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1.2.1 创新及其重要性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体现。夏永、何旭东两人合著的《马克思创新思想及其启示》一书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的创新理念,对今天中国的经济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创新的阐述有:创造、发展、发明、发现、革命、创新、改革和新事物等。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类的社会实践领域,并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条件、动机和效果方面,对创新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着独特的学术见解。
马克思曾经说过,“由于协作、工场内部的分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把生产过程转化为自然科学、力学、化学等等的自觉的运用,转化为工艺学等等的自觉的运用”。就好比人类的大规模劳作一样,可以通过这样的劳作把人类已掌握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当然这些知识的来源也脱离不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及物质基础。与以往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劳动相对而言的这类社会劳动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资本生产力。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创新是走向成功的关键。马克思曾说:“如果他想用唯一的一个剧本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向舞台的道路……他应当把自己的剧本建筑在创新的基础上。”马克思还主张人是创新的唯一主体,认为“真正的创造活动”只有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从事独立创造活动的也只有人。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来源,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创新既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又要批判性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去揭示各行各业的内在规律,做到与时俱进。
1.2.2 创新的可能性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要想创新必须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通过创造条件去增加利益。如果没有对客观条件认识清楚和没有掌握规律性,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就无法得到预期的利益,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
首先,创新要遵从客观规律。马克思曾说:“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
因此,创新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创新就会失败。
其次,创新要以自身的需求为目的。马克思指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
如果创新不能满足自身及社会的需求,那么这种劳动就是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