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术创新的类型
创新应包括哪些方面?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评估指标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创新程度,并说明创新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新描述。一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也有关于创新的栏目,并说明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特征来看,笔者认为,学术创新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三类:理论创新、观点创新和方法创新。
(一)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构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理论或修正前人的理论。所谓“理论”,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理论是任何用来解释某种事实的原则,有的则认为是指任何用来代表变量关系的法则。据目前有关研究,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即由概念或命题、假设、原理构成有逻辑联系的认识体系。理论创新包括概念、假设和命题的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根据其抽象-具体程度,可分为三类:一是宏观理论,如人类学中的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等;二是中观理论,如人类学中的婚姻家庭理论、亲属制度理论、国家形成理论等;三是微观理论,一般认为,一个归纳经验现象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就是一个微观理论,如法国著名学者杜尔干(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提出利己型自杀的理论: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即社会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社会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越低。
理论的形态有三种:一是已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正确的原理或法则,此理论属于成熟的理论;二是被部分实践检验和证明正确的原理或法则、需要继续被其他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此理论属于尚待发展的理论;三是全部未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正确的假设构成的过渡性理论,此类理论属于雏形的理论。从西方人类学理论来看,属于不成熟或有待发展和完善的理论,有许多经不起推敲,不具有普遍性。
(二)观点创新
观点创新即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的观点或新的分析,也就是就某一具体问题或个别问题提出新见解。史学、文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较重视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和新的分析,尤其是历史上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背景、结果等方面的考证或分析,或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探讨。观点创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实证性,必须用大量的经验材料论证;二是特殊性,它与理论不同,不具有普遍性。
观点创新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新的材料,推翻前人的观点;二是对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运用新的理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即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科学的方法,即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以探讨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法则或演变规律为主要目的。历史上的大多数人类学学派都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如进化学派、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等。二是人文的方法,部分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本质的差异,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主张以解释、理解等人文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三是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同一项研究中,既采用科学的方法,也采用人文的方法。
当前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除了一般的方法外,还包括建立范式。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于1962年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近几十年来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范式从本质上讲是包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模型,它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相对固定的分析框架或模式。范式具有公认性(有较多的人认可和支持)、群体性(有多人模仿和采用)、可模仿性等特征。范式创新或范式转换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三类创新中,理论创新最为重要。因为:一是理论具有认识事物本质的功能,理论使知识体系简约化和系统化,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二是具有解释的功能,即根据理论对存在或已经发生的事物、现象作出说明;三是理论具有预测的功能,即根据理论推测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趋势或对尚未发生的事物或现象作出预测;四是理论具有指导的功能,即具有指导工作或指导研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