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主义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成功是依赖苏联的支持。苏联与美国在亚洲因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欧洲的对拒,形成了世界性的“冷战”。在这一国际形势下,中国只有依靠苏联的军事与经济的援助。因此当在1949年统一国家之后,共产党便立刻展开经济重建工作。在1952年胜利完成重建之后,又于1953年展开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在“以俄为师”的口号下,计划的主要内容为以重工业为首的快速工业化。这个行动是以苏联的经验为模式,并配以苏式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经验,他们只有仰求苏联经验和苏联专家的帮助。虽然中苏关系自1960年代初已经出现裂痕,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仍根深蒂固,直至今天,而北京是个最好的例子。实际上,本书的目的乃在探讨1949年前的传统及其后的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影响现代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自苏联的1917年革命后“社会主义城市”如何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和演变,探究它们的特点,作为1949年后北京的改变的探讨的准备。

俄国的现代城市规划是东欧最早的。当彼得一世在18世纪初,建设圣彼得堡时便引入了欧洲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因为茄扶连二世(1762~1796)成立了圣彼得堡及莫斯科建设委员会而更加活跃。除了这两市的规划外,委员会亦对其他约400个城市作出了规划。这个规模被认为是当时的欧洲及美洲无法媲美的(比他,Bater, 1980,第二章)。

因此,俄国由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一些城市规划上的特色,而其中一些还影响了1917年后的苏联社会主义规划。简言之,它侧重市中心及几何图形的对称。在彼得大帝时,城市景观一般由一市心建筑作为主导。一个世纪之后,一般市心的规划乃以建筑风格协调的周围建筑,构成围绕中心广场的回廊,而由一或多条的主干道为它提供通达度。大量绿化或空地以使城市景观柔和亦是其中一个特色。几何式的对称排列是它的城市结构分布的又一特点。此外,工业和住宅分离及住宅区内以社会阶层划分乃它的另一特色。在20世纪初,在英国花园城市之父侯活的影响下,在大城市外围加建卫星城市以减低市中心的拥迫及环境压力亦成为俄国城市规划的新成分。

布尔什维克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它代表了城市规划的新一章。这不独对前沙俄如是,对接踵而来的东欧社会主义诸国及中国,其影响更大。苏联的确遗传了一些1917年前的俄国规划特点,但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创造了新的城市概念,包括了对城市功能和它的结构和样貌的创新:


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力量影响城市的发展,代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原则。土地被国有化,除之而来的是城市房地产的国有化。旧规律的崩溃必要对城市空间组织寻求新的办法。(比他,198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