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执行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 塑造不依赖于人的执行文化

企业要想长治久安,就要拥有超越个人英雄色彩的流程化管理,实现“无为而治”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指企业在不依赖人为控制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不再过分依赖管理者,而是通过内在控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这也是华为想要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

 

“股神”巴菲特曾在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哈马市的办公室收到一家陌生公司的传真,发信人是来自某休闲车生产商的一位顾问。这位顾问建议巴菲特花8亿美金收购这家公司。巴菲特仔细看过以后,发现这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乐观,而且没有出现负债,但8亿美元的决定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要慎重考虑。最终,巴菲特还是决定收购了这家公司,而被任命掌管这家公司的人是一个名叫彼得·利格尔的人。在短暂的签约仪式后,巴菲特对利格尔说:“别指望一年中有第二次得到我耳提面命的机会。”

 

巴菲特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着“无为而治”,靠着直觉经营着市值千亿美金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巴菲特没有将事情做到面面俱到反而省去很多常规管理,也不要求下属经理们经常汇报工作。他会选择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那间没有电脑的办公室里,下达动辄上亿美金交易的指令。巴菲特意识到,只有减少决策者的干预,实现“无为而治”,才能让公司尽可能摆脱对人的依赖。

1998年,华为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时期。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比1995年激增6倍,金额到达惊人的89亿元,更为可观的是,华为基本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战略目标,在国内的主要城市都有华为的核心产品。在交换机市场,华为超越了世界巨头朗讯和西门子,成为两家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在如此辉煌的成绩面前,任正非不想成为在天上越飞越高的“鸟”,带着一群听不懂“鸟语”的“猪”。任正非认为,华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而实现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实现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长期修炼,行为英雄化不仅仅会破坏公司的流程化,严重的还会导致公司最终分裂。

任正非希望,华为不要成为一个人的企业,以前那种凭借几个高层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去判断、做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不要习惯于事事都请示上级,这是错误的。已经有规定或者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过。对此,任正非向华为人提出号召:“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比较合理的机制。”

任正非将华为初期的发展看成第一次创业,那时候的华为公司规模小,人也少,华为是靠着企业家行为,凭着感觉做市场、凭着感觉抓管理。当公司规模逐渐扩大的时候,从前那种“拍脑袋”的个人化色彩浓厚的行为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就成为必然,华为需要步入二次创业期,而二次创业的目标,就是用十年时间完成让各项工作与国际标准或国际惯例接轨,塑造出不依赖于人的流程文化。

任正非说:“慢慢淡化了企业家对它的直接控制,那么,企业家的更替与生命终结就会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了。长江是最好的无为而治,不论你管不管它,都不废江河万古流。”任正非希望华为将来也能够像长江水一样,没有领导者也能自动、自发地奔向成功。

华为的集体大辞职就是在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过渡时发生的一件关键事件,现在再来看时仍然感慨颇多。集体大辞职开创了制度化让贤的先河,拉开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序幕。通过岗位轮换,不仅锻炼了老员工也培养了新的生力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如今,在华为,干部能上能下、岗位轮换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此外,华为还逐步开始推行干部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各项KPI指标制定出来了,干部的培养、考核走向了制度化、职业化,从此,华为在通往职业化管理的大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