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研究(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设计

现代学科体系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过程。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历史变迁,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变迁背后所依据的规律仍然是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从通人之学到近代学科的专门之学,从最初的专业与产品和职业对应到现在的专业与学科对应,其背后的决定力量有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也有现代社会分工的分化力量,但是作为一门强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的专业,如果知识无国界的话,那么社会工作背后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在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应用的效力,因为扶贫济困在传统或者世俗社会有应用的空间,在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地方也一样会产生共鸣,所以说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正如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统一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就有了律师的从业资格一样,具有其他学科背景,比如哲学、文学、法学、历史的人员只要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获得国家颁发的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也可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分布在国家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这里我们讨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讨论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更深层的是在讨论中国社会福利服务提供的专业化和标准化问题。王思斌教授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5页。在此基础上理解,实际上社会工作是指我国行政非专业性社会工作,又称本土社会工作,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就是指在中国福利制度框架下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式积累保障业务下的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系统和福利性民间组织工作的人刘继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与社会福利政策处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06页。,这一观点依据的标准就是是否有社会工作岗位和社会工作资格,其本质是体制内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如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指导,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服务的话,那么在现有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大环境下,专业社会工作是有结构性张力的。王思斌、阮曾嫒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33~135页。而如果仅考虑在制度层面、项目层面和服务层面进行嵌入式发展的话,我们则看不到制度设计的最大善意。

为了对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有一个清晰的思考,笔者通过对社会工作发展影响因素的提炼,参考《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中的模型制作方法,制作了以下模型(见图1)。〔美〕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李涤非、潘磊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第48页。

图1 中国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模型

(一)假设性因变量

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是这一模型的因变量,也是本文的核心指标。

(二)前置性自变量

前置性自变量是一个先行物,是自变量发生变化与否都一定意义上存在的一个客观变量。本文把前置性自变量从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三)中介自变量

中介自变量意味着中途出现的变量。在这里,国家介入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国家、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导性的关键角色。

(四)假设性自变量

假设性自变量主要是指导致因变量不同的可以被操纵的变量,这里主要体现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和人的需要的不同。

(五)替代性自变量

替代性自变量是指额外的自变量,是对因变量的发生起到影响及可以置换的变量。这里替代性自变量主要是指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培训和国外资本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