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差异之源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及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莫过于广义的弗洛伊德学说。也就是说,不同的生活方式是由家庭培育的。大多数人最早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是家庭。家庭是人类的加工厂,塑造个体必需的心理指向,将他们培养成在特定环境里发挥功能的社会成员。
在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里发生的事件,不论是外因导致的自然灾害、侵略,还是内因引发的叛乱、革命,将对家庭的特征产生影响。“新世界”奴隶制的建立对黑人家庭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将在多大程度上深刻地改变中国古老的家族制度,将在第十五章作进一步的讨论。目前,我们仅限于讨论中美家庭的结构差异,因为正是家庭在塑造两个社会中的主流人群。
人类学者认同这样一个公理,即天才和白痴之外,人格主要是文化的产物。人格是个体对所处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文化则包括某个社会中一切可获允许的行为模式。因此,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又可以被看作两种社会人格和文化差异的总和。
个体的人格与其社会的文化并不总是相一致的。我们在引言中说过,人不是机器人,正如一个社会不可能静止不变。然而,每个社会都奖励人们遵照常规行事,对违反者给予处罚。
任何社会都有角色的不同以及与之一一对应的行为模式,均由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构成。大多数的社会有医生、律师、政客和士兵等分工,人们分担应尽的职责,有着各不相同的兴趣。在每个社会里,出任同一种角色的人往往兴趣并不相同,履行职权时也各有各的方式。一些商人在夜总会流连忘返,另一些商人却把柏拉图哲学当作信仰。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不仅人们的角色和兴趣是互补的,而且就连那些看上去相互矛盾的人,假如认真观察的话,也会发现他们在功能上互有关联。
鉴于文化的制约始于家庭,我们第一步要先对比两种家庭体系。毕竟,家庭是传承和散播生活方式的起点。
进行对比时,我们必须极力克制,否则将很容易滥用弗洛伊德学说。例如,英国人类学家格列高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英美对待各自殖民地的态度的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亲子关系。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大胆张扬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父母的从属和依赖”;而在英国,亲子关系的特征是“控制与支援”。美国的亲子关系“包含着给孩子心理断奶的因素,但在英国上流社会,挣脱这种依恋关系的束缚……要在寄宿学校才能完成”。因为“无法将殖民地送往寄宿学校……英国对它的非盎格鲁-撒克逊殖民地的居民便很难完成断奶的过程,这些殖民地也相应地很难走向成熟——与菲律宾的独立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英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勒(Geoffrey Gorer)另有一套大胆的假说,认为美国议会两院制是美国家庭兄弟关系的延续。众议院像是弟弟,行为散漫,不负责任,因为清楚地知道它的兄长——参议院,一定会施予援手。
上述这些理论,既不是真正的科学,更毫无逻辑。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让我们暂且忽略细节(因地域、阶级、职业等因素变化)而从家庭结构的宏观层面剖析、解释两个民族长期存在的差异。
住宅
我们先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住宅说起。美国住宅一般都有院子,或大或小。院子四周或许有一些低矮的灌木,很少为了防止路人看到院内而设立高大的院墙。大多数的住宅是既没有灌木也没有院墙的,仅在一天中的某些特定时刻用窗帘或百叶窗遮挡外界的视线。
大部分的中国住宅第一眼看上去是被高墙严实地围起来的,从外面只能看到屋顶,结实的大门将内院与外界完全隔离。在街道对面、正对着大门的地方通常立有一道影墙;在门内约1.5米的地方摆上四扇木制屏风。据说门外的影墙有辟邪的作用,而木制屏风可以防止街上的行人在屋主开门时向内窥探。
至于室内的情形,中国和美国却又刚好倒转过来。美国人在家里强调隐私权,不仅卫生间有门,卧室、客厅、厨房也统统要装上门。室内一切空间和物品都是私人的。父母无权翻动孩子房间里的物品,孩子也不能在父母的领地肆意妄为。在美国某些地区,这条原则甚至延伸到夫妻之间,双方各有各的卧室。
在中国人家里,除了对非配偶的异性成员,隐私权几乎不存在。即使家里空间很大,中国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与父母住在同一个房间。父母随意翻动子女的物品,子女也可以随意使用他们触及的父母的东西。如果孩子损坏了父母的物品,他们会被责骂,但不是因为他们碰了不该碰的东西,而是因为年纪太小,不知道爱惜器物。
隐私权的缺乏,最极端地表现在中国北方一些富裕的家庭里。住宅里的房间排成一列,如同火车车厢一样,一间房连着下一间房,不是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入口。就是说,假如家中一共有5个房间,宅子的前门通向正中一间房,它被用作厨房,然后每个房间都相通,一直连到最后一间。从屋子的一端算起——第一个房间称之为A房——一个人可以直接走到B房,然后进入厨房C房,从C房进入D房,最后进入E房。通常父母会住离厨房最近的B房;A房留给出嫁的女儿带外孙归宁时居住。如果家里有两个已婚的儿子,大儿子一家住D房,小儿子一家住E房。住在A房和E房的人出入时必须分别经过B房和D房。不同家庭对上述住房的分配可能略有差异,但是大致而言就是这个样子。
如此安排起居空间,在美国人看来简直难以接受,但中国人坚持只在这种线性布局中搞些变化,即使他们尚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拓展。因为他们认为一家人必须住在四壁之内才算是一个整体。美国小孩在家里的活动,是有严格的界限的,家里与外界却并无分界。中国小孩则恰恰相反,在家里没有任何约束,高高的院墙和数道大门却把他与外界隔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