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伍就是带人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有人犯规,犯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只要破坏一次,团队制度就成了摆设

等红灯时,如果有人闯红灯了,就会有更多的人跟上去。本来想等等的你,是不是也跟着走了呢?这种跟风心理在企业里也存在。

制度是让人遵守的,如果无人遵守,制度就成了摆设。然而,很多企业的组织规章往往就会遭遇到这样的尴尬境地:组织中甚至没有人会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大家对于那些既定的规则视若无睹。

为什么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变成了橱窗中无人问津的摆设品?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在一个群体中,当一个人打破一项规则时,就会接二连三有人打破这项规则。这种现象被称为“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为验证这种心理现象,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心理实验:破窗效应的验证

整个实验一共分两个阶段。

首先,詹巴斗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外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其中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汽车被詹巴斗摘掉了车牌,顶棚也被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依旧完好、无人问津。

为了排除治安差异的影响,詹巴斗设计了实验的第二阶段。

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完好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依旧是停放在原来的位置。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研究人员认为,并不是两地的治安差异导致的车子被偷,而是车子的“不完美”导致了这种现象。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即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影响作用,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纵容,进而也去实施破坏行为,那么,犯罪就会发生。

后来,这项犯罪理论被应用到了管理等领域,人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在破坏本身已经不完美的事物,也就是被打破过的事物的时候,愧疚心会下降,尤其是当第一个破坏者没有承担责任的时候,后来破坏者的行为会更加大胆。

结论二:规则与制度如同建筑物的玻璃,一旦有人打破了玻璃,便是打破了原有的规章制度。

如果这时,管理者修好了玻璃,即对破坏行为进行了制止,那么后来的砸玻璃的行为将不会再发生;反之,如果管理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那么,团队中的人将会竞相效仿,出现更多砸玻璃的行为。

为什么不能允许个别人犯错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出现破窗效应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没能及时修补破窗,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便会接踵而至。那么,员工受到“破窗”的心理暗示究竟是怎么回事?

 

1.员工总是希望管理者偏向自己,即便不能偏向,那也得一碗水端平。如果管理者不处罚个别犯规的员工,就会使其他员工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甚至有些员工会故意挑衅以平衡不平衡感:“凭什么他犯错了可以不受罚?那我还遵守个什么劲!”

2.如果制度和纪律不能惩罚犯规的人,员工心目中的制度权威性就慢慢没有了。你要想责怪谁,他一准儿会拿之前没受处分的员工顶撞你。

 

总之,如果管理者容许个别人犯规,最终制度就没办法贯彻下去了。

所以说,无论是出于偶然还是故意为之,一旦制度上出现了没修补的“破窗”,制度的价值也就会慢慢地消失。

在制度面前,要保证对所有人公平

要避免破窗效应,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员工的犯规行为。

打破“破窗效应”的首要原则就是公平原则。也就是说,不管对待哪个员工,管理者的处理都应该坚持统一的标准。

 

日本伊藤洋货行的总经理岸信一雄是一个经营奇才,他对食品业的经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能力,为伊藤洋货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十年间将公司的业绩提高了十几倍,使得伊藤洋货行的食品部门呈现出一片蓬勃的繁荣景象。

可是岸信雄一虽然个人能力很强,却自视甚高,不能严格遵守纪律。最终,伊藤雅俊解雇了他。

虽然舆论界纷纷指责伊藤雅俊过河拆桥,但伊藤雅俊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规则和纪律是我的企业的生命,也是我管理下属的法宝,对于不守纪律的人一定要从重处理,不管他是什么人。”

 

如果伊藤雅俊为了保留人才,打破了企业的制度,相信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没有了纪律的约束,企业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你一点点的“偏向”就会引起一大拨人的不满。

“破窗”不仅要修,还要及时修。破窗效应蔓延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要修赶紧修,不然还是会造成损失的。

这就告诫管理者,对于犯错员工的处理必须迅速及时,才能有效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管理者在了解员工犯规的原因之后,要立刻做出对犯错员工的处理决定。因为越是及时,员工越是容易在心里建立起错误与惩罚之间的联系。

总之,保证你对所有员工的一视同仁,是纠正“破窗效应”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