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道商文化: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永续经营
1.陶朱公:中华道商始祖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些闪烁的群星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他前半生从政,辅佐濒临灭亡的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是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却毅然决然地弃政从商。他,就是范蠡,人们喜欢称之为“陶朱公”。
作为老子道学思想的第三代传承人,范蠡是我们所熟知的道商始祖,千秋商圣。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本是楚国宛地三户人,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并且有着独到的思维见解。
范蠡年轻时,表现出了很独特的思维,经常语出惊人,震惊四座,遇到问题时可以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思考得更为透彻,接触过他的人都对其称赞有加。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为什么说范蠡是老子道学思想的第三代传承人呢?范蠡年轻的时候跟随计然学习过“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计然七策”,“计然七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计然非常了不起,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发展国民经济。而计然正是老子的弟子,所以说范蠡从计然那里学到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是正宗的黄老道学。
范蠡初到越国,未受到越王重用。不久,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很多越国大臣都相继背叛了越王,只有范蠡与文种对越王忠心不二,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吴王夫差很是欣赏范蠡,多次拉拢范蠡,想要重用范蠡,可是范蠡始终不为所动。
吴王夫差放勾践君臣回国后,范蠡运用他学到的“计然七策”,帮助越国发展经济,越国最终以弱胜强,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帮助越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老子《道德经》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传承着老子道学思想。范蠡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由于深知越王勾践为人,他毅然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来到千里之外的齐国,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不久便积累家产数十万金。
齐国纳范蠡为相,三年之后,齐国经济便如日中天。而此时的范蠡恐怕自己的盛名会引来杀身之祸,在归还相印、散尽家财之后便离开了齐国,悄悄来到陶地。
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
史料记载,范蠡经商成功之后,为了答谢恩师,集毕生之所见所想,以及恩师计然的言传身教,撰写了一本书——《范子计然》。《范子计然》被视为一部商业奇书,经营奇书。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被称为“中华道商第一人”,人们通常把经商事业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称为“陶朱遗风”。明清年间的《理财致富十二法则》《理财致富十二戒律》《商场教训》《经商十八法》正是在范蠡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基础上撰写的,这些后来都被视为“商人之宝”。
史学界和学术界都对“道商”范蠡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忧深思远、坚忍不拔,“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学大师”“经营之神”。
【华商生意经】
说到底,都是因为范蠡懂得运用和把握道的规律,身上传承着黄老道学,可以“以道经商”,甚至达到了“道商合一”的境界,才能有此成就。因此范蠡也被世人尊奉为“文财神”“商圣”和“道商始祖”。
2.经营者要有“上善若水”的品格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虚静至柔的品格,人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领导和管理者更应该学习水包罗万象的智慧。
无形的水始终从高处流向低处,同时又能屈能伸,可以很好地适应任何环境,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一千种器具中的水便有一千种变化。水是无私的。水润万物于不知不觉之中,不求任何回报。同时水又是最强大的,强大到可以滴水穿石、翻江倒海。
在老子看来,水能够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水是最接近大“道”的。最完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有道的人就要学习“水”的德行,这也是管理者应效法的品格。
诸葛亮年幼时丧父,16岁时自己依靠的叔父也离开了人世,于是在隆中隐居了起来。在隆中的十年中,诸葛亮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变得学识渊博,又根据当时天下局势,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大放光彩。
十六国时代的王猛,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远离乱世,隐居于华山深处,静观天下局势。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之时,王猛身穿麻布短衣与桓温纵谈天下大事,桓温很是欣赏他。不过王猛心思缜密,很有远见,拒绝了桓温的好意,继续隐居读书。当苻坚向尚书吕婆楼求教之时,吕力荐王猛。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大谈治国安邦之计。
在乱世之秋未遇明君的时候,诸葛亮和王猛隐居起来静观天下局势,为天下思考治国安邦之道,一旦遇到明君,便可大展宏图。这种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就是一种“上善若水”的表现。
现代经营者应具有“上善若水”的品格,学习水的大度宽容,学习水的不求回报,学习水的谦虚待人的品德。有了“上善若水”的品格,自然而然就会向理想迈出了一大步。
水总是朝着低的地方流动,水是协调平衡的一大“行家”。就企业领导者而言,水协调平衡的方式最值得借鉴和学习。企业只有在整体上内部平衡时,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经理人可以制定反映企业整体意愿的规章制度,这样企业的整体意志就会得到平衡,企业内部的各种冲突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企业便可以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水是哪里低就马上流向哪里,管理者如果可以像水一般,哪里有问题就赶到哪里,给员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无疑会赢得员工的一致好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者要虚怀若谷,善于倾听,善于纳谏,体察员工,平易近人,让员工感觉你就是他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冷酷的上级。
【华商生意经】
经营者应该努力达到“上善若水”的心境,大度包容,处世谦卑。主持事务时,要懂得通过从根本上理顺问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要有所作为时,要懂得选择合适的时机。看上去你不与人争,却不会有任何的忧患。
3.“柔弱胜刚强”的智慧论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而《老子》又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滴水却可以穿石。最柔弱的东西里面往往蕴藏着强大的未知力量,即便是最强硬的东西也无法抵抗。
《老子》认为的“柔弱胜刚强”是一门大智慧。举个例子,一块坚硬的石头掉在地上,可能会砸出一个大坑,如果掉在棉花堆,则会被很好的包容。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才是有大智慧的体现。“四两拨千斤”就是典型的以柔克刚。当一个弱小的人处于困境时,只能采取以柔克刚来克敌制胜。
老子哲学所说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能”的意思,其实是想强调要低调处世与做人,换句话说就是善于以柔克刚。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成功。
性情刚烈的人情绪易于激动,缺乏理智,造成了容易冲动的性格。冲动是魔鬼,恰恰也是“刚强之人”的软肋。以刚克刚并不是明智之举,真正的强者都懂得以柔克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路易斯在一个偏僻的公交站下了车,只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抢劫惯犯紧随其后,打算伺机予以强暴。就在他离路易斯仅仅几步之遥的时候,路易斯突然转过身来,十分诚恳而信任地对他说:“天黑人少,我一个单身女子回家太不安全了。很高兴能在这里碰到你,你可以送我回家吗?”
男子一时惊慌失措,连忙说:“可以,这是我的荣幸,女士。”一路上,路易斯一直主动和男子聊着天,并没有把男子当成陌生人来看的意思。这个原本图谋不轨的男子竟不知不觉地将路易斯安全地送至了家门口。显然,路易斯纯善的行为打消了男子罪恶的念头,唤醒了男子善良的一面,也保护了她自己。
路易斯很好地感化了对方,消除了男子心中的罪恶想法,用以柔克刚的办法使自己免于一场灾难。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柔和之人常常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做事,刚烈之人也很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春秋时期的晏婴巧妙地用两个桃子除掉了齐景公乃至齐国今后的心腹大患,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早在春秋时期,老子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中看到实行柔性管理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时间证明,“柔弱”的方式比“刚强”的方式更具优越性,实施柔性战略,建立柔性管理方式,不仅仅在以前,在现在也起着大作用。如今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水平,就需要向柔性管理转型,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柔性化原则,克服刚性管理方式带来的弊端。
由于柔性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故而施行柔性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柔性管理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再造,建立任人唯贤、进出自由、能上能下、民主决策、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用人制度。
【华商生意经】
柔弱是种宽容之美,不争之美,“柔弱胜刚强”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以柔克刚运用得当,会让人获益终身。
4.管理中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道,而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对待万事万物都应该顺其自然,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其强加干涉,从而影响到事物的自然进程。
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这个概念,这并不是提倡管理者无所作为的意思。作为道的重要属性,“无为而治”更多指的是管理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顺其自然的管理行为。
“无为而治”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一门大智慧、大学问。著名的法学家韩非子就认为,他所提倡与主张的法治理念与治国体系就是源自于老庄哲学“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对管理者有着重大意义,只有不断提升素质,自我修养,树立“无为”的态度,积极地探索管理的规律,用符合规律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今天,在管理体系中,上层领导者越来越重视“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方法。当然,并不是说管理者无所事事,放任员工不管,而是要求与员工们共同合作、共同协商,共同制定大家都认可的规章制度,从而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在管理中倡导“无为而治”可以有效防止下属出现抵触心理,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管理的心理阻力。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给员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应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管理者要有“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按着“无为而治”的要求恪守准则。
首先,管理者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不要与“道”相背而驰,也就是要遵道善为。因为“无为而治”是合乎规律的,是尊重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的,是顺其自然的。只有管理者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其次,管理者要相信下属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他们能自主管理;同时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考虑到下级的感受。“得民心者得天下”,员工和下属只有认同你才会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懂得“无为而治”的管理者必定是一个很聪明的企业管理者,他把企业制度隐藏在了“无为”之后,必然可以快速发展。
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曾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战略。所谓的超级领导,就是当你的下属没有你的管理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在张瑞敏看来,在“无为而治”的理念指导下,可以产生井然有序的企业管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看,“无为”可以说是极大的“有为”。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领导者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于是独权、滥权,时常干预员工的工作,限制了员工的自我发挥,埋没了员工的潜能。因此,弄清“无为而治”的含义对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华商生意经】
善于管理者都掌握了“无为而治”这门学问,或者说这门艺术。他们把管理这门艺术修炼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在管理这个大池塘里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5.经商永远追求创新求变
《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蕴含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即求新与求变。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要开始变化,并且通过不断变化才能进步,这样才能长久下去。变者胜,不变者淘汰,此是历史变迁之理。
经商更是如此,面对商业困境时,要学会变通,通过变革来改变现状。只有懂得随机应变,才会有进步。
所以当你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安于现状,安于现状你只会越来越失败,更不要自暴自弃,你只需要告诉自己要改变现状,思考新的方法和策略,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方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很多时候,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你的绊脚石,事物在随时变动,不知道求变,会很难适应变化的大环境,最终只会被淘汰。而改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创新。
在2008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经济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巨大增长,全年合同成交、销售收入、货款回收、利润总额均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
“大丰”曾经过了10多年的摸索,不断创新,最终确立了“巩固发展现有产业,整合内外资源,致力走向系统集成供应商”的发展战略。这与“大丰”追求卓越、创新求变的企业精神是分别不开的。
“一个企业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必须站在技术最前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公司董事长丰华介绍说,“大丰”是一个重视创新发展战略的公司,同时技术研发创新工作也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
“大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同时也在摸索新的营销策略和经营方式,这种创新求变的理念不仅使公司免受了金融风暴的浪潮,还为国内企业做了很好的示范。
要知道成功不可能被复制,不要只照搬他人的做法,只有自己敢于创新,多尝试,才可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进行创新必须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才会有创新。要知道创新并不是你呆坐在板凳上凭空想象出来的。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经商做生意就是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寻找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1952年,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在仓库积压了大量的电扇,为了打开销路,公司内部可谓是绞尽脑汁,可是依然没有什么反响。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把电扇颜色变成彩色的建议。不过,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建议改变了公司的状况,第二年东芝公司推出的第一批浅蓝色电扇在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
原来在当时,全世界电扇都是一个单调的黑色。不过自此之后,电扇就不再都是黑色的了。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创新求变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如果企业想要长久发展,经营者思想就不能太过保守,那样只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工作模式不会有一点突破,那样只会让企业原有的优势变成自己的劣势,自然也不会长久存活下来。
【华商生意经】
打破常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极大的信心和勇气来放弃传统的做法,而且要确保新做法的可能性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最好结合传统做法来完善新做法,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最可行的做法。
6.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最高的统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觉察其存在,其次是让人民热爱他、赞美他,再次是让人民畏惧他,最后是让人民轻侮他。
春秋时期,田单跟随齐襄王视察民情,经过淄水,看到一位老人光着脚蹚水过河。到了岸上,老人经受不住严寒,昏倒在路边。田单急忙脱下皮衣,给老人穿上,并派人找来一碗热汤。
看到这种情形,齐襄王有些不高兴了,他认为田单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对身边人抱怨:“田单对老百姓施恩惠,不就是打算借此逐步夺取我的国家吗?应该时刻提防着他啊。”
随行的另一位大臣贯殊走过来,表情严肃地说:“大王,您应该顺势表扬田单,就说:‘寡人忧虑百姓饥饿无食,田单收容他们,并且供养他们;寡人忧虑百姓寒冷无衣,田单脱下皮衣,给他们穿;寡人忧心百姓劳苦,而田单也忧念百姓,合于寡人的心意。’”
齐襄王点点头,依照贯殊的建议赏赐田单,并且夸奖他的爱民之行。老百姓看到这种情形,纷纷议论:“田单爱护老百姓,原来是大王教的呀!”
由此看来,许多时候,领导人只要保持气定神闲的姿态,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就会赢得大家的拥护。反之,如果随意发号施令、责难下属,就会给人“处处与人交恶”的印象,从而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会一筹莫展。
今天,远景规划、人本管理和变革管理日渐成为左右公司成败的重要命题。在这种大环境下,经营者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带领员工实现公司目标?有效的做法是,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
“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者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这句话实际上阐明了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区别:管理者是对企业员工、具体工作进行安排,是执行者,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而领导者是确定企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制定战略、把握方向、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推动变革。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管理和领导都缺一不可。“纯粹的管理”和“纯粹的领导”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商业经营中,我们主张多一些领导,并不是排除一切管理,而是要强化领导的优势,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
(1)在关键时刻需要有力的领导
在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有限的领导与强力的管理相伴似乎使公司运转良好;在公司发展时期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有力的领导伴随着某种适度的管理,可能更符合公司运作的要求。
(2)领导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过分强调规范的管理体制而忽视领导作用,公司就不会取得重大发展,经营很容易走向盲目。特别是不断激化的竞争和逐渐成熟的商业环境使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变得更加严峻,在此情况下,大老板仅仅做管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公司更需要的是大老板的领导和决策能力。管理虽然重要,但领导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华商生意经】
作为企业领导者,管得过多、过细,往往会打破正常的管理秩序,使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增加员工工作压力,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管理应具有层次,而领导者在工作中应体现出这种层次,避免“越俎代庖”的现象发生。
7.在机遇面前要敢于取舍
国家的发展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因此最高决策者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深谋远虑、懂得取舍,从而顺应大势。对此,庄子说:“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意思是,君主一心追求圣知而不遵从大道,那么天下就一定会大乱了!
庄子认为,君主如果想拥有天下,必须在圣知大道之间做选择,懂得取舍,从而坐拥天下。显然,大是大非面前存大道而舍小利,照顾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抓住机遇创大业的关键。比如,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可谓取舍的大智,卓绝千古。
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对多数人都有好处,即使遇到再大的苦难,也要努力去干。这是领导者应有的魄力。对经商活动来说,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必须站在经营高度考虑全局,做出正确的抉择。
商人做生意谋的是利,是为了让顾客消费自己提供的商品而使自己获取利润。当每个顾客带来的利润有限时,尽可能多地争取顾客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时候,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让利,做到先“舍”后“得”。
从单一商品获利上来看,商人利用价格对比的差异,让出一部分利润,用低价商品吸引顾客,最后能够获得不菲的收益。例如,我们通常看到的打折、大减价、大甩卖等,就是这种操作技巧。
有一家“创意药局”,店主将售价200元的膏药,以80元卖出。由于80元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所以“创意药局”生意兴隆,门庭若市。他以不顾赔血本的方式销售膏药,膏药的销售量愈来愈大,赤字也愈来愈高。但是,整个药局的经营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盈余。
原来,前来购买膏药的人,几乎都会顺便买些其他药品,“创意药局”卖这些药品当然是有利可图的。靠着其他药品的利润,不仅弥补了膏药的亏损,同时也使“创意药局”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商人不做亏本的生意,然而做生意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为了赚钱,必须先花钱,也就是成本投入。钱必须花在刀刃上,花得值,这就要算清楚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最值当的是花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
早年,史玉柱领导的巨人集团曾经以经营高科技产业闻名,后来看到房地产赚钱,进入房地产业,要盖70层高的巨人大厦;看到保健品赚钱,进入医药保健产业,一下子推出100多种产品,想成为世界华人首富。结果,没过两年,巨人分崩离析,从巅峰掉到了谷底,倒欠3个多亿,成了“首负”。
因此,要想成功,必先懂得放弃。尤其是今天各行各业竞争都非常激烈,经营者如果想带领团队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在放弃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胜,都需要有正确的经营方向。一般来说,高明的经营者不会不分轻重,把有限的资源“天女散花”般搞小而全,而是会果断砍掉拖后腿的业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比如,对于不良资产业务、需要独立分拆发展的业务、不符合企业战略转移方向的业务、处于衰退产业的业务、受资源和能力约束使企业无法经营的业务等,经营者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决断,不忘“会舍才能得”的原则。
【华商生意经】
机会面前,经营者要做一个勇士,不做懦夫,这就是敢于取舍。但是,敢于取舍不等于胡乱取舍,能够把握时局、善于分析利弊,进而做出正确的决断,这其实是取舍的智慧,同样不可缺少。
8.心无二用是最大的发展智慧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庄子认为,人需要有专注的精神,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注入全部的精力,才会有所成就。专注,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心不可二用”。
在商业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叫“懂哪行做哪行。”也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所从事的行业特别了解,而且要深入,能掌握别人不能掌握的技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市场和利润点。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专注,力争使自己成为这一行的行家。成功的经营者,都可以堪称本行业的专家。
在今天这个快速变革的年代,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变化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主题。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成就,必须以专注的精神建立优势,实现做深做透、做专做强。
在2004年度“CCTV中国十大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腾讯集团CEO马化腾是获奖者之一。他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组织管理、业务发展上专注地做事,就会使企业获得成长的机会,这是一种专业的经营理念。而腾讯集团始终按照这个方向前进,才走到了今天。
世纪之交的网络热潮曾经吸引了无数风险资本加入其中,大潮过后,人们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在那个网络寒冬,许多人纷纷离去,而留下来的人则迷失了方向,采取了遍地开花的策略。
作为一家即时通讯运营商,腾讯公司把自己的命运吊在了“即时通讯”这一条线上,走出了与多方有实力的企业携手合作的商业模式。专注之后是收获的喜悦,腾讯公司最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心无二用,才会心到,进而手到、眼到,真正把事情办成、做到位。否则,永远都不会逃脱“其兴也勃,其败也速”的失败周期律。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最高尚的德者不标榜自己有德,因为不刻意求取,所以有德。
香港泰国进出口商会会长孙振文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做生意要成为专家,才有赚钱的机会。”所以说经商是一门大学问,是学问就会有内在的门道,如果摸准了这一门道去实践,那么就容易掌握做生意的规律,赚钱也就比较容易了。
(1)要有勤奋的精神和坚忍的毅力
有了专业水准,再加上辛勤付出,不辞劳苦而百折不挠,脚踏实地,自然可以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强大的生产能力或业务能力,这是决胜市场的基础。
(2)要绝对内行
内行,才能业精于勤,才能成就自己的专业和专长,超越竞争对手。如果水平不够,不能在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然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华商生意经】
做生意与做人一样,要踏实经营,放弃“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因此,一旦选择某个行业,就要沉下心做事,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