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史来贺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轨迹
“史来贺精神”是时代的产物。研究“史来贺精神”,离不开史来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离不开史来贺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史来贺生于斯和长于斯的刘庄村。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名英勇党员和几万名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先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3年又占领了热河省。1935年11月,河北省东部的22个县也都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建立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政权。蒋介石实行对日妥协、对内屠杀和镇压的政策,出卖华北主权,镇压人民的抗日活动,围攻要求抗日的红军。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国,此后为了逼蒋抗日,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自此,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
(一)苦难的童年——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
1930年7月25日,史来贺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的一个佃农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饥荒、战乱中度过的。4岁那年,他患了一场重病,死里逃生,从此落下说话声音沙哑的后遗症。从9岁起,他开始在本乡私塾读书,读了一年半,就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了。此后,他就给本村富农家放牛羊,当上了小长工。1942年,12岁的史来贺遇上了大灾荒,眼睁睁地看到二叔、堂妹和堂哥死于饥饿。这时,中原大地饿殍遍地,尸骨陈列,仅刘庄村就死了72口人。史来贺因饥病交加,昏睡了40多天,竟然大难不死,硬是活了下来。
少年时代,史来贺也和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孩子一样,渴望有饭吃、有衣穿,摆脱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早一天获得解放,过上好日子。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天灾人祸和世道苍凉,给史来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亲人和穷人兄弟的死亡,成为他心中的伤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44年,14岁的史来贺经表叔说合,与年长自己2岁的刘树珍结了婚。这是两家穷苦人子女的结合,史来贺从此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当脚力,拼死拼活,还是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刘庄村也经受了岁月的煎熬和苦难的摧残。自1938年2月起,日寇占领了七里营镇。日军在这一带非常猖狂。史来贺的叔叔史传信被日军打死,刘庄村村民王廷贤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扎死,村民张克诚的父亲被日军打成残废,村里5名妇女被日军在光天化日下奸污……刘庄村的几十间房子被日军烧毁、炸毁……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二)奋争的青年——迎接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高潮到来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7~1948年,正是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的白热化阶段。
国民党还乡团占据了七里营。伪保公所与土匪勾结,一次就给刘庄下了13张黑条,限期送粮送钱,过期就血洗这13家。结果,逼得这13家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土地、房屋全部抵光,有的卖孩子,有的卖老婆……这一切,青年史来贺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要寻找为亲人和乡亲报仇、翻身求解放的道路。
就在这时,处于“地下”的中共新乡县委派人进驻刘庄附近的几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青年史来贺响应党的号召,联系几个年轻伙伴,成立了刘庄民兵自卫队。1948年1月,刘庄民兵武装正式成立,史来贺任队长。不久,他就担任了周围8个村民兵联防队的队长。1948年5月,刘庄一带解放。其间,史来贺带领民兵们经历了剿匪、反霸等斗争,屡次立功受奖。
1949年5月5日,新乡解放。8月6日,青年史来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全体人民,在短短3年内就很快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留下来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从1953年开始执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同志就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紧接着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2月10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上半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同年9月15~27日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从革命转入建设时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中国人民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到来了。
青年史来贺正逢新中国“一化、三改”的伟大变革时期,正逢新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高潮时期。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史来贺逐渐成长起来。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路子走得正,起点高,方向明。“史来贺精神”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孕育着,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培养、形成和发展着。点点滴滴,水滴石穿,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这是史来贺在漫长岁月中成长的真实写照。
1951年,史来贺带头成立互助组,到1953年初,刘庄先后成立起了36个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20个,临时互助组16个。
1952年12月,史来贺当选刘庄党支部书记,成为刘庄的真正带头人,开始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
1953年春,史来贺带头建立了刘庄第一个初级社(简称一社)。此后,刘庄二社、三社相继建立。初级社成立后,土地统一使用,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发动群众,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1955年,刘庄粮食亩产达到177公斤,皮棉亩产21公斤。全村牲畜由100头发展到180头,购买了16部喷雾器,公共积累达4万元。
从1953年起,刘庄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打响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斗。首先进行平地改土。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压碱。经过20年艰苦奋斗,投工40多万个,动土200多万方,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土地改造成4块大方田。翻动的土方要是一方方接连摆起来,可以从北京排到广州。在平整土地的同时,刘庄又兴修水利,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使土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1956年3月,上级指令管辖8个村的夏庄乡合并成为一个高级社。刘庄党支部认为,当时成立大社的条件不成熟,不如以村为单位成立小社更符合实际。刘庄承受着压力单独成立了刘庄高级社。这一年,刘庄遭受多年不遇的涝灾,刚收进场的小麦发霉生芽了,秋作物种不上,群众心里着急,少数人想到外边打工谋生。党支部及时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家团结抗灾:带领群众一方面改水排涝,抢救棉花和小秋作物,补种萝卜、蔓菁;另一方面搞副业生产,建起了豆腐坊、粉坊,磨豆腐,做粉条,织布卖布,烧砖瓦,搞运输,到黄河滩上割青草卖,换回钱安排群众生活。半年时间,刘庄给群众分了4次红,解决了大家买粮用钱的问题。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大灾之年,刘庄党支部通过自力更生,没有让一个人挨饿,群众看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人们更加热爱共产党,人心更向集体,更向社会主义了。
1957年,刘庄成立了科研小组,史来贺兼任组长。史来贺和科研小组人员一道认真学习,钻研农业技术,搞小田试验,搞大田推广。当年,刘庄皮棉亩产达到53.5公斤,粮食亩产215公斤,成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单位。在全国棉花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勉励史来贺说:“我国棉花产量在国际上还很落后,你要为新中国争光。” “千亩棉田平均亩产百斤以上,你们带了头。希望你们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先进更先进,高产再高产,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给全国树立个榜样。”史来贺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带领刘庄人认真抓农业生产。
1958年以后,刘庄村和七里营公社棉田发生大面积毁灭性的棉花黄枯萎病,大片大片的棉花烂根、枯死。黄枯萎病是棉花的“癌症”。为了夺取棉花高产,史来贺带领刘庄科研小组向黄枯萎病宣战,先后培育出抗病、高产的新品种“刘庄1号”“刘庄2号”。接着,又以“刘庄1号”作为母本,以抗病品种“陕416”作为父本,杂交培育出抗病、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刘庄3号”,使刘庄棉田摆脱了黄枯萎病的威胁,年年获得丰收。“刘庄3号”新品种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先后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等省推广,创造了可喜的社会效益。
(三)创大业的中年——积极探索、实践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新路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史来贺率领刘庄的干部8次上虎头山参观学习。他们深为大寨人自力更生、改山造田的精神所感动。参观归来后,史来贺没有机械地照搬大寨经验,而是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按刘庄实际办事,走刘庄自己的路。刘庄制定了兴修水利、养猪积肥的规划,组织强壮劳力到100多华里远的太行山脚下拉石子,从1964年冬到1968年,共打机井7眼,架设高、低压线路5500米,兴修桥梁涵闸7座,改明渠为暗渠37条(总长13000米),铺设地下管道1000米,实现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与此同时,刘庄大搞养猪积肥,广开肥源。翻新扩建了集体养猪场,群众家家养猪,家家有猪圈。这样,将粗肥变为优质肥料,既减少了肥料投资,降低了成本,又改良了土壤,为粮棉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史来贺带领刘庄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畜牧业,他用90元钱到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又从新疆买回27匹母马,从泌阳买回6头驴,经过精心饲养,自繁自养,牲畜头数迅速增加。刘庄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场,成为全村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后,刘庄被扣上“生产党”的帽子,史来贺被扣上“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黑劳模”“走资派”的罪名。一些“造反派”到刘庄“串联”,煽风点火,想把刘庄搞乱。史来贺清醒地意识到,刘庄千万不能乱,如果乱了,将是一种长期的灾难。于是,他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宣布村里的规定:“谁离开生产出外 ‘串联’不记工分,不发盘缠;贴 ‘大字报’,集体不开支一分钱。”村党组织针对动乱情况加强正面教育,正气压倒了邪气,使本村的不安定因素得到了化解。在社会上最乱的时候,刘庄的领导班子没有散,人心没有乱,一直在安定团结搞生产。
1974年,刘庄拖拉机上的小喇叭坏了,新的一时买不到。有两名司机拆下旧喇叭修理,居然修好两对。史来贺得知此情况,遂萌生生产小喇叭的念头。于是,他与机械厂职工一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研制小喇叭。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终于研制成功。小喇叭由日产1对、5对,发展到日产50对、100对,年产3万对,质量可与上海生产的小喇叭相媲美,畅销全国各地,为机械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刘庄开始建设造纸厂。当时缺资金,少技术。他们从本县小冀造纸厂请来一名技术员教造纸技术,边训练,边建厂。厂房自己盖,机器自己装,除了锅炉、烘缸、电器外,其他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造纸厂从筹建到投产,按计划需半年时间,为了缩短工期,史来贺带领工人们昼夜奋战,只用33天就使造纸厂建成投产。总投资比同类造纸厂降低一半,创下了建厂工期最短的纪录。
同年,刘庄开始建新村楼房。党支部带领群众,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靠外部支援,三不向群众摊派,而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党支部妥善安排劳力,白天种棉粮,夜间盖楼房,男女老少一齐上,每天晚上都有800多人加班盖房。缺少泥瓦匠,就从新乡请来一名瓦工师傅,边学边干;妇女登上脚手架。缺少木料,史来贺带头把自家的6棵大树交给集体。此前,有人愿出高价收购史来贺家的树木,他不卖;老伴要留一棵给将要出嫁的女儿做嫁妆,他不肯。在他带动下,群众纷纷把自家的树木交给集体。解决了木料问题。1976~1981年,男女老幼投入144万个义务工,拆除了全部旧房,建起了1400间单面双层向阳楼房,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5平方米。
1978年,刘庄村总收入达到126万元,人均集体分配298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刘庄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学习中央文件精神,从本村实际出发,进行改革,保留了集体经济的优势,革除了生产上某些方面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同时吸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好的做法,成立了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下分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7个专业,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罚联产”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形式,适合刘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刘庄经济的发展。
1980年,刘庄人均总收入达到1102.44美元(按当时美元价值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社员每人平均分配470元,比1978年增加172元。刘庄群众对共同富裕更加充满信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创大业,史来贺领导的刘庄村,集体经济巩固,经济实力雄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再创辉煌的老年——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腾飞和全面发展
1985年,史来贺根据本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决定引进一项高技术生物工程,进行微生物生产,建起一座生产肌苷的药厂——河南新乡华星药厂。
开始建厂时,由于投资较大,史来贺带领全村人多方筹集资金,自力更生制造设备,自己动手搞安装。缺乏高技术人才,就派出人员到天津、无锡等地学习。厂长史世领承担起药厂设计任务,他把自己学到的机械设计和生物工程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进行设计,苦战两个月,终于设计成功,为集体节省了100万元资金。
药厂投产后,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染菌问题,一染菌就提取不出肌苷。为攻克这道难关,史来贺深入工厂与技术人员一起加班加点,研究分析,想方设法。从菌种、设备到工人操作及外界空气等都进行严格的检查,终于找到了原因。于是,他立即组织工人对空气净化系统和发酵罐的管道、阀门等进行改造和更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测手段,从而有效地制伏了染菌,并且研究出防治染菌的新方法,使肌苷发酵单位和收率大大提高,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刘庄党组织重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聘请了30多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走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举的道路。他们还走出厂门,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开发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0年以后,华星药厂不断扩大规模,实现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由建厂时生产一种药品,发展成拥有肌苷、青霉素钾盐、青霉素钠盐、抗生素粉针、红霉素、溶剂、热电联产等10个分厂,能生产几十种原料药和成品药的外向型企业。华星药厂不仅是我国肌苷生产的最大厂家之一,还是国内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品生产基地之一,出口创汇在全国医药行业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近年来,为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华星药厂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北京建设和刘庄产品相关联的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研发基地。利用其人才、信息、科技等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含量,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华星药厂快速健康发展,刘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以农副产品粗加工为主转向以高、精、尖技术为主,标志着刘庄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科学技术为刘庄工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副业生产,副业生产为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工业发展了,以工养农、以工建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了资金,又为刘庄的农业、工业注入了发展后劲。改革开放以来,刘庄每年都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农业,建设农业,购置农业机械,兴办水利,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刘庄的机械化车队有各类车辆100多台(部),有汽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类机械,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自动喷灌和科学种田。在刘庄,只有19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占本村劳动力的2%; 98%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遇旱时,4天可将耕地普灌1遍;夏收时,3天可将1000多亩小麦收打、入库,并种上秋作物。刘庄搞高科技,不仅为本村节约了劳力,还安排了6000多名周围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既为社会培养了人才,增加了收入,又保证了社会安定。
在史来贺的领导下,刘庄村党委把三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以过硬的措施,把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既把人带到了富路上,又带到了正路上。村党委下功夫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提高职工、村民的整体素质。他们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职工村民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工、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觉悟,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史来贺的领导下,刘庄党委重视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文明卫生活动。村里成立了篮球队、武术队、电影队,开展体育比赛、智力竞赛,演出文艺节目,每年组织300~500人到外地参观学习,使职工村民陶冶情操、焕发精神、增长知识。对街道、厂区、家庭院落进行绿化、美化、净化。现在,刘庄的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并植树种花,做到路面清洁、院落干净、环境优美,为职工村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史来贺的领导下,刘庄村努力提高职工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扎扎实实抓好基础教育,而且重视成人教育。刘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聘请专家担任顾问,派出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先进企业学习,请专家教授讲课等办法,让职工接受教育;专门设立科学成果、合理化等奖项,鼓励各类人才发明创造;联办大专班、中专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员;建立电视差转台、地面卫星接收站、图书室、阅览室、“青年民兵之家”,订阅科技报刊,组织青年上电大、函大,为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全村已有150多人大中专毕业,160多人获得高级农艺师、高级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药剂师以及一级、二级技术员职称。
2000年,刘庄党委开始规划建设刘庄第三代农民公寓(别墅)。新规划400套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农民公寓,每户4层,建筑面积为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包括8室、4厅、3卫、2厨、1库。别墅为全框架结构,抗震强度大于8级,配有中央空调、互联宽带网、现代化家具、闭路电视、电话、花园、集中供热供气等设施设备,功能齐全。第一期159户于2005年1月30日迁入,2009年1月11日第二批159户搬入新村别墅。按照规划刘庄还将建设一批别墅,分给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居住。
2003年4月23日19时20分,史来贺因病不幸逝世。这一年,刘庄村固定资产已达到9.9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小于4%,出口创汇3478万美元,集体现金分配人均8000元,还享有住房、上学、医疗、用水、婚丧嫁娶用车等30多项福利。全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基本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轨道。
这是史来贺留给刘庄村的宝贵财富。
(五)思想轨迹与时代同步并走在前列
如前所述,史来贺历经苦难的童年——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奋争的青年——迎接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高潮到来、创大业的中年——积极探索和实践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再创辉煌的老年——以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腾飞和全面发展。这基本上是对史来贺一生的诠释。
史来贺的童年时期,是在贫穷和苦难中度过的。少年史来贺心中埋藏着对剥削阶级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渴望翻身得解放,为乡亲们复仇,渴望能够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艰难困苦的岁月,磨炼了史来贺的意志。
史来贺的青年时期,正逢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高潮的到来。所谓奋争的青年,是指他对剥削阶级的压迫进行奋争,为迎接新中国诞生奋争,为迎接社会主义农业高潮到来奋争。在初级社合并为大社时,青年史来贺坚持实事求是,奋争;在为提高棉花亩产的实验中,史来贺奋争。他牢记周恩来总理“我国棉花产量在国际上还很落后,你要为新中国争光”的嘱托,奋战在试验田里。史来贺所进行的奋争,使他的思想越来越向党靠拢,自觉地接受党的教育,接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入党以后,史来贺不久就担任了党支部书记。自此,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成为中原地区远近闻名的先进代表。
史来贺在中年时期创大业,积极探索与实践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新路。这一时期,史来贺更加刻苦地学习毛泽东思想,艰难创业,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突破口,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改革开放以后,史来贺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因地制宜,继续走集体经济道路,把刘庄村的农工商经贸总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为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来贺在老年时期引领刘庄村村民勇攀科学高峰,坚持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腾飞和全面发展,再创辉煌。这一时期,史来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刘庄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