性,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也是其性格中的一大利器。
接连创办的几家公司,在陈弼臣的用心经营下,业绩都非常不错,与亚洲各地的各大银行都建立了友好、密切的联系,生意日渐兴隆,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扩充和巩固。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野心勃勃的陈弼臣与泰国的10位商人联合集资20万美元,创办了盘古银行。在之后的几十年内,银行业绩平均保持着每年20%的增长率,跃然成为泰国银行界的翘楚,而陈弼臣也为泰国民众所熟知,成为泰国的头号富翁。
陈弼臣在异国他乡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头号富翁的地位,这其中的转变可谓是精彩绝伦。而他能够取胜的因素,除了外部环境的需要,最关键的当是其自身具有的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出色的智谋,以及从不言弃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他的儿子在谈及父亲时曾说过,“父亲是一位能够在逆境中进取的领导者。”
【华商生意经】
从潮商陈弼臣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出,无论身在何处,心依旧是中国心,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旧流淌在骨子里,生生不息。
4.百折不挠的意志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正是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即使再艰难的事情也能够克服。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商,正具备这一特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穿过层层风险,依旧能够怀抱热情,勇往无前地继续奋进。以陈凯希、韩卫东、连瀛洲等为首的华商的身上,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这一特质。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这句话印证在海鸥集团创始人陈凯希的身上,是十分恰当和准确的。提起陈凯希,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华人和华裔社会,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不仅他的创业故事为人传说,他孜孜不倦地为促进马来西亚与中国两国人民外交而尽力的这份情谊也令人动容。
陈凯希,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和许多华裔一样,他的童年生活颠沛流离,十分凄惨。因家境贫穷,初中二年级就辍学打工。在橡胶园割过橡胶,在罐头厂削过菠萝,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为了生计,能赚钱的营生他几乎都做过。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厚待这个努力的年轻人,1965年2月13日,生活困苦的陈凯希因为信仰社会主义体制而以政治犯的身份被捕入狱,一关就是8年。但是在狱中的这段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和勇气,陈凯希反而将这段日子作为自我反省和提升的时机。
陈凯希曾表示过,在狱中的这段生活,使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并对未来有了较为明晰的规划,那就是从商。出狱之后的陈凯希对当今经济形势做了严谨的分析,认为马来西亚的华裔们虽然远居海外,但是在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下,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之大,所以在马来西亚从事中国商品进出口的生意还是十分有前景的。
有了明确的方向,陈凯希赶紧联系了几位朋友,集资了16万林吉特,在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小县城内开办了第一家小店,以经营中国药酒为主。
但是天不随人愿,由于当地居民对商品缺乏一定的了解,小店生意并不景气,第一年处于亏本状态。在股东们纷纷嚷着撤资的情况下,陈凯希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在和平的大环境的支撑下,药酒这一保健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所缺乏的就是宣传和推销。于是他根据店名——海鸥,提出了著名的“海鸥精神”,那就是“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鸥一样拥有毅力、勇气,确定人生志向,努力展开双翼高飞。”
之后陈凯希另辟蹊径,采用将药酒推荐给中药材商店的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因为在马来西亚,中药材商店可谓是遍布四野,分布十分之广。将药酒推销给药店,无疑是开辟出了成千上百个零售店。与此同时,陈凯希还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加药酒的知名度。
在一系列强劲的宣传和推销行动下,海鸥公司代理的药酒的销售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药酒的种类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此时,海鸥公司销售的药酒已经逐渐占据了马来西亚的市场,成为药酒业的佼佼者。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海鸥公司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拥有20多家子公司、18家门市部等,经营的范围也涉及到饮食、娱乐、旅游、金融等等方面,但仍以销售中国商品为主。
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的陈凯希,终于登上了企业大亨的高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忘本,华商的精神依旧留存在他的心中。积累了一定财富的陈凯希,从未间断过对公益事业的支持,不仅在1991年中国遭遇洪涝时出手捐赠20万林吉特,还积极促进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各种交流活动,促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华商生意经】
即使身在国外,但内心仍时时牵挂祖国,这是海外华商的共通之处。这种精神支撑着华商在海外发展壮大,也促使他们日后回报故土。
5.灵活应变的策略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变化之快常常令人应接不暇。如果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需要企业家们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度和灵活度,面对挑战,能够做出相应的策略,迎难而上,而不是站在原地,固步自封。经营有道的华商们,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备足够的危机意识,对时代的发展有着足够清醒的意识和反应能力。
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可能并不适应于当下的社会,所以华商们需要从危机中不断学习,转变策略,为企业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像前IBM公司的董事长郭士纳先生说的:“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过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面对社会大环境给出的每一道难关,潮商林佑钦都见招拆招,圆满地完成任务。林佑钦是潮汕人,而潮汕人善于经商,头脑精明,素来就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出生于乡村的林佑钦,自小就十分聪慧,有经商头脑,18岁就独自开办了一家专卖空白录像带的商店。
林佑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支撑下,一步步地从乡村走向了大都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台VCD影碟机问世。在松下、索尼等国际大企业还处于观望之时,林佑钦分析之后认定了它的发展前景。他当即决定停掉潮汕的生意,转而以VCD为突破点,进军广州。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十分准确。
1997年,广东金飞仕影音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林佑钦任总经理一职。随后又根据时势发展,相继成立了香港金飞仕影音企业有限公司、金飞仕科技工贸有限公司、飞仕影音音像制品有限公司等。2006年又转变思路,成功进军地产行业,成立了广东置美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涉及多个领域的业务,使得林佑钦不得不适时转变经营策略,求得稳进发展。于是,他将旗下公司进行整合,创立了广东飞晟投资有限公司,集能源、房地产、航空、文化创作等多个领域为一体,开启多元化的发展。
2007年,善于抓住时机、拓展领域的林佑钦在汕头市举行的春季招商引资活动中,又投资39亿元,计划建设一个有150万立方米的石化仓储基地。此时,林佑钦从一个投资商人转身一变,开启了自己商业生涯中的第二次新的博弈。这一变化,不仅再一次印证了潮汕商人林佑钦的商业才能,也展示了其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勇猛向前,这是中华商人的一大特质。
【华商生意经】
每一次的转变,都会迎来新的机遇。华商们把生意当做终生的事业,永不满足,永不停歇,走向卓越,没有尽头。
6.回馈社会的善举
有人曾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成为慈善家。”显然,这一说法在诸多华商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沿袭中华文明传统,切实践行心系天下的使命。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他们心中的这份中国心依旧在燃烧。在拼搏出自己的地位、财富和声望之时,他们自动地挑起为民造福的重担,勇于、乐于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回馈祖国。这也是华商们的精神传统。
华商代表之一邵逸夫的身份早已不能只是用“娱乐大亨”“商业大鳄”等词语来形容,最为人所瞩目的当是其为世人所熟知的慈善家的身份。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邵逸夫楼。多年来,邵逸夫捐献了47.5亿港币的资金用于内地的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几乎每个省市的高校都有一座赫然挺立的“邵逸夫楼”。他还模仿诺贝尔奖,成立了“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币。
虽然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财富的企业家,但他确实最热衷慈善事业的人。他在香港的口碑主要源自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而在内地则全是其慈善事业为其赢得的口碑。邵逸夫最看重的就是教育,他曾说:“中国要强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国家教育事业在进步,心里很高兴呀!我的捐款重点在教育,培养人才,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逸夫的慈善重点在教育,但又不只是教育。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邵逸夫捐款2500万港币用于救灾工作;2005年,捐献1000多万港币救助南亚海啸重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献1亿港币;2009年,捐献1亿港币用于台湾“8·8”台风灾害事件……邵逸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低调却高尚地完成着自己的心愿。这份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永远为人民所敬仰。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邵逸夫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特地将新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邵逸夫“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此表彰他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精神。
【华商生意经】
对事业、财富、成功的渴望驱使着一代代的华商努力拼搏,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难能可贵的不仅在于他们赤手空拳、凭靠着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更体现在他们发达之后,仍旧保持着那份可贵的心系天下的仁爱之心。他们践行着心中的那份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来回馈。这是华商们最为伟大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