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方案”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标志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登上历史舞台。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时刻指引着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然而,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当初设想的那样,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列宁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77页。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存在差异,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也要符合不同民族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方案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95年来,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第一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第二次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次伟大飞跃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实现,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奇迹。

中国方案根植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中国方案不同于西方方案,它的提出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中国古代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经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揭示历史规律,从历史智慧中探寻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今日的中国是从昨日的和前日的中国发展而来,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治国理政经验为今天的很多事情提供了借鉴。毛泽东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191页。“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191页。

(一)中国方案的风格与气派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方案”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积淀着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闪耀着流光溢彩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了中华民族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544页。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不断适应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华民族被世界其他民族落在身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必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发展,必须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当时的最高利益与最大需要。面对第一个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中国化,从而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面对第二个历史任务,特别是如何解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与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中国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但作为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特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中国文化始终对接着中华民族的现实需要,这是中华文明民族性特征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真核,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形成了团结统一、和谐守礼、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给养。从文化传统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思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入世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凡此种种,都体现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维系稳定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得以传承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了民族智慧。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无论任何时代的文化,其先进与否的评价标准就在于是否荟萃了解决当时突出问题的智慧、是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在突破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民族智慧。2017年10月24日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每一个问题的解答,每一项困难的解决,都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智慧之光,以民族智慧应对机遇和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风格。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在适应现实需求的同时,势必融入极具民族特点的风格与气派。中国文化在500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吸收域外文化,并使之中国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其话语系统无论从表达风格还是语言范式都带有鲜明的西方特色,与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明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使用符合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系统,使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拥有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43页。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托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创新具有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风格有机统一起来。

(二)中国方案的先进性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先进文化

中国方案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为我们描绘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蓝图,到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社会关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也愈发强烈。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革,全球各方力量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聚焦当今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毋庸讳言,中国方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方案,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它的提出具有可靠的实践依据。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在短时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在价值观上崇尚和平、尊重文明差异,在实践中提出自力更生、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倡导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做出了榜样。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这是引领中国文化不断走向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文化先进的思想内涵,在精神层面指引着中国人民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思想文化领域正确解答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途这一问题,保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任何一种文化的性质都必须和国家的性质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当代中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从发展方向上看,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传承了民族精神,弘扬了时代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前进方向。从价值追求看,马克思主义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着眼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维护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代中国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并有能力调动全体人民的热情,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从功能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支撑和引领当代中国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为目标,推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仁爱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准则,激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

当代中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先进文化,所以中国方案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胸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文化还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从而广泛团结全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显然,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既坚持主导性,又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既有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胸怀,又有与世界其他文化互利共赢的期待。从世界范围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共建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是各国的共同期盼,人类文明从未像今天这般具有共同的发展期待。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方案有利于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形态的互利共赢,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和睦共处。在当代世界文明多样化的潮流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机遇,而借此机遇将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将是人们对中国方案的历史期待。

(三)中国方案的时代性源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

当今时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之间也存在竞争。西方文化虽然存有种种弊端,但其中也蕴含着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所凝聚的经验与智慧。这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所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入市场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评价多样化。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挑战。西方文化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外进行渗透。面对这一形势,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西方文化进行剥离与借鉴,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建设社会制度和解决当前问题。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搭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向世界推出中国方案,在东西文化竞争中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挑战,通过学习西方文化、鉴别西方文化,最终超越西方文化。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首先实现了人类的现代化。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依然对全球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马克思早已指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时刻不能丢掉社会主义的立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固然可以借鉴,但是要捍卫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益,就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多个角度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问题。第一,举什么旗。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旗帜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先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马克思主义依然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走什么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既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又反作用于它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确保文化向先进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把握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为民族、科学、大众服务。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加剧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助力。第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又要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要通过塑造鲜明的文化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激发全体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方案要展现文化魅力,就是要用中国自己的文化理念去影响、改造现存的国际社会秩序,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应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吸纳和鉴别外来思想与文化,特别是那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优秀文化和思想成果,要加以利用。同时,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要以我为主,坚决抵制。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要加以辨别,进行批判。盲目排外不可取,全盘西化不可为。在这个问题上,应注重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进行当代文化的实践与创新,不能割裂与民族和历史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化传统中而来,要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历史的养料,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

此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容忽视。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让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那么使人民精神生活幸福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的精神文明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直接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应有之义。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弘扬主旋律,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涌现,多元化价值取向正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趋紧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我们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抵御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当今的全球化是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西方文化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地位,那些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一经渗透,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例如,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等,都严重干扰人们的思想,影响其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次,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以其全球性和开放性,大大增强了个人发布、交流、接收信息的能力,却削弱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网络信息的交换与传播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家网络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如何充分认识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从而利用这一新技术载体,拓展传统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最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原有的价值观念面临冲击。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与价值观悄然出现。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灵活性与认同感,守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同样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尺,也是衡量人类共同文化追求的准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做到先进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互鉴,而能否实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对此,中国文化提出的方案是,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借鉴不同发展模式,共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在当代中国,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梦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相通的美好梦想。无论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还是对新型大国关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都与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中国智慧与文化品格,这就是刚柔相济,有容乃大,多元共生。

长期以来,国际舆论格局“西强东弱”,西方国家推行西方中心论,将资本主义视为唯一的现代化途径。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西方社会习惯先入为主,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优势对中国的形象进行歪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桎梏。中国正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中国。在价值观层面,西方一直鼓吹所谓“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人权”“法治”“科学”的“普世价值”,这也是西方中心论的一个具体表现。然而,世界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不切合实际地照搬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只能自取祸乱。近年来出现的“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危机等事件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因此,我们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在揭示西方“普世价值”欺骗性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以中国方案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