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与世界巨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第一章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综述

在探讨资本主义现阶段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方式进行一些说明。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既具有连续性,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连续性,指的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其基本性质和基本矛盾非到其生命终结之时,是持续存在,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对此只需作些简单说明;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指的则是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在其生产方式范围内,其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会发生局部质变,从而出现发展的阶段性的变化。本章着重对这种阶段性变化问题加以说明,包括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阶段性,根据什么划分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迄今资本主义经历了哪些阶段,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转变是怎样进行的,应如何正确认识这种转变的性质等。

一 阶段性发展及其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有别于此前旧的生产方式的显著特点,是“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资本主义就是在不断的变革、动荡和不安定中发展和前进的。虽然这些变革、动荡和不安定有可能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破坏,经济的损失,社会的冲突,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受到挫折,甚至一时倒退,但其基本社会制度不会完全中断,不仅不会中断,而且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的更进一步的发展。试看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大厦的基础摧垮,但最终它仍然凭借自身的力量得以恢复,并在新的基础上和条件下继续发展。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当然,这种历史的连续性,是就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或一种基本社会制度来说的,至于在个别国家,就可能出现例外的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俄国,因其当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国内外矛盾激化,以至于1917年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被推翻,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像旧中国等落后的国家,在“二战”后,也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别国家的情况。但即使是个别国家放弃资本主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但像苏联那样,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未能得到巩固,终被放弃,又转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以致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成了资本主义全部历史中的一段插曲,这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基本社会制度,在其诞生后,会不断成长和发展,走过它的全部生命历程,这就是它的连续性。

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应该注意的是其发展的阶段性。其实,任何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制度,如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也都各有其阶段性,只不过由于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其不同阶段的更替并不明显,以致往往令人难以觉察。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与此大不相同,它的发展阶段性十分明显,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转变(或过渡)表现得非常突出。

但是应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标准来区分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以其经济关系作为基础,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全部社会关系和社会上层建筑都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整个社会也就会发生全面的根本的变化。人类各不同的社会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根本的区分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同一社会制度的发展长过程中所显现的阶段性,同样也是由于其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旧的生产关系完全被突破,被消除,为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所取代;而同一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转变,则是在这种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并未被突破的情况下,即在原有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的范围内,发生了部分质变。因此,判断资本主义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应该从其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特别是其经济制度的变化着眼;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应以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部分质变来加以区分。根据这种观点来观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早在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欧洲城市对外贸易日益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那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的时期。直到16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臻于成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虽然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3页。。从那时至今大约五百年资本主义的历史,明显区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初始阶段(有人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或重商主义时期,或手工业工场时期)、自由竞争阶段、垄断阶段、国家垄断阶段,现在则是国际垄断阶段。每一阶段,资本主义都在其基本制度和生产关系范围内,发生局部质变。在发生这种局部质变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渐进式的,而局部质变则是跃进式的变革。关于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的这种划分,我国大多数学者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西方有的学者否认资本主义会发生阶段性变革,如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普赖尔说:“经济体制变革更多是渐进式而不是革命式的,因此不会经常出现结构跳跃。”〔美〕弗雷德里克·普赖尔:《美国资本主义的未来》,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这在理论上讲不通,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法,也有悖于历史实际。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平时固然是以渐进方式发展,但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跳跃式的变革,产生一定的质变,如果没有这种质变,也就不会发生阶段性转变。此外,西方更多人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其生产关系,而是抓住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某些个别新现象来断言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例如,有些人单纯根据科学技术的某种新发展,如当前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把当今资本主义称为“数字资本主义”或“网络资本主义”;有人抓住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个别新现象,如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持有股票的家庭数目增多,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为“股东资本主义”;有人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角度出发,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已经是“后福特主义”社会;有人强调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把当今资本主义称为全球资本主义;更有人从西方社会内部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角度着眼,提出“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的观点。此外,还有些人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个别新现象、新变化加以过分夸大,断言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超越自身的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乎已完全被突破,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新资本主义”、“超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等。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新发展,或其社会经济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当然都应加以重视,对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凡是符合实际的,有科学价值的,应加以肯定和借鉴。但他们忽视或回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仅从科学技术或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个别新现象来断言资本主义进入了某种新阶段,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至于把某些个别现象加以过分夸大,据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历史,或已经进入了某种新社会,则更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其中某些论点,本书将进行必要的评述。

(二)阶段性变化的动因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其连续性,同时又有明显的阶段性?

如上所述,任何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是其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处在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之中。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方面。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中所掌握和发挥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在人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活动所及的自然界范围不断扩大和加深,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本身所掌握的经验也不断积累,知识不断丰富,技能不断提高。总之,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连续性,而且是世代承袭的。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到一定程度,到一定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出现飞跃式的变革,发生一定的质变。与生产力的这种既有渐进性又会有飞跃性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也就随之发生既有连续性又呈现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基本上是建立在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发展缓慢;无论是社会制度的交替,还是同一社会制度内不同阶段的转变,也都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到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科学兴起,远远突破和超越了人们的传统经验,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成为生产力进步中愈益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因素。这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以过去不可比拟的速度前进,水平迅速提高,并且随着科学的重大突破而发生革命性变革。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步伐更快,而且其发展阶段性也更明显。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做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恩格斯:《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突破,这主要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得到的成果。但知识和理论形态的科学,还只是“一般生产力”,只有以科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通过技术发明和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工具(如机器设备)、新的生产工艺,开发和创造出新的原材料和新能源,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科学技术又为劳动者所掌握,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这时,科学知识才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其巨大作用,成为人类发展生产的强大物质力量。

现代科学成为生产力中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因素后,不仅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会出现大突破,掀起科学技术革命高潮。当然,这并不是任何一种技术创新。各种一般性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它们也都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一定作用,但不足以引起科技革命。只有具有基础性的、对生产力的大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其实际应用才能导致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导致规模更大、生产社会性更高、组织管理更加合理化的新型企业的涌现,导致产业结构的变革,以及新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这样的科技创新才能形成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高潮。在资本主义历史上,已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革命,即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核能和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革命。随着每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生产力都会发生飞跃性提高和质的变化,生产的社会性也都提高到新的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过来又促进科学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同时也就使资本主义从原有阶段转变到一个新的阶段。

还应该指出,科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问题,这个过程还必须具有其他条件,特别是资本的投入。科技创新,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新企业的建立,新产业部门的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成长,新市场的开拓,等等,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这些资本的来源,或者是由于资本家对采用新技术的确能带来超额利润有强烈的期望,因而愿把原有企业积累的资本投入新技术生产和创建新企业,或者是由于银行愿为此提供借贷,或者是由于政府和社会愿予以资金支持。由于科技创新及其实际应用往往具有很大风险性,因此,至少在最初时期内,资本投入是很谨慎的。人们只有看到它确实能带来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时,大量资金才会争先恐后地转移过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高潮才能到来。

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和转变的动力,除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跃发展这一基本动力之外,还有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经济学理论的特殊作用。社会科学理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一般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但它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理论停留在书本上,得不到实际应用,它就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但某种经济学说或理论,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和阶段性转变的要求,为大资本集团和当政者所看中,奉为制定政策的理论指针,其政策又为经济工作者、企业家、金融家和各阶层群众所拥护,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向新阶段的转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的各历史阶段,都有某种相应的经济学说成为主流学派,独领风骚,但随着资本主义阶段的交替,主流学派的位置也在不断变换。

二 阶段性发展的辩证法

为了正确地判断当前资本主义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或正在转变到怎样的新阶段,当然应该根据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与此同时,很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它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过程,进行研究和总结,找出其中带有某些普遍性的规律。

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各阶段的嬗变过程,完全体现唯物辩证规律,反过来也可以说,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在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从量变到质变

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是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某种质变,但这种质变,不可能突如其来地发生,在这之前,必然有一个量变过程。这就是说,在前一个阶段内,会有新的生产关系的某些因素在萌生、发育、成长。当这种新的因素成长到相当程度,足以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时,资本主义才会发生局部质变。这时,资本主义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种部分质变,首先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当然,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基本制度并不会变,但不同历史阶段私有制的具体形态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的典型形式是私人资本,企业也是私人企业,资本家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这样的资本和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众多这样的私人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信用的发展,私人资本有必要也有可能联合起来成为“社会资本”,企业也变成了以股份公司形式出现的“社会企业”,这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垄断阶段的前奏。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激烈的竞争,又促进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和互相联合,以致在一些重要部门形成垄断。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转变到垄断阶段。总之,资本主义的每一个新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中孕育成熟,最终取代了前一阶段的。在采取新技术、新的组织管理方法、实行股份制的社会企业刚刚出现时,它们也许并不太引人注意,当这种新型企业迅速发展,数目不断增多时,社会生产方式处于量变过程,而当这种企业进一步联合,成为垄断组织,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时,量变转变为质变,资本主义也就转到了新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列宁在论证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阶段时,援引了大量“新资本主义经济中万分确凿的事实”,和“一些详细的统计资料”,“来说明银行资本等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量转化为质,发达的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9页。

再看看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同样,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某种因素,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对宏观经济过程进行干预,国家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等现象,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内已经存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大大加强。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大萧条和“二战”时期,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二战”结束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国际环境中,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已是全面的、经常性的、大规模的,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而且在西欧,国家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进入国家垄断的新阶段。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其内部,又有新的矛盾产生和发展,又有超越这一阶段的新的因素,即与信息技术大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垄断资本和新型国际垄断企业不断增长壮大,表明资本主义正在向更新和更高的阶段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过渡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新的局部质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到国际垄断阶段。

(二)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转入一个新阶段所发生的局部质变,首先是作为社会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质变,其中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管理制和收入分配制等各方面的某种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表现为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出现一系列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整个社会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最重要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本经济特征。它们涉及或涵盖资本主义国内生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是我们从总体上据以把握和辨识资本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在这一系列基本特征中,上述反映所有制变化的新资本和新企业形态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所有制的局部质变,又出现了其他基本特征。例如,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变到垄断阶段时,在说明了“竞争变为垄断”,垄断成了这一阶段的社会基础后,又列举了在此基础上或与此同时出现的其他一系列特征,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即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成金融资本并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国际垄断同盟瓜分世界;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些都既是经济特征,又具有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相应特征。

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阶段转变到国家垄断阶段,原有的基本特征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我国学者在研究和论述有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时,除了根据列宁的论断,把这一新阶段的基础确定为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融合,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国家直接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之外,还探究和确定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其他基本特征。

应该指出,任何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一阶段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前一阶段诸特征合乎逻辑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在研究资本主义向新阶段的转变时,不能完全抛开前一阶段的诸特征,而应阐明这些特征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因何发生这些变化。

目前,资本主义处在国际垄断的新阶段。研究这个新阶段,必须如实地确切地说明这个新阶段究竟有哪些新的基本特征。

(三)对前一阶段的否定

资本主义每一新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都是更高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在前一阶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是对前一阶段的继承,又是对前一阶段的某种否定,与前一阶段往往既相联系又相对立。例如,垄断阶段的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垄断,而垄断是对自由竞争的取代或否定。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转变到垄断阶段时说:“在经济方面,这一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7页。但是,这里应该指出两点,一是这种“代替”、“否定”或“对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发生的,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二是这种“代替”、“否定”或“对立”,并不意味着前一阶段的特性完全消失,而是这些特性在新的阶段中或者受到了抑制,退居次要地位,或者在新阶段的条件下,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例如,在垄断阶段,垄断虽然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但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把竞争推向新的高度,赋予竞争以新的特性,它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自由竞争,而是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即垄断竞争。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7—808页。

从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也包含着后者对前者的某种否定。如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下的垄断资本,是私人垄断资本,就其本性来说,只要求无约束、无管制地自主运行和扩张,而不愿接受任何外力的干预和管理。因此,即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的一定时期,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和理念仍占上风,直到1929年爆发大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岌岌可危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才实行“新政”,建立国家垄断体制,这对一般垄断即私人垄断来说,又是一种否定。虽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私人垄断资本总体上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空前壮大,但它们的发展壮大,已经是在与国家的结合中和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的。

同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和壮大的国际垄断资本又要求放宽和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和消除国家垄断资本和国有企业,与此同时,建立国际组织对全球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的机制。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企业即新型跨国公司空前壮大,这又是对国家垄断的否定。

(四)理论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总是伴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经济理论的大论战和大创新。资本主义向新阶段的转变,必然有一种新理论或学说,取代旧的理论和学说,被确立为“主流”学派,为统治集团所崇奉,作为执政和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例如,在自由竞争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盛行一时,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广为传播和奉行的理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阶段后,资产阶级学者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当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时,与自由放任的思想相对立的干预主义或管制主义学说应运而生,其代表是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国家干预经济以扩大有效需求,缓解和避免经济危机的主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说明。“二战”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此后资本主义陷入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和否定,新自由主义又取代了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的主流学派。这种学说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让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美、英等西方国家当权者大力鼓吹和带头奉行这种思想,不仅把它作为本国政府的政策依据,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向全球广为散播。

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产生并广为流传,这是资产阶级顺应社会经济阶段转变的需要,也是其统治集团对国家进行统治的需要。

经济理论或学说,属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当资本主义新发展阶段尚在酝酿时,新的学说即已形成,这时虽然它还不占主流地位,但它已开始向主流学派发起挑战,为新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大声疾呼,为新阶段的到来起到重要的催生和理论准备作用;新阶段到来后,它又成为这一阶段新经济体制的构建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可见,西方经济理论和学说,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不同主流学派的更替,被视为资本主义转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因此,考察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转变问题,对作为上层建筑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必须予以重视,进行深入研究。

但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学术思想,与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相比较,有些特点值得注意。首先,任何时期理论和学术思想通常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派别林立,各有千秋。在一定阶段,即使一种学派成为主流学派,其他学派或理论思想也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仍然不断发展,力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其次,资本主义的任何一个阶段,总是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会转瞬即逝。在这个阶段内,反映其经济基础的主流学派不一定始终如一,而可能发生变化,新理论新学说不断产生。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认识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最后,在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对主流学派的贯彻实行,在程度上和方式上也会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国家,不同党派的政治理念和经济政策措施也会互有区别。

(五)标志性事件

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生产关系得到调整,经济制度得到改革,经济和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生产力有新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相对稳定和较快增长。但好景不长,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又在产生和不断积累,新的困难和问题又会一一出现,到一定程度,这些矛盾就会激化,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迟滞、危机的加重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些都是这一阶段走到顶点,要求向新阶段过渡的信号,其中还可能发生更为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如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和战争,成为开始向新阶段过渡的标志。例如,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发展到顶点时,就曾发生过1873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严重的危机和长期的萧条,以及在此期间出现的短暂的高涨,促使资本集中加速进行和垄断组织加速成长,它们也就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标志性事件。垄断形成后,从20世纪初,直到1913年,资本主义经济曾出现过强劲的增长势头。但这一增长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到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和其后的特种萧条,以及其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向下一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二战”结束,资本主义最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20多年间,又出现了生产力飞跃发展和经济繁荣,那就是“二战”后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和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70年代初资本主义陷入了持续约10年之久的经济“滞胀”,宣告了“黄金时期”的结束,也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走向顶点,并开始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标志。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房贷危机一年后发展成来势凶猛的“金融海啸”并席卷全球,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从国际垄断阶段向又一新阶段转变的标志。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挥之不去的旅伴。根据实际情况,应把危机分为一般性危机和特别严重的大危机,前者通常是经济失调引起的生产过剩性危机,而后者则除严重生产过剩外,更包含着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这样的大危机的发生,表明在经济体制和结构方面实行重大变革的客观要求十分强烈,即要求实行我们在上面提到过的部分质变,因而这类危机可能成为资本主义阶段性转变的拐点和标志。

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或转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同样,在每一次阶段性转变开始时,某种标志性事件的出现,也并非偶然或人为的失误,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客观现象,如特别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往往是突如其来,为人们始料不及。

某种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只是表明这一发展阶段达到了顶点,并开始向下一阶段过渡或转变,从此资本主义进入前后两个阶段的交替期。这个交替的完成仍需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将处在动荡和变化之中,而不会是平静的和安定的。但这种局势也促进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新阶段中新的因素的成长。因此,这些动荡和不安是新阶段到来前的阵痛,是新的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考察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变问题时,应当对这个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其他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予以特别注意。

(六)阶段性转变的阻力

资本主义阶段性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部分质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如前所述,这个过程通常是从作为微观经济的企业内部开始,因为新技术首先是由个别的、少数的企业采用。这些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同时管理方式随之改变,内部关系也发生变化,生产率大为提高,竞争力加强,资本积累规模扩大,资本集中加速进行,企业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随着这样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决定性地位,社会生产关系才发生局部质变,资本主义才转变到新阶段。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垄断组织产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列宁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时期:“(1)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的最高阶段。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点不甚明显的萌芽。(2)1873年危机之后,卡特尔有过广泛的发展,但是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的现象。(3)十九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4—745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垄断组织从萌芽到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即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变到垄断阶段,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经历了近20年的相对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又有了大约10年的相对稳定发展,接着又发生了30年代的大危机。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从垄断阶段向国家垄断阶段过渡的起点,这一过渡经历了大危机、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雨历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时约20年,才基本完成。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向国际垄断的过渡也用了10多年的时间,到80年代初才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阶段的过渡之所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除了它是一个复杂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这一重大阶段性变革,涉及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根本利益,因此,难免会遇到阻力,发生摩擦和冲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程中,工人阶级和广大居民群众担心垄断组织垄断市场提高价格,众多中小企业更感受到垄断组织的排挤和控制而群起反抗。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垄断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挽救经济实行“新政”,更遭到一些垄断集团和自由派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七)各阶段矛盾的变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反剥削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消费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生命终结之前,它的这一基本矛盾是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的。但资本主义从低级向高级阶段的转变,其基本矛盾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则会发生变化,一般说来,会更加复杂化,其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会有所变化。

资本主义各阶段矛盾的变化,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意味着其生产关系发生局部质变,具体地表现为其基本特征的变化。而这一阶段的矛盾就是在这些新的基本特征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也就必然发生相应的新变化。例如,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组织成为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新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就产生了垄断组织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垄断组织力图垄断市场,操控价格,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各国垄断组织之间争夺世界市场、世界资源和世界投资场所的矛盾,等等。其他各阶段也都有其特有的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各阶段的划分,应确认其基本特征,同时,也应揭示其各种矛盾。反过来说,不同的矛盾,也和不同的基本特征一样,是辨识资本主义各阶段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在世界上占有统治地位,至今也仍然占有优势地位,资本主义的矛盾绝不仅限于其国内,而必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而扩及世界,表现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并处于经常变动之中。国际关系学各问题不是本书研究的任务,但关于现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世界矛盾问题,本书将在最后一章(第十七章)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八)不同国家的差异性

上述资本主义阶段性转变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表现具有普遍性,从理论上说,凡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会有这样一些规律性表现。然而,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又因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等互有区别,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也呈现某种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它们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步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参差不齐;还表现在它们在同一阶段中诸基本特征的具体形式也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各有特色。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各国的进度和表现形式就有所不同。对此,列宁曾以英国和德国作比较,指出当时德国工业受到高额保护关税的保护,因而加速了生产集中和垄断同盟的形成,而“在自由贸易的国家英国,集中同样引起垄断,不过时间稍晚,形式也许有所不同”《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2页。。又如,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各国都扩大资本输出,但其途径、去向、方式却各不相同。“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出,同大量的殖民地有密切的联系”;“法国的情形不同,它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并且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德国又是另外一种,它的殖民地不多,它的国外投资在欧美两洲是分布得最平均”。《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5页。

从一般垄断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各国也同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大萧条都大大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这一转变进程,但美国所采取的方式与德国有所不同:一个实行“新政”改革,另一个则积极扩军备战。“二战”结束后,各国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阶段的转变最终完成,但无论是美国与西欧大陆国家相比,或是欧洲国家如英、法、德以及北欧等国之间相比,在进度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某些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目前,资本主义处于国际垄断阶段,各国都具有这一新阶段的经济特征,但它们的步调和形式仍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互有差异,各具特色。

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除了着重研究各国在该阶段性转变的一般进程和该阶段基本经济特征的共性之外,更应注意到不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毕竟资本主义与其他事物一样,其共性是寓于其差异性之中的。

三 阶段性发展的方向和二重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呈现不同阶段的交替现象,即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过渡的转变,乃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它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发达到发达的演进过程。对这种阶段性发展的方向和实质,应该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一)阶段性发展的方向

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转变是朝着什么方向进行的呢?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生产,它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它从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其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水平更发生跳跃式的提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转变就是生产社会化的巨大进展,同样,从一般垄断转变到国家垄断和从国家垄断转变到国际垄断也都伴随着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是朝着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方向进行的。

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表现在资本依次采取个人资本、股份资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等形态。资本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而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层面的变革,又会引起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应的变革,这是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式范围内的变革。它是客观的、自然的过程,不是任何人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知它,并出于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对策,促进、引导或阻碍其进展,但这种阶段性变革进程终究是不可阻挡的。当变革发生时,社会各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阶层以及不同利益群体,都不能不切身感受到其影响,不管他们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要发生相应变化。他们都主动地或被迫地,在这种变革的潮流中,努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争取更有利的地位。这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并具有了新的特质,跃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具有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二)阶段性发展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的诞生,打破了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获得大解放,从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集中表现。但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之上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因而在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矛盾的激化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可见,资本主义生来就具有二重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这种二重性都存在着,并且也都有新的表现。

一方面,进步性。资本主义每一次阶段性转变,都是生产社会性的进一步提高,都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新发展,这特别表现在都伴有科技的重大突破乃至掀起科技革命高潮;新产业部门形成和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和升级;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人的智力得到增进和发挥,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强;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集约程度的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明显增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增多,竞争力加强;企业和社会生产的效益不断增进;资本积累规模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和生活组织管理的经验向更大范围,向世界各地传播。

资本主义阶段性转变的进步性还特别表现在随着生产和资本的社会性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和变革,有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产生某些新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公司时就曾指出,股分公司的资本已不是个人资本,而是社会资本,这种企业也不是私人企业,而是社会企业,“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恩格斯补充写道:股分公司通过生产的不断集中,联合成垄断组织,“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到生产力社会性的高度发展以至生产资料已不适于由股份公司和诸如托拉斯之类的垄断组织来进行管理时,指出这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里,他特别提到“国有化”,并认为“国有化在经济上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国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才意味着达到了一个新的为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作准备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2页。。列宁在深刻揭示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的同时,也指出:“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忘记,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帝国主义又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这是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另一意义上的进步性。

另一方面,不合理性。在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后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新发展中,主要受益者首先是大资本家阶级,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则受益不多,或得不到任何好处。

资本主义由于其基本制度的不合理,存在着它特有的基本矛盾,因而带来一系列消极的破坏性后果。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有可能使激化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生产力得到新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得以向前迈进,但其基本矛盾终究不能消除,相反,这种矛盾往往会更加复杂化和激化,其不合理性和弊端也更加突出。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后,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每一次危机过去之后的高涨时期,西方总会有经济学家声称周期性波动和危机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断言总是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资本主义从一般垄断进入国家垄断阶段,经济周期和危机的表现形态有所变化,突发性和破坏程度有所减缓,但周期和危机并没有消除。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多种结构性危机和体制性危机。如20世纪70年代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 90年代日本和西欧的法、德等许多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迟缓、停滞和萧条以及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失业。许多国家和地区,还频频发生令人难以捉摸的危害更剧的金融危机,2008年更爆发了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所有这些危机,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和创伤,广大人民群众遭遇严重灾难。

资本主义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更在于少数发达国家建立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体系,世界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这个世界性贫困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不合理性,更表现在资本帝国主义为对外扩张和争霸世界而频频发动战争。资本主义的各阶段都有大大小小的一连串战争的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战争没有再度发生,但新的战争接连出现,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为独霸世界,除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手段向世界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动辄施加压力和制裁之外,更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以各种借口对它选定的国家发动战争。这种战争虽然局限在某一国或某一地区之内,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但其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扩及全球。

上述资本主义发展的二重性贯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中,而且随着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这两方面都会有新的发展和更突出的表现。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特别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阶段问题时,应对其两重性的新表现有全面的恰如其分的估计,只看到它的一个方面而忽视或否认另一方面,都是不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