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正教——历史、信仰内容与特质、教义、建制及其他
造物主赐予人类两本书。一本揭示造物主的伟大,另一本表明造物主的意志。第一本书是这个可见的、被造的世界,它使人看到世界的庞大、美妙和有秩序的同时,承认上帝的全能。第二本书是圣书,它彰显了创造者使我们得救赎的善意。
——罗蒙诺索夫
一 历史
基督教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广义的基督教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化,形成现在的三个主流的基督教类型: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也就是说,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东正教最终形成于11世纪。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亚洲西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392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被定为国教。罗马帝国在其奴隶制发展的巅峰时期,版图很大,统治中心一度东移至拜占庭。公元395年,大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 (又称拜占庭帝国) 和西罗马帝国,基督教随之也分化成东西两派,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 (今伊斯坦布尔) 为中心,经书和崇拜仪式使用希腊语;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经书和崇拜仪式使用拉丁语。到公元5世纪时,基督教已经在地中海地区顺利发展,这个地区形成了五个主要中心:亚历山大主教区、安提阿主教区、君士坦丁堡主教区、耶路撒冷主教区和罗马主教区。这几个主教区本来是平行关系,后来,罗马教会的权力日渐扩大,引发东边的四个主教区为争取基督教会的领导权而不断发生冲突。这样到公元9~10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其中,双方除共同信奉《圣经》以外,东派还对基督教会前七次大公会议决议信守不渝;在对最重要的教义“三位一体”的解释上,双方认识也不同。西派教会认为自己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人,因此应居教会的领导地位,此说遭到东派教会的强烈反对。另外,在讲拉丁语的罗马与讲希腊语的君士坦丁堡之间存在政治上的敌对,以及罗马教皇对权力的不断要求,最终在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彻底分裂。东派教会以正统自居,故称“正教”,因地处欧洲东部,又称东方正教——东正教,西派教会以普世性自居,称作“公教”,即罗马公教,也叫罗马天主教。16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运动,从罗马天主教中又分裂出一系列宗派,称为新教 (在中国也称基督教或耶稣教)。是为基督宗教的三大派系。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以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又延续了近1000年,在这段时间里,东正教一直相辅相成地维持着帝国,与国家关系密切,直到1453年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被伊斯兰教军队攻陷。而天主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独立存在,形成以后独自发展的一套体制,成了没有国界的各地教会的最高权威梵蒂冈教廷,东正教就没有这种权威,它是在各地与自己的民族国家地域共同发展,到今天也是这样。
在东罗马帝国兴盛起来的基督教,其特殊风格一般称为“拜占庭”风格,取自希腊城市拜占庭。后来,君士坦丁皇帝于公元330年将拜占庭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随着政治权力逐渐集中于这个帝国古城,它在神学上的地位也相应提高了。君士坦丁堡很快成为宗教活动中心。希腊教士基里尔和梅弗季被派往东欧地区传教,这一进展对于东欧文化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最终导致东正教在这个地区占据主要地位,而且对这个地区的文字也产生了影响。基里尔创造发明出了一种字母表,特别适合拼写斯拉夫语发音。这种字母成为今天的基里尔字母表的基础。
公元9~10世纪,先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斯拉夫人,后来是俄罗斯都加入了归信东正教的行列。
政治、历史和神学因素造成的东、西教会的分歧和疏远,一直没能弥合。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东、西教会的分歧依然没有改变。随着奥斯曼帝国入侵,君士坦丁堡陷落,东正教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领导权随即转移到了俄罗斯。到了15世纪末,基辅和莫斯科都已拥有稳固的教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且一直保存到今天。
中世纪东正教在俄罗斯兴盛起来。据估计,14~16世纪在俄罗斯大地上大约修建了250多座修道院,修道院不仅是修行场所,还搞学校教学、办图书馆、经营土地等,这些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正因如此,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自己国家之间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到1523年,莫斯科自命为“第三罗马”,基督教的领导权已经转移到莫斯科。“两个罗马已经倒下,第三个站了起来,并且不会再有第四个。”1589年,莫斯科教区取得自主地位,实现了自主管理,俄罗斯东正教形成,盛极一时。
在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这三大派别的基督宗教信仰中,东正教的信徒最少,全世界约有2.3亿人,分布在东欧、中欧、大洋洲和北美洲。东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领导,自己也没有一个全世界统一的教会中心,它是由15个独立的自主教会和2个自治教会组成的,“自主”源自希腊文,意思是“自为其首”,指某个地方教会在行政上完全独立,自行选举和祝圣首席主教。在不同的地方教会中,此首席主教可以是牧首、都主教或总主教。自治教会名义上隶属于某一个地方教会,其主教大会自行选举都主教和进行管理。15个自主教会为: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亚历山大里亚东正教会、安提阿东正教会、耶路撒冷东正教会、俄罗斯东正教会、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罗马尼亚东正教会、保加利亚东正教会、塞浦路斯东正教会、希腊东正教会、格鲁吉亚东正教会、波兰东正教会、捷克斯洛伐克东正教会、阿尔巴尼亚东正教会、美洲东正教会,2个自治教会有芬兰自治东正教会、日本自治东正教会。
据俄罗斯东正教会叙述,就其历史而言,可以追溯到公元33年基督教在耶路撒冷创立的时候。正教的起源,可以通过一条径直而没有中断的法脉回溯到基督和使徒时代的耶路撒冷。在2000年的时间里,这个传承始终没有中断。今日东正教会始终效法了原初教会的理念。正教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可以解释为对上帝的正确崇拜。基督教在耶路撒冷创立以后,最初的信徒被称作使徒,意为上帝的使者和门徒。从耶路撒冷开始,使徒们走遍罗马帝国和其他许多地方。据说,彼得去过希腊和罗马,安德鲁到过俄罗斯,马可到了埃及,并在那里建立基督徒团体,马太到了埃塞俄比亚。
使徒每到一地,只要有条件,就任命主教、司祭和辅祭 (进行礼仪的辅助人员),并以一定的方式按立他们。那些直接由使徒任命的主教被后世人称作“使徒教父”。他们与各地方教会书信往来,许多书信被保留下来,编成《使徒教父集》。这些早期的文献包含了许多有关初期教会的信息,使人们得以了解当时教会生活和组织的情形。使徒按照一定的仪式选立他们的继承人。今日东正教会的主教们都拥有来自这些使徒教父的统序。例如,今天耶路撒冷东正教会的主教们可以给出他们历代前任的名单,一直到使徒雅各;今天的安提阿东正教会的主教也可以提供这种名录,一直上溯到使徒彼得。
使徒教父时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功绩的主教,正教会称他们为“神圣的教父”,认为他们是正道的讲授者,也是信徒们灵性上的父亲。在公元325年,基督教刚从持续三个世纪的迫害中获得自由不久,318位来自基督教会世界的教父们集结一起开了一次会,为的是澄清一个叫阿里乌斯的人讲解的关于基督的说法,这次会议被后世称为尼西亚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8世纪,这样的会议一共召开了七次。一般说来,每当某种异端兴起,对教会引起扰乱的时候,教父们就会召集大会,宣明正道。东正教会至今相信这七次大公会议宣告的是真实教义。
在普世大公会议以外,也有许多次地方性会议被东正教会接受,并作为正统历史固有的部分。比如于公元397年在北非迦太基召开的一次地方性会议,会上确定了《圣经》应该包含的书目。因为在教会最初的三个世纪中,虽然《圣经》的书卷已经写成并流传,但是仍在不断的编辑过程中,一些书卷因为引起争论而被删除,一些书卷被加进去。东正教认为公元397年确定的目录为《圣经》正典。
东正教在东欧影响最大,尤其是在俄罗斯和希腊。在这些地区,东正教对于人们形成国家认同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通过移民的方式,它在北美和大洋洲的某些地方也有发展。
二 信仰内容与特质
东正教与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一样,信奉的经典是《圣经》,认为其所述均为上帝的启示、永恒的真理,相信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东正教的经典除了《圣经》和《圣传》(“圣传”亦称“口头传说”“使徒传”或“教会圣传”) 外,承认基督教会前七次大公会议文书《信经》的权威性,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之后的会议在东正教都不具有权威性。
东正教代表了一种与早期希腊教会有着很强的连续性的基督教形态。其礼仪和教义都可以直接追溯到早期教会的基督教类型。关于基督徒信仰的教义主要有两大类,即关于基督的教义和关于三位一体的教义。根据东正教会的解释,上帝是唯一的,但他有三个位格:父、子、圣灵。这三个位格是平等的,蕴涵着上帝内在生命的奥秘。也就是说,东正教的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神。东正教主张子由父所生,灵由父所发。它不同意天主教中关于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的说法。除此之外,像早期教父们一样,他们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一句话。子的受生和灵的受发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事件,没有时间或阶段。基督是上帝唯一的儿子,结合着神性和人性两种本性。他的神性意志与父无别,他的人性意志不被消解和摧毁。简言之,上帝拥有一个本质、三个位格;基督是降生的上帝,拥有两个本性、两种意志,结合成一个神人的位格。坚持三位一体是东正教重要的神学特质。
基督宗教的许多概念诸如至高无上的上帝、原罪说、天堂地狱说、末世论、救赎说、爱、忍耐顺从等,在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这三派的教义中含义相似,但东正教还有以下一些特质。
东正教特别强调传统,重视早期教父们的著作,比如尼撒的格里高利 (约公元335~394年)、认信者马克西姆 (约公元662年)、“伪狄奥尼修斯”的思想观念。传统被看做是活的要素,使人们在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时能够保持那些在根本上不变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东正教所使用的礼仪形式比较固定上。俄罗斯东正教会非常重视在仪式中使用传统的斯拉夫语,强调在神学和语言上与以往时代的连续性。
从东正教的“神学”一词也可以看出它与西方所信神学的不同特质:一般指神学时,俄语用的是“теология”,直译为“有神论的学说”;而在指东正教神学时用“богословие”,直译为“上帝的言说”或“上帝的话语”;这两个词在中文里均可译为“神学”,而后者是俄罗斯东正教自己的词,专指东正教的神学。从“神学”的用词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东正教与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学特质的微妙差别,这就是,西方秉承西方哲学思辨和论证的传统,对信仰也要论证清楚,而俄罗斯人,直接就是神的话,毋庸置疑,不加探究,绝对正确,不由分说。
东正教一直反对在西方天主教中出现的那种权威观。在东正教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念是聚和性 (соборность),这一概念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用词;它一方面含有普遍性的一般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团契中信仰者合一的意思;它试图在教会个体成员的特殊性与教会整体生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个词的词根 (собор) 含义是“会议群体”,表达着教会生活是以这种方式支配的。
东正教在神学上比较独特的思想,还有是对“得救”的理解更强调“成圣”, “上帝成为人,乃是为使人成为神”,这一神学主题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东方基督教的传统。道成肉身与救赎论有密切联系。“拯救”意味着人对上帝之存在的参与。神圣的逻各斯通过道成肉身进入到人性中。与“成圣”相关,受苦被赋予特殊意义——受苦包含感知,而这感知除了“苦涩”以外,还具有积极的内容。因而,就其这一方面而言,是善 (洛斯基语)。
东正教特别迷恋对圣像的使用。圣像一词来自希腊语ΕΙΚΔΗ,意为形象。在俄语里,ИКОНА (圣像) 就是描绘耶稣基督、圣母、天使和圣者、圣徒的肖像,其中圣母和圣徒的圣像崇拜尤有特色。除东正教和天主教外,世界性的大的一神教都反对偶像崇拜,而东正教则认为“圣像是感觉的窗户”,能让信仰者一瞥神性的实在。在俄罗斯东正教徒眼里,圣像还可以显神迹。
三 教义
1.有关真理的教义
据东正教解释,东正教不寻求人为的真理、理性的真理,以及被称之为神的一种理念或某种宇宙意志。它所寻求的,是超出人类极限和一切被造物的真理。有关上帝的知识,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亲身交流,是有关人的整个存在的交流,而不只降格归于他的理性天赋。不免一死的人借着这种交流,超越出动物性,也就超越出人受造的条件,从而进入了非被造的永恒的上帝生命。
不过,局限于被造物领域的人凭自己的能力和潜质无法了解这种超越。人的本性就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天堑,使他不可能“上升”去接近上帝。人凭自己的能力是跨越不了这深渊的。然而,人做不到的,上帝出于他对自己被造物的爱,却可以做到。他“下降”,他“俯就”,他成了肉身的人去跨越深渊,向他的被造物揭示他自己,向人们提供在爱和生命里做真正交流的可能性。
东正教认为有两条途径可认识上帝。其一,自然的;其二,超自然的。前者是透过对自然界的感悟,透过对自身的认识,以及认识上帝在世上所做的一切事情所得到的知识。超自然的途径即上帝的启示,上帝对人的显现。这知识记录在《圣书》和《圣传》中。神启即上帝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它告诉人关于上帝、关于人自身以及救赎的真实知识。神启不来源于被造物,因此是超自然的。
基督徒的真理知识,也就是永生的知识,它是所谓天父的伟大恩赐。这恩赐永远应该存在于东正教徒的心中并以感恩的心去领受。
2.有关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教义
东正教徒相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不是一位孤立的存有,他有三个位格,即父、子和圣灵。在父、子与圣灵之间,是相通与爱,即存在着先于永恒的爱的相通。这不表示东正教徒相信三个上帝。神性的本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上帝是三位而又是一体的。神性是唯一的,它只能来源于父。为此,东正教会不接受西方天主教所发明的在信经内加入“及子” (Filioque) 一词,即所谓圣灵是由父“及子”所共同发出的主张,东正教认为圣灵只能来自圣父。
三位一体的上帝在《旧约》中已经显示为人类和全世界的创造主。东正教认为,人类和世界不单由父创造,而且出于父借着子,以同一意志同一能力“在圣灵里”达到完满。《旧约·创世记》记载:“在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其中用希伯来语伊罗欣“Elohim”一词来描述上帝,这词是复数形式。关于人的创造,上帝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创一章26节)。
东正教徒承认圣三位一体的三位具有同一意志同一能力。“父”所愿意做的事,也是“子”和“圣灵”愿意做的,《圣经》里有许多章节表明构成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各个神圣位格在意志和能上的合一。因此,他们都特别被称为“主”,如“主上帝”“全能的主”等。这些特殊称呼有时用于父,有时用于子,有时又用于圣灵。
东正教徒借着他们受洗和荣耀上帝的方式表现三位一体的信仰,如他们“因父、子及圣灵的名”受洗,他们把荣耀归于三位一体的上帝:“愿荣耀归于父及子及圣灵”。东正教徒以相信和荣耀上帝的方式受洗,与他们的三一信仰相一致。人既然知道上帝是诸位格的共融,就由此去探究关于自己的性质的知识。人知道自己并非注定要孤单,而是为共融和爱而被创造的。如果作为人的原型的上帝并非三位一体,那么,人对自己所深深渴望的共融与爱,就永远无法明白。
关于这种信仰,东正教徒无意使用合乎逻辑的论据去说服别人接受。因为这里所要认知的,不是自然界和社会,而是上帝,是至高的神;而对至高的神,是无法用语言和逻辑来表述的。
3.有关创造的教义
东正教徒相信上帝是“天地及一切有形无形万物的创造者”。世界并非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他从“无”创造了整个世界。在东正教看来,人不能判断世界生成的方式,世界并不是科学审查的对象,因为它超越出了人的“推理”能力或人的逻辑。人是被造的实体的一部分,自然无法以“观察者”的身份审视自己如何被造!
世界和上帝不属于同一性质,“以本质而言”,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存在于上帝的本质中,不是那“出自光明的光明”,世界只是上帝凭他的意志和自由结出的果子。在上帝的本质和被造的世界的本质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把彼此分隔开。
东正教进而认为,世界在太初就已经存在于上帝的“思想”里。因此,创造世界并不表示在上帝的生命里有了改变。世界之生成是按照在万世之前就存在于上帝的旨意里的计划而实施的。
在上帝创造世界以前,它创造了灵界,就是天使。天使和人都不是无始自有的。天使是属灵体。他们在时间内被造,并且受到空间限制。但是由于天使的敏捷天赋,使得他们可以行动在任何地方。唯独上帝不受空间限制。
至于天使,他也像人一样是被创造的,是可变的,不过,借着上帝的恩典和他们自己的性情,天使在德行方面更加坚定不移,始终忠于他们的原始使命,这使命就是荣耀上帝,并为人的拯救效力。
人从一开始就被造为身体与灵魂;人的灵魂并非先存。《圣经》记述:“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章7节)。
东正教徒强调造物主与被造者之间的区别。东正教徒不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只希望拓展自己的存在。他不在自然之内寻求某种虚伪的超能力,不相信凭着“运用”这些能力就可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不认为人能改造自然界,更不认为人能创造历史。他把希望寄托在造物主上帝的身上,因为他在起初“照着他的形象”造人,也要“照着形象”达成目标 (创一章26节)。因为世界是神创造出来的,人也是神创造出来的,因此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认识世界和人自己,这不是人的事情,而是上帝的事情。生命的意义要在实现“主的形象”——即我们的原型——中去发现;而这是存在于我们的本质之外,不存在于“我们之内”的。东正教徒因此从正面评估所有的被造物。因为万物是上帝的爱所结的果子,万物在东正教会那里都成了圣洁的:万物里面都含有完美的“种子”,为生命所预定,得以脱离腐朽和死亡。
4.有关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人的原型。因此,就人的性质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有,而是人格的相通。
根据东正教徒的信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存有,而如此的实存包括所有的人在内。因此,人类的实存不起因于人性本身以外的因素。人的实存,其宗旨不在于服务共同目标,也不基于共同的关切和旨趣;它不是一种社会学性质,而是一种本体论性质:指向人的本质。人之“是”人,只在和所有的人相通之时;如果没有如此的沟通,他就没有了人的性质,如此一来,这个“人”就是孤立的,而且处于牢狱般的生活中。
根据东正教徒的信仰,这“一”个个人的合一构成了人类的希望。人在堕落以后,这希望寄托于基督其人,基督作为上帝的儿子,他降临人世间,为的是拯救人类,基督又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教会,在基督的身体即教会中付诸实现;在教会里,一切的分离因素因着“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人性的这种合一以及人格的多样,证明人正如他的原型一般,是人格的共融。于是,人类的合一与每一个人的特点,就得以保存。
5.有关堕落的教义
《圣经》中有关人吃禁果的行为是和魔鬼相通的行为,而非与上帝相通。由于人的天性是要与上帝及他的造物在爱内共融,因此,这种所谓堕落行为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堕落的后果很可怕。人的生命中心离开了上帝而趋向他自己,他不再与神相同,不祈求神人一体,他完全不顾及被造物与非被造物,创造与创造者之间的差别。他以为凭他自己就可以克服神与人之间的本体论的裂隙。他实现人生目标的路原本只有一条,即与上帝沟通,追求与神的精神交往,但结果,他与之背道而驰了。人从他“独立”的时候起,就表示他丧失了上帝的恩典,他的灵魂就死亡了。
6.有关救恩的教义
上帝虽然将人逐出自己的国,却并没有让他绝望,因为上帝同时在人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人必须为这将来的救恩行动做系统的预备功课,人必须再一次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上帝的拯救。
人借着圣洁的圣事活动,进入上帝的国 (进入基督的身体)。各种圣事活动使人感受和分享了基督的生命,他又蒙召活出身体的生命,就是说他在基督的拯救里有份,在基督的生命里有份。
7.有关上帝是个性 (личность) 的教义
在东正教看来,个性是万事万物中最深刻最隐秘的现象。只有个性能够提升感觉和行为;而不成其为个性的东西,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那些把心系在信仰上的人,用自己的灵魂感觉到,上帝就是活的个性。
8.有关上帝是“自在的”教义
能够指出上帝存在的原因吗?东正教认为,上帝之前没有任何东西,上帝的存在优越于一切现存物的存在,正如活的人优越于他在镜子里的影像。
上帝是无形体的。上帝是高尚的、纯洁的、圆满的灵。肉眼不可见。
上帝是永恒的、不死的。
上帝是全善的、全能的。
人有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人的最大特点,人被赋予的全部权利只是跟随上帝还是远离它。对于人来说,上帝如同太阳的光,是引领、智慧、神圣、可信、爱。
9.有关精神生活的教义
东正教认为,幸福就是有爱在其中,幸福就是你爱并与人相爱,有互相爱的人在身边。夫妻相爱,是幸福;子女和父母相爱,是幸福;你爱人人、人人爱你,是幸福。有爱在生命中,生命就是充盈的,喜悦、光明、幸福就伴随着你。这种爱的强烈感受,能胜过所有苦难,因为苦难是外部给你的,而爱是燃烧在内心的。
10.有关人的心中写着什么的教义
人在生活中都会体察到,没有什么经历是不留痕迹的。东正教也认为,凡是做过的、说过的,甚至渴望的、想过的——都在你心中留下了痕迹,头脑能控制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心并非仅仅是一肉体器官,人的所思所感都在那里。因此,它的状态如何?或许像太阳,向周围散发光和热;或许像黑暗的深渊,吞噬周围的一切。可以做这样的比较:随着呼吸,肺会沾染上废气和灰尘,心也是一样,可以被愚蠢和不纯的思想侵蚀;肺吸进新鲜洁净的空气,就健康,在树林里或大海边,肺有病也能痊愈;而心,因着善良纯洁的思想感情会变得轻松自由。因此东正教主张人要向往善良、正义、纯洁,千万不要被污秽的行为和思想玷污了自己的心灵。心,它是灵魂的至圣所,是祭坛,祭坛总是在朝拜什么。人是一座教堂 (庙宇),人之心乃是神圣祭坛,这里摆放的祭品就是情感、愿望和追求。“神是至高无上的美。”
11.有关认识自我的教义
人是小宇宙。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就意味着找到了解开宇宙意义的钥匙。因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学会改变自我,由此改变外部世界。人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物。人有自由意志。最善,也最恶。重要的是,要向上帝敞开心扉,这里的祈祷具有头等意义。
四 其他
1.教会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神人一体的联合,即一个可见与不可见实体的结合。教会的不可见方面,指上帝与人之间的共融:基督的一切都在教会里。教会是所有因着信、因着爱而走到一起的活着的和死去的基督徒的结合体。教会与教堂是分不开的。
2.圣徒
圣徒是离上帝很近的人,他们原本是和世上每个人一样的人,但在某个时候,他们严肃地思考过“我为什么活在这世上?我追求什么?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圣者之所以为圣者,按教会解释,首先他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他知道自己远离上帝;并且,他深切地感到,离开上帝不可能做成任何善,因而他整个心灵归向上帝。圣徒在有生之年永不止歇地与恶斗争,首先是与自身的恶斗争。教会解释说,在这点上他们有别于日常的英雄人物,因为英雄人物是与外部事物进行斗争,以求通过正义行为改变世界,而圣者是通过内在的自我更新,以求影响世界,从我做起。圣者能战胜自我,因为他们把自己托付给了上帝,上帝的恩惠可以根除圣徒心中的所有黑暗,点亮他们的智慧。圣者能领会上帝的意图并在自己生活中加以实行。
3.为什么进教堂
既然上帝无所不在,为什么还要去教堂?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教堂是祈祷最好的去处,那里有场、有氛围,可以感受神能;二是上帝是最高人格、个性,所以要与它见面,而教堂是与上帝见面的地方。
4.教堂及其象征
教堂的圆顶——精神的天之象征,也是圆满的象征,上帝在其中作为统治者,一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都在它的庇护之下,给人平静和永恒的幸福。圆顶又如同一根烧旺的蜡烛,象征人们世代对天父的向往,这是信徒炽热的信仰、爱和祈祷的样子。
三个圆顶的教堂——象征三位一体
五个圆顶的教堂——为基督和四个传道人的形象
七个圆顶的教堂——表示七个秘密,表示七个赐予
九个圆顶的教堂——纪念九品天使
十三个圆顶的教堂——代表基督与十二门徒
三十三个圆顶的教堂——表示基督的世俗生命的年头
四十个圆顶的教堂——天主及其门徒复活以后向人们宣讲在天国经历的秘密的天数。
教堂的圆顶上永远装饰有十字架,这是基督教的主要标志。象征基督教战胜恶。
5.圣像
上帝的样子可以描绘吗?它应该是没有外在形象的。因为《旧约》没有描述神的外形,并说“从来没有谁看见过上帝”(约翰福音,1: 18)。但是《新约》中又说,虔敬的奥秘:“神在肉身显现,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部,被世人信服,被接在光耀里”(提摩太前书,3: 16),无肉身的显现,看不见的成了看得见的了!东正教会认为,这说明,可以描绘最高者的形象。天主通过圣像赐赠自己的祝福和慈悲。圣像提醒人们,他们并不孤单,神与你同在。圣像唤醒人,叫他去天国认识最高者,与之交往,进而,认识人的罪和世界上的恶。而认识这些罪和恶,人才能去追求美好。
6.圣统 (教阶、神品级次)
东正教将神的使徒分为三个等级:主教等级、神甫等级和辅祭等级。
主教是使徒的直接继承人和继续他们事业的人。他们在其教职上负责信仰的纯洁、道德的完善和组织教会生活,使之有序。主教等级的最高职位是牧首,他掌管地方教会,由地方主教大会选举产生。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最高领袖称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牧首。牧首以下的职级是都主教 (都市总主教) 和大主教 (总主教),管理一定范围的教会活动,主持教区工作。也有的主教没有所属掌管的教区,只做教区主教的助手。根据传统,只有黑衣神品 (受戒教士) 即经过神学院正规教育或经过修道院严格清苦的生活训练、遵守戒规的教士可以荣升主教神职。主教称号可以根据主教的特殊贡献被授予。主教可以举荐新主教和低级神职人员。
司祭 (神父) 是圣事的完成者,主持教堂仪式。可以获得白衣神品(在家教士) 的称谓,一般受教育水平不高,可以结婚,也不必遵守严格的戒规。他们直接为基层教民服务,主持婚丧嫁娶及喜庆仪式,没有权力举荐他人担任教职。
辅祭,初级神职的称谓,顾名思义,他辅助神父管理教会事务和教堂仪式。
7.圣事
圣事即教堂里的宗教活动、宗教仪式,基督徒通过圣事领受圣灵。在这种仪式中,上帝的力量在可见的标志或象征物的背后发挥作用。
圣事在俄语里写作“Таинство”,与“奥秘”是同一个词,所以也叫“圣奥秘”,这个词本身就是说,它不是靠理性研究可以了解的,而要教徒用心去接受。教会的圣事包括七项:
——圣洗,圣洗承袭了古代的宗教传统,受洗者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婴儿都要浸入水中。东正教认为,人出生不久就要在水中洗礼,为的是洗去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神的恩惠,以便再生,此后才有资格领受其他圣事。
——圣膏,新入教者受洗后,就要涂圣油。涂油前,需经主教祝圣,然后由司祭涂油于受洗者的额、眼、耳、鼻、口、胸、手和脚。每涂一处,司祭都要念一次“这是圣灵恩赐的印记”。此时入教者已知,他是上帝的子民了。
——忏悔,忏悔又称告解。教会规定,7岁儿童以上的教徒要想领圣餐必须先忏悔。忏悔时,忏悔者可站可坐,并先祈祷,然后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的过失,表示要悔过自新。神父对教徒的忏悔,应秘而不宣,并开示他如何对待并赎清自己的罪过。教会要求教徒每年至少忏悔4次。
——圣餐,圣餐又称圣体血,是七圣事中最重要的礼仪,是一切宗教生活的中心。教会认为,领圣餐是教徒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通过领圣餐可以和耶稣基督结合在一起。教会规定每周进行一次圣餐礼。
——神 (圣) 品,神品又称授神职。教士在担任神职时要举办的圣事。神职有三个等级,即助祭 (也称辅祭)、司祭、主教。
——婚配,婚配礼在教堂由司祭主持,程序有:宣誓、唱赞美诗、背诵祈祷词、戴冠。
——傅油,即临终之事。教徒临终时,司祭要为濒危者的耳、鼻、口、颊、胸、手和脚涂抹“圣油”,并念祷文,借此使临终者免受痛苦并赦释罪过,安安心心进到天堂。
在本节结束的时候,为使读者对基督宗教的三个分支的教义礼仪有较清晰的了解,我们不妨列表如下:
东正教、天主教、新教之差异
五 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建制
俄罗斯东正教的历史始于基辅罗斯在10世纪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与拜占庭版的基督教一同被引进罗斯的还有一种理念,即教会依附和顺从国家政权。同时,拜占庭基督教的教阶制度即它的职位等级制度,后来也成为罗斯建立世俗政权机构的一种样板或模式。最早的时候,俄国教会附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由拜占庭派遣大主教驻基辅,领导基辅的主教们。1051年,雅罗斯拉夫智者做了大主教,同年,他未经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同意,建立了俄国第一个修道院——基辅洞窟修道院。1448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与罗马天主教会经过谈判曾有过短暂时期的合并,而俄罗斯东正教会对此坚决拒绝,并由此生心芥蒂,遂自行推举梁赞主教约翰 (? ~1461) 为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高领导都主教。随着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以及蒙古统治在俄罗斯领土上的衰落和莫斯科城的崛起,俄罗斯东正教会于1589年彻底脱离君士坦丁堡而独立,莫斯科都主教约伯 (? ~1607) 被推举为莫斯科和全罗斯大牧首。在这一历史时期,东派教会的四大牧首区或受制于天主教的罗马教皇,或被穆斯林的奥斯曼帝国势力削弱,俄国实际上变成了唯一独立的东正教大国。从此,俄罗斯东正教会的高层神职人员坚信,保存真正的东正教精神是自己的使命,而且,有必要论证自己对于拜占庭的继承性,这就产生了“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
1721年,俄国彼得大帝由于尼康改革威胁皇权而解除了东正教大牧首圣职,废除了牧首制,并设立圣主教公会。圣主教公会从此被纳入国家体系,处于世俗政权管辖之下。1917年二月革命沙俄君主制被推翻以后,临时政府曾有意建立世俗国家,面对新情况,教会紧锣密鼓召开会议,恢复了牧首制。主教大会推选出吉洪为新牧首。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苏维埃政权根据1918年1月23日苏俄国家宪法,实行教会与国家分离。1925年吉洪去世以后,牧首人选一直空缺,直到二战后的1943年才得以恢复。
俄罗斯东正教会这一称谓同时也可以叫做莫斯科牧首区,它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安提阿牧首区和耶路撒冷牧首区平行。
俄罗斯东正教会最高权力属“全俄罗斯东正教地方主教会议”,由该地方主教会议通过选举产生“圣主教公会”。“圣主教公会”设委员9名,其中牧首1人,常委5人,临时委员3人 (由各主教区高级神职人员轮流担任)。“圣主教公会”下设总务部、教义教理部、经济事务部、对外关系部,基督教统一和国际关系委员会;1996年增设武装力量和警备部门协作部、传教部及出版委员会。
俄罗斯东正教会从地域上进行分区,有主教教区和都主教教区之分。都主教教区一般由几个主教教区联合而成,以民族居住区域为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主教教区的创立和命名由主教大会决定。主教教区最高领袖称大主教,领导若干教区和所在地的修道院。
主教教区的范围由“圣主教公会”根据行政区划考虑设定。俄罗斯东正教会共有100多个主教教区,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移居海外的俄裔分散各地,在奥地利、阿根廷、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德国、匈牙利、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都有东正教会主教教区。此外,在芬兰、瑞典、挪威、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希腊、塞浦路斯、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朗、泰国、澳大利亚、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设有东正教教会团体 (堂区)、代表处或俄罗斯东正教会分部。
日本自治东正教会名义上也隶属俄罗斯东正教会。由日本自治东正教会主教大会自行选举都主教和进行管理。日本自治东正教会有三个主教教区 (东京主教教区、京都主教教区、仙台主教教区),办有一个宗教学校,发行一份报纸——《东正教通讯》。
俄罗斯东正教会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俄国宗教使团,一座女修道院,由一位修士大司祭领导。科尔桑主教教区内有一处东正教的“圣灵”隐修地。巴勒斯坦圣地有东正教巴勒斯坦社团的不动产。
根据1945年和1971年的《俄罗斯东正教会管理条例》和1988年“地方主教大会”通过的俄罗斯东正教会管理制度,俄罗斯东正教会最少每五年应当召集一次由教区主教、教士及平信徒参加的主教大会,商讨诸如教义、法律、行政和司法等比较高端的问题。2000年8月,俄罗斯东正教会大主教会议通过新章程,其中没有涉及地方主教会议是否定期召开的问题。实际上教会将事务全权转交给大主教会议。大主教会议成员由圣主教公会常务委员和大主教们组成。现行的章程 (2000年8月会议通过) 规定由圣主教公会召集,每四年一次。
教会的实际权力集中在莫斯科和全俄罗斯牧首手中。牧首的责任首先是守护教会统一、保证教会法统制度,其次是管理协调与其他宗教教派的关系,以及有权表彰和褒奖宗教界和非宗教界的人士以各种教会荣誉和奖品 (最高荣誉有:圣弗拉基米尔奖,分一、二、三级,1958年始设;谢尔吉·拉多涅日奖,分一、二、三级奖金、奖品或证章,1978年始设)。俄罗斯东正教会前任领袖阿列克西二世牧首1990年当选,在任18载,2008年12月去世。2009年2月,地方主教大会选举基里尔(Кирилл, 1946~ ) 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牧首,是为第16任。牧首府邸共有三处,官邸位于莫斯科市内圣丹尼尔修道院 (Даниловскиймонастырь);莫斯科市中心和市郊扎戈尔斯克各有一处工作用地。另外,莫斯科分别在三个大教堂设有牧首办公室,包括克里姆林宫内的一处。
现今俄罗斯有教徒约7000万人,占其国家总人口的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