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追根溯源
引子
我们已经提出一个理论假设,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情境为中心,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个人为中心。现在,要通过观察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现实,在一般意义上对它进行验证。
为此,我将考察艺术(尤其是绘画、文学)以及两性之间的行为模式。
大多数人误认为个人的创造力可以跨越时空(该观念发源于个体中心论,具有典型的西方特征)。人类学家不认同这种看法。首先,有创造力的个人,与其他人一样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次,如果有人在某一艺术领域创造出超越其所在文化环境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很难获得大众认可。人类学家研究过许多不同的社会,发现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艺术和文学的形式、内容与整个社会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也不例外。
艺术和文学不单纯是创作者自身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们基本上可以被看成是创作者所属社会的镜像——或者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是创作者所属社会的投影。我们首先考察中美两国的艺术和文学,是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民族的表层关注,更体现着人们潜意识里难于捉摸的深切渴望。
在观察、比较文学及艺术作品的投射影像之后,我将再去推敲两个民族两性交往的行为模式。我特别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两性行为既是一切文明社会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西方文学与艺术最热衷的题材。探讨两性问题,不管是在“投影屏”上或在现实社会中,对于了解两个民族不同的精神世界会大有帮助。
第一篇的最终任务是找出塑造中美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为此,我们必须简要分别中国人及美国人的个体行为与两种社会的一般生活模式。一个初生婴儿如何长成成年的中国人或美国人,如何学会与同伴使用同一种语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大致相仿的处世原则?推动这一进程的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家庭和学校。人类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社会认同(socialization)和社会同化(enculturation)。
中美两种生活方式有特定的历史源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2000多年的历史,美国人生活方式的根源似乎更加久远,一般来说可以追溯至中东和欧洲文明的发源,不过,如果特指它与英格兰的渊源,那就不过只有数百年的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