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和变动分析——以1982~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王跃生
摘要 直系家庭仍是当代重要的家庭类型,其户主多由对家庭住房和成员基本生存具有较强供给能力的人担任。三代直系家庭中,1982年以来,城市第一代人在户主中占多数;农村2000年前第二代人是户主主体,2010年第一代户主成为多数。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在2000年城乡均以第一代户主为主,2010年农村第二代户主所占比例略微超过第一代户主。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人多为住房这一重要资源的分受者或拥有住房的所有权,这是其成为户主的主要条件。农村户主更多地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和养家糊口的能力,中青年子代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责任最大。2010年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发生了由以第二代为主向以第一代为主的转换,其中的第一代人以只有一个儿子者为主,儿子结婚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者增多。这类直系家庭多由父母主导的核心家庭转变过来,正处于壮年的父母仍是家事的主要管理者。
在户籍管理制度之下,每个家庭户要确定一人为户主。那么,户主由谁或哪一代人承当?一般来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父或母无疑是户主的主要担当人。在至少由两代已婚者组成的直系家庭中,户主由哪一代人担当?当代中国,直系家庭仍是重要的家庭类型,分析其户主代位构成,有助于加深对家庭功能和不同代际成员关系方式的认识。本文将依据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对1982年至2010年的中国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及其变动、成员构成状况、变动和原因加以探讨。
一 基本说明
(一)户主确立的制度性规定
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中,户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或者说户以家庭为登记单位。作为私人生活单位和官方户籍管理单位,家庭与户具有一定的对等性。在当代,一般将由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成员组成的户视为家庭户(当然家庭户中也有少数无关系的成员,不过其所占比例很低)。
按照户籍制度要求,家庭户须有户主。从形式上看,户主是户籍登记中家庭户“为首”之人,户内成员是“户主”的从属者,或称为家属。
户主并非随意确定之人。传统时代政府对此有一些硬性限定,强调以尊长为之。唐代规定:“凡是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一般情况下即是户主,“诸户主皆以家长为之”
。至清末,《大清民律草案》仍遵守这一原则:家长以一家中之最尊长者为之
。
1946年,民国政府将1931年《户籍法》修订颁布。其中第四条为:凡在同一处所同一主管人之下共同生活或营共同事业者为一户,以家长或主管人为户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户口管理规则中户内成员的家长和尊长意识淡化,强调户主为家庭主事之人。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五条规定: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
可见,中国历史上户主担当之人有三个阶段的变化。近代之前以“尊长”或“家长”为主。民国时期将家长和主管人并列为有户主条件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户主不以尊长为前提条件,而将家庭主事之人或主管人作为基本要求。尊长或家长为户主的原则被打破后,户主代位的多样性出现。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直系家庭中。
(二)不同直系家庭可能担当户主之人
1.直系家庭的基本类型
直系家庭是父母或父母一方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因此直系家庭最少由两代已婚成员组成。为对中国当代直系家庭的内部构成及时期变动有所了解,我们以1982年以来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作一统计。
表1 1982年以来城乡直系家庭构成比较

说明:这里普查中的“市”数据代表城市,“县”数据代表乡村。本表2010年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计算得到;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数据由笔者根据整理加工后的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以下各表、图资料来源除特别注明外同此。
表1所列四类家庭类型可称为直系家庭的子类。从中可见,三代直系家庭是各个时期城乡直系家庭的主要类型;二代直系家庭所占比例2000年前居第二位,2010年农村降至第三位;四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均不足1%。基于直系家庭及其子类构成状况,我们认为三代直系家庭最值得关注,其次是二代直系家庭。因而,下面的考察也以这两类直系家庭为主。
2.直系家庭不同代际成员成为户主的可能性
家庭成员的主事能力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从直系家庭成员的年龄构成上认识不同代际成员成为户主的可能性。
(1)三代直系家庭
从代际年龄上看,三代直系家庭的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第一代中年(G1)—第二代青年(G2)—第三代幼年(G3);一类为:第一代老年(G1)—第二代中年(G2)—第三代少年或青年(G3)。第一类中第一代(G1)成为户主的可能性最高;第二类中第二代(G2)有较大可能成为户主。无论哪一类三代直系家庭,第三代(G3)多数人或为幼童,或为少年,成为户主的可能性最小。
(2)二代直系家庭
二代直系家庭成员的年龄构成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第一代中年(G1)—第二代青年(G2);另一类为:第一代老年(G1)—第二代中年(G2)。第一类为初婚青年子代与中年以上亲代所形成,前者出任户主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类中,亲代年老,退出劳动领域后,中年子代担当户主的可能性增大。
3.直系家庭不同户主代位家庭的功能
在笔者看来,从年龄结构上看,不同户主代位直系家庭功能有别。
如三代直系家庭,户主若为第一代中年人或低龄老年人所担任,该类家庭的养老功能较弱,第三代孙子女尚未成年,抚幼的功能则较强;户主由第二代中年人所担任的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人多已年老,第三代也进入上学阶段,该类家庭的养老功能相对较强。
有的直系家庭在某一阶段养老和抚幼两种功能都不突出。如由中年亲代和初婚青年子代组成的二代直系家庭,既无老年人需赡养,也无婴幼儿要照料。当中年子代和老年亲代组成二代直系家庭时,其养老功能则显现出来。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不同时期直系家庭分户主代位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揭示其形成方式、变动趋向和特征,对直系家庭的功能演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不同户主代位直系家庭研究
近年来直系家庭受到学者的关注。有的对其结构本身进行研究(曾毅等,2004;王跃生,2006;郭志刚,2008),也有人对其发展趋向加以分析。如黄宗智认为,三代直系家庭应该引起注意,这类家庭并没有因为核心家庭增长而使其功能削弱(黄宗智,2011)。当然也存在相反看法,如李银河等(李银河,2011)。
笔者依据2000年普查数据对农村三代直系家庭作初步分析,发现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以第二代为多数,第一代次之,第三代比例很低。这表明,农村多数三代直系家庭是以第二代为主导的家庭(王跃生,2009)。与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二代直系家庭是以亲代(第一代)为主导的家庭。二代直系家庭亲代多处于壮年,子女多数结婚不久。这种代际年龄结构决定了亲代在家庭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王跃生,2009)。那么,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在城乡之间有何异同?2010年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动?这需要继续进行考察。
(四)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及其时代意义
1.数据说明
本项研究所使用的基本资料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
2.数据的时代含义
由前可知,当代户主确立的基本要求是,其应为家庭主事之人。那么,何谓“主事之人”?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家庭更多的是一个生活单位,虽然在某个时期的农村仍是生产单位,但整体看,家庭的生产功能较弱。作为生活单位,其对家庭成员基本生活(吃、住等)责任较多、付出较大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户主。中国1982年以来社会发生重要变化,使用不同时期普查数据分析户主代位及其变动时应注意对各调查年份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基本把握。
就农村来看,1982年为集体经营方式实行的末期或解体的初期,集体经济制度对户主的影响尚有表现;1990年农耕仍是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途径,青壮年劳动力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最大;1990年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非农转移开始,2000年后农村中青年劳动力非农就业成为主流,中老年成员则主要从事承包地的经营。
城市,1982年、1990年尚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家庭中老年一代在工资收入水平和住房机会获得上高于已婚青年子代;1992年后市场经济逐渐建立,中青年成员经济发展机会增多;2000年后住房来源逐渐形成多元化格局,中青年拥有产权住房者增多。
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户主代位有哪些差异?下面我们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二 城乡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及特征
1982~2000年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特征很显著,至2010年尽管中国社会转型初步显现,但城乡“二元”结构仍基本保持,并在制度上有所表现(王跃生,2013)。这一环境之下的城乡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是如何变化的?
(一)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
1.户主代位结构
表2 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

根据表2,四个普查年份,城乡户主代位构成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共同点在于,第三代人为户主的比例很低,均不足1%,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多为未成年人。这表明三代直系家庭的户主“虚拟”性较少,绝大多数户主由具有治家能力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人担当。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户主的构成上。
城市1982~2010年第一代户主均占多数。其中1990年第一代和第二代户主构成相差最大,为38.47个百分点。可见,城市三代直系家庭是以第一代人为主导的家庭。
农村2000年及之前三次人口普查中第二代户主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农村1990年和2000年户主构成变动很小,第一代户主比例仅下降0.39%,第二代增加0.26%。但2010年出现“量”和“质”的变动,第一代户主构成较2000年提高47.63%,第二代下降32.84%。由此,户主构成发生了由以第二代人为主导向以第一代人为主导的转化。
2.不同代位户主及其成员年龄构成
(1)不同代位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表3 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代位户主及其成员平均年龄

说明:因数据所限,本表没有计算2010年两类户主代位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
A.户主平均年龄
按照表3,四个普查年份同一代户主的平均年龄变动并不大,第一代户主稳定在60岁上下,第二代为38岁上下,第三代在22岁上下。分城乡看,各个普查年份城市户主平均年龄整体上稍高于农村。因第三代人为户主的比例很低,分析第一代和第二代户主的年龄构成才有意义。
城市四个时期第一代户主平均年龄多超过60岁,但低于64岁,属于低龄老年阶段,他们尚有管理家事的能力。农村除1982年外,其他三个普查年份都接近60岁,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
第二代户主城乡均为低龄中年人(37~41岁),年富力强,具有家事的管理能力。
B.不同户主代位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在笔者看来,户主代位不同,其所组成家庭各代成员的平均年龄也会不同。考察各代成员的平均年龄有助于认识户主产生的年龄因素。表3呈现两类三代直系家庭成员的构成特征。
第一代人为户主的家庭,第一代成员为户主本人及配偶,其平均年龄较户主平均年龄降低2岁左右,城乡均处于低龄老年或壮年阶段。第二代成员为户主儿子和儿媳,其平均年龄城市比农村稍高,在30岁上下,属于青年阶段;农村则不到30岁,结婚时间不长,亲代尚未年老时,他们成为户主的可能性较小。第三代成员则为幼童,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做户主。
在第二代人为户主的三代直系家庭中,第一代人(即户主父母)达到和接近70岁,进入老年阶段。当户内有壮年儿子时,他们会选择退出户主之位。这类家庭的第二代为户主本人及其配偶,平均年龄与户主平均年龄很接近,属低龄中年阶段。当父母年老时,他们成为户主担当者。第三代为少年,正常情况下也不可能成为户主。

图1 2010年城市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代位户主年龄构成

图2 2010年农村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代位户主年龄构成
综合以上,城乡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以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整体看,城市高于农村;第二代则以中年人为主,其生活的三代直系家庭中,亲代多已年老,这是他们成为户主的重要原因。
(2)年龄分布
这里主要对2010年城乡户主年龄构成加以分析,以便认识不同代位户主年龄的分布特征。
城市第一代户主年龄峰值在55岁组(占21.56%),但59岁以下者不占多数,为38.84%; 60岁以上为主,其中70岁以上者占26.12%。第二代户主年龄峰值在35岁组,39岁以下者占56.55%,中青年为多数;而30岁、35岁、40岁、45岁四个年龄组合计占80.18%,这表明劳动能力强的中年人是第二代户主的主体。第三代户主年龄峰值为20岁组,20岁以上者占72.97%,然而仅有少数三代直系家庭将第三代人立为户主。
农村第一代户主年龄峰值也在55岁组(24.84%), 59岁以下占比为53.92%; 70岁以上者占13.97%,这是与城市的重要差异,即中青年户主的构成高,65岁以上者比例低。第二代户主年龄峰值在40岁组(28.77%), 30岁、35岁、40岁和45岁四个年龄组占84.08%,中年组集中度较城市更高。第三代户主年龄峰值为20岁组(30.91%), 20岁以上者占72.73%,也以成年人为主。
从年龄分布上看,城乡之间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代位户主年龄构成有基本相似的表现。差异体现在城市第一代户主年龄分布较农村更偏向老年人,农村中年以下者相对占多数。
3.不同代位户主的性别构成
在中国的户主登记习惯中,只要夫妇健在并均在户内生活,户主登记为丈夫的可能性将明显高于妻子。但在家庭事务决策中,夫妇协商的做法更为普遍。那么,同代户主的性别构成如何,有无时期变动?
根据统计,1982年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58.30%和41.70%,农村分别为84.73%和15.27%;第二代户主城市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77.54%和22.46%,农村分别为91.19%和8.81%。城乡两类三代直系家庭户主尽管以男性居多,但相比农村,城市女性户主所占比例明显较高。进一步考察可知,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女性户主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是其丧偶率较高,占61.14%(女性户主有偶率为37.38%,而男性户主有偶率为80.64%)。这表明,城市三代直系第一代为户主的家庭,当丈夫缺位时,户主更多地由同代位妻子担当,而不是向下传递给年纪较轻的已婚儿子。
2010年,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67.39%和32.61%,农村分别为87.20%和12.80%,丈夫为户主的比例上升,这与夫妇均在户内比例提高有关。第二代户主男、女性别构成城市分别为78.96%和21.04%,农村分别为91.00%和9.00%,与1982年相比变动较小。
应该说,在1982年,城市第一代户主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2010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约占三分之一。第一代女性丧偶率高是这种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在户主代位被强调的多代家庭,丈夫去世后,户主代位在同代位者中变更的可能性要高于向下传递给子代。
(二)二代直系家庭户主
与三代直系家庭不同,二代直系家庭的两代主要成员均为已婚者和成年人。或许这样的家庭中,第二代人出任户主的可能性较高。但若结合中国的婚姻习惯,则会有相反的认识。二代直系家庭中的第二代多为初婚者,虽已成人,但尚非最有能力管理家事之人,也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贡献者。父母一代尚处壮年,刚刚为其完成婚事,户主地位难以动摇。那么实际情形如何呢?
1.城乡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
根据表4, 1982年和1990年城乡二代直系家庭中第一代为户主的优势非常明显,亲代是这些二代直系家庭的主导者。2000年及其后第一代户主比例明显降低。2010年,农村二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发生质的变化,第二代户主比例超过第一代。2010年城、乡第一代户主构成分别较1982年降低43.23%和39.81%;较2000年降低22.05%和7.53%,城市第一代户主下降幅度更大。另外,在每个普查年份,城市第一代户主构成均高于农村。尽管城乡之间二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有差异,但变动趋向相同,均表现为第二代人中的户主构成比例逐渐增大,第一代人不断降低。
表4 城乡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

2.不同代位户主年龄
(1)不同代位户主及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表5 城乡二代直系家庭不同代位户主及其成员平均年龄

说明:因数据所限,本表没有计算2010年两类户主代位家庭成员的平均年龄。
A.不同代位户主平均年龄
四个时期城乡二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平均年龄均低于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特别是农村第一代户主年龄在55岁上下,以壮年之人为主。城市第一代户主平均年龄1982年以后呈现逐渐增大趋势。2010年较1982年提高5岁。
第二代户主平均年龄在1982年、1990年城乡差异较大;2000年差异缩小,且均超过45岁;2010年变为农村高于城市。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和2010年,城乡二代直系家庭第二代户主平均年龄均高于三代直系家庭第二代户主。
B.不同户主代位家庭成员平均年龄
在第一代为户主的家庭中,第一代成员平均年龄与户主比较接近,为中年人;第二代成员基本是初婚阶段的青年人,依附父母生活,成为户主的可能性很小。
在第二代为户主的家庭中,除1982年农村外,第一代成员平均年龄均在65岁以上;2000年城乡均超过70岁。第二代则多在30岁以上,其中2010年城乡均超过40岁,为标准的中年人年龄段。可见,这类家庭由老年亲代和中年子代所组成,子代的责任较大,更有可能成为户主。
(2)不同代位户主年龄构成
我们从上面看到,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构成、年龄构成有两个普查年份比较典型,即1982年和2010年,1982年第一代人为户主的比例占绝大多数,且第二代户主平均年龄较低,2010年第一代户主只是相对多数,且第二代以中年人为主。这里我们想分城乡对这两个时期的户主年龄构成作一比较。

图3 1982年城市二代直系家庭户主年龄构成

图4 2010年城市二代直系家庭户主年龄构成
1982年城市第一代户主峰值年龄在50岁组(25.08%), 59岁以下者占70.2%; 45岁、50岁、55岁和60岁四个年龄组占80.12%,中年人和低龄老年人是第一代户主的主体。第二代户主中25岁组为峰值组,其中29岁以下者占49.24%, 40岁以上者占31.29%,青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10年,第一代户主峰值年龄在55岁组(22.84%), 59岁以下者占56.05%,虽仍占多数,但优势不明显;70岁以上者占22.47%(1982年为5.82%),可见,第一代户主向偏老方向转化。第二代户主峰值年龄在45岁组(14.68%),并不突出,其中29岁以下者占15.98%,明显比1982年低;40岁以上者占60.22%,成为第二代户主主体。

图5 1982年农村二代直系家庭户主年龄构成

图6 2010年农村二代直系家庭户主年龄构成
农村1982年第一代户主峰值年龄亦在50岁组(24.09%),相对集中于45岁、50岁和55岁组,合计为66.13%, 59岁以下的共计74.97%, 70岁以上者仅占3.73%,中年及以下为主的年龄特征比较突出。第二代户主峰值年龄在25岁组(43.16%), 20岁和25岁组合计为72.19%,集中特征很突出,初婚者是这些户主的主体。2010年第一代户主峰值年龄不突出,其中50岁和55岁组分别为19.55%和19.31%, 50岁以上者占75.02%, 70岁以上者增至15.53%,中老年成为第一代户主的主体。第二代户主年龄峰值在45岁组(22.39%), 40~55岁四个年龄组合计为72.97%(城市为51.58%),中年人成为主体,60岁以上者只占12.24%。农村第二代户主如何从以初婚者为主转变为以中年以上者为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不同代位户主的性别构成
1982年,二代直系家庭中,城市第一代户主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67.70%和32.30%,农村分别为86.93%和13.07%;第二代户主的男、女性别构成城市分别为88.51%和11.49%,农村分别为99.24%和0.76%。因二代直系家庭中第一代户主的年龄较小,其女性户主的有偶率也比较高,为60.08%(男性户主为91.34%)。丧偶对女性担当户主是有影响的。
2010年,城市第一代户主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67.16%和32.84%,农村分别为87.81%和12.19%;第二代户主的男、女性别构成城市分别为74.01%和25.99%,农村分别为91.75%和8.25%。
两个时期,城乡二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的性别构成很相似,第二代户主中城乡女性户主比例均明显上升。
综合以上,两类直系家庭中户主代位构成既有时期之别,又有城乡之不同。三代直系家庭的城乡差异表现为,1982年以来城市一直为第一代户主占多数,农村则由以第二代为主体至2010年转变为以第一代为主体。城乡二代直系家庭户主变动与三代直系家庭不同,由1982年第一代户主占绝对多数变为逐渐减少,至2000年、2010年,农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户主的数量基本相当,即第二代人在这类家庭所起作用增大。从年龄构成上看,两类直系家庭中第一代户主以中年人和低龄老年人为主,第二代户主则以中青年为主,第三代户主以青年人为主。我们认为,这些构成均与不同代位者在直系家庭中的作用和贡献有直接关系。
三 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见,三代直系家庭和二代直系家庭的户主代位中既有稳定性,又有一些显著的变动。前者表现为,城市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一直以第一代为主;变动在于,农村三代直系家庭2010年发生了由第二代户主居多数转变为以第一代为主的变化;城市二代直系家庭则由第一代户主占绝大多数逐渐变为相对多数,2010年农村则出现第二代户主超过第一代的情形。我们认为,户主代位的这种构成和变动与不同代际成员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功能变动有很大关系。下面尝试探讨其变动原因。
(一)不同代际成员在家庭中的作用对户主担当有直接影响
尽管直系家庭有些户主只是在户籍的登记形式上有意义,实际意义不大,但应该承认,绝大多数户主的确立与其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关。户主为家庭具有主事能力之人,这是对户主的一般性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着户主代位的维系和变动。
1.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的原因
(1)住房获得方式的作用
我们认为,住房是家庭存在的基本载体,谁是家庭住房的获得者,谁就有可能成为户主。这一点在城市福利分房时代表现得最为突出。从户主的代际角度看,更为显著。
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始终占多数,与其在住房获得上的能力明显大于子代有关。2000年之前,城市家庭户的住宅多为福利房,由家庭成员所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提供。由于住房供给有限,或者说住房资源十分短缺,各个单位按照申请住房者的职级、工龄等进行打分、排队,只有职级高、工龄长者才有获得分新房或改善住房的机会。第一代人中,夫妇中丈夫最有可能从单位分得住房并成为户主。子代虽已参加工作,但因年纪轻、工龄短、职级低,短期内没有分得独立住房的机会,婚后只得与父母同居共爨。这类三代直系家庭属于子代依附亲代型,也可以说是核心家庭的自然延伸,父母一代由核心家庭户主转变为三代直系家庭户主。由于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没有住房来源信息,在此仅考察2000年和2010年不同户主代位三代直系家庭的住房来源(见表6)。2000年以后商品房比例增大,原有福利住房对户主的“刚性”影响会变弱。
2000年数据显示,购买原公有住房和租用公有住房与原来的福利分房有关。其规则为,原房的分受者才有购买权和租用权,最有可能成为户主。第一代为户主类型中,两者之和为50.39%;而第二代为户主类型中,其合计数为29.61%,前者高于后者70.18%。可见,福利分房之下,第一代人即亲代作为户主的可能性明显较高。这种情况在1982年和1990年应更为显著(遗憾的是当时的普查数据缺少这一信息)。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两种户主类型中,购买原公有住房的比例明显降低,而购买商品房者大幅度增长。不过,第一代户主中住房为原公有住房的比例仍明显高于第二代户主。在商品房作为家庭住房比例增大的当代,三代直系家庭成员中,住房产权的所有者最有可能成为户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城市,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与“房主”具有一致性。从总体看,第一代人较第二代人更具有获得住房的“优势”,因而更有可能成为户主。
表6 城市两种户主类型三代直系家庭住房来源

那么农村住房的获得能力就不重要了吗?农村的住房以自建房为主,少数旧房从上辈继承下来。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村的情形,儿子结婚时父母要为其准备新房,新房的所有权属儿子、儿媳,亦即父母将所建住房的产权提前转移给儿子(王跃生,2006)。由此,亲代所掌握的住房资源萎缩,或者只拥有相对破旧之屋,亦即住房对第一代成为户主的支持作用较弱。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似乎能说明这一点。然而,从前面不同代际户主平均年龄看,第二代担当户主者并非结婚初期之人,而是接近40岁的中年人。虽然其成为户主的初始年龄还会前移,但从总体看,初婚者成为户主的可能性不高。这表明,在住房之外,还有别的因素对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影响。
(2)生存资料或收入的获得能力
笔者认为,在城市,住房获得能力最能体现成员对家庭的贡献。其次是生存资料的获得能力。
从前面对城市第一代户主年龄构成的统计中可以看出,59岁以下者仅占38.84%,多数人已退休,其收入水平整体上看要较正在就业的第二代低。我们认为,其在三代直系家庭仍能成为户主的主体,住房“所有者”身份所起的作用较大。
而农村则有相反表现。住房尽管重要,但多数家庭最好的住房归子代所有,从这一点看,子代较亲代更有成为“户主”的优势。不过,在农村生活资料相对短缺时期(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三代直系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及“养家糊口”能力最被看重。体力劳动占主导的时代,中青年子代对家庭的贡献显然大于老年亲代。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村户主确立更多地看重此能力。1982年和1990年,三代直系家庭中第二代户主在农村占主导即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3)对农村户主主导代位发生转换原因的认识
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转换是指第一代或第二代占多数出现逆转。从整体看,城市四个人口普查年份户主变化虽有波动,但没有发生代位转换;农村2010年发生转换,第一代人成为多数户主。那么,农村三代直系家庭发生户主转换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2010年三代直系家庭子代中独子比例增大,独子婚后与父母同居共爨的比例较高,即他们与中年和低龄老年父母形成直系家庭。这些以第一代为主导的三代直系家庭是由亲子核心家庭转变或延伸形成,作为原核心家庭户主的父母,延续其户主身份。根据前面统计,农村第一代户主平均年龄为59.61岁,且59岁以下者超过50%(53.92%)。这一年龄组以下农民的生育期处于政府独生子女政策推行阶段,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接受一孩政策,但却在制度约束下形成少生行为,只有一个儿子者(包括一子一女及一子多女者)比例增大。根据2010年长表抽样数据统计,农村40岁组妇女有1子和2子及以上者分别为62.58%和18.71%, 45岁组分别为58.93%和18.72%, 50岁组分别为56.53%和29.66%, 55岁组分别为51.44%和35.96%, 60岁组分别为43.03%和46.39%。59岁以下妇女只有1子(含1子有女)的比例超过50%。农村只有一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增多,且其婚后多与中年父母共同生活,这是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比例提升的主要原因。
二是目前农村40岁及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在三代直系家庭,子代多是儿子外出务工,儿媳和孙子女留在家中,第二代主要劳动力缺位情况比较突出。第一代人特别是父亲在直系家庭中的作用增大,并且他们多未年老,劳动能力和治家能力均较高,担任户主的可能性增大。
表7 农村两种户主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户内成员外出比较

表7数据印证了我们的一些认识,即第一代人为户主的家庭,户内成员外出比例高于第二代为户主的家庭。2000年比较明显,前者成员总外出比例高于后者58.38%; 2010年两者差异降低,前者较后者高27.19%。三代直系家庭必须保证每代人有成员在户内,而在第一代为户主的家庭中,最有可能外出的是正处于青壮年阶段的第二代男性。
2.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特征和变动原因
如前所述,二代直系家庭1982年和1990年城乡均为第一代户主占绝大多数,但在2000年及之后这种“优势”减弱,2010年农村的第二代户主发生了稍微超过第一代户主的变化。
在二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占多数容易理解。通过1982年的数据,特别是农村数据,可以看出一点:第一代人正直壮年(平均年龄为54.35岁),第二代多数为初婚者,需要“依附”亲代生活一段时间。那么,2000年第二代户主构成增长、2010年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就形成方式而言,原来的二代直系家庭中第二代主体是初婚不久的子代。特别是农村,多子家庭初婚儿子要与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待生育后或其他儿子结婚时再分出去单过。但若儿子婚后不久即分出去单过,“传统”的初婚子代与亲代所形成的直系家庭则会发生变化。
2010年数据显示第二代户主在二代直系家庭中比例明显增长,这肯定与第二代在家庭中所起作用增大有关。在我们看来,还有两项具体的原因,一是中年亲代与一个刚结婚子女为主要形成方式的二代直系家庭开始发生改变,其中既有初婚子女与父母所组成的,又有因三代直系家庭收缩而形成的,即原为三代直系家庭中的第三代孙辈长大离家,剩下老年亲代和中年子代(第三代多为独生子女,三代直系家庭容易发生转化);二是一部分老年亲代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后依附中年子代赡养。
(二)从养老功能上认识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直系家庭中代际关系功能更为突出。它表现为“养老”“助子”和日常生活互助。从形式上看,“养老”功能较强的直系家庭表现为以子代为主导,老年亲代“依附”子代。“助子”功能则表现为子代没有住房,不得不与亲代同居共爨;助子的另一功能是亲代协助子代照料孙辈幼童。“日常生活互助”表现为亲代不需要子代“养老”和“助子”时,通过共同生活相互关照。关于“助子”的问题前面对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户主占多数的分析中已有涉及,代际互助也是多数初婚者与父母同住所形成的二代家庭常有的情形。这里主要就不同户主代位家庭的“养老”功能进行分析。
1.三代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
在此通过对不同户主代位家庭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来认识这一问题。
表8 三代直系家庭不同户主代位家庭老年人构成

表8中,三个时期城市第一代人为户主的三代直系家庭中,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基本在45%以下;第二代为户主家庭中老年人比例有波动,但均接近或超过60%,其中1982年和2000年两类户主代位家庭明显差异较大。从总体上看,第二代人为户主家庭的养老功能明显强于第一代为户主家庭,这种情形在农村更为明显。并且,与城市不同,农村第二代人为户主家庭中的老年人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养老功能对这类家庭的形成所起作用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至2010年,城市第二代为户主的家庭中,有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降低,分别比1982年和2000年减少22.36%和14.89%;农村则为增长,分别提高9.62%和7.56%。这表明城市这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降低,农村则有所提升。
2.二代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
表9 二代直系家庭不同户主代位家庭老年人构成

说明:因数据所限,这里仅对1982年和2000年数据进行统计。
1982年,无论城乡,二代直系家庭第一代为户主家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均很低,这类家庭主要由初婚青年子代和中年亲代组成,没有或较少有需要赡养、照料的老年人。第二代为户主二代直系家庭中,城市一半以上有老年人,农村则不到一半。总体来看,1982年二代直系家庭的养老功能是次要的。至2000年,第一代人为户主的家庭中,老年人比例虽有所增加,但仍处于低水平;第二代人为户主的家庭,老年人比例城乡均超过80%。中年子代和老年亲代是这类家庭的基本构成方式,其养老功能明显增强。
四 结语与讨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直系家庭的两种主要类型“三代直系家庭”和“二代直系家庭”的户主代位构成、维系和变动,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的原因。
直系家庭户主多由对住房和基本生存资料具有较强供给能力的成员所担任。1982年以来城市三代直系家庭保持以第一代人为户主主体的格局,农村则在2010年发生户主主体转变。二代直系家庭户主代位1982年和1990年城乡均为第一代人占绝大多数,2000年后则出现降低之趋势,2010年城市第一代户主保持相对多数,农村第二代户主构成略微超过第一代。
从户主角度看,不同时期城市三代直系家庭第一代人在住房和生活资料提供上起主导作用,因而是户主的主要承当者,住房获得能力较低的子代依附亲代生活并成为合住的“受益”者。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及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时期,具有较强劳动能力和住房支配权的中年子代为户主的可能性更高。2010年三代直系家庭户主主体发生向第一代转化的原因在于,第一代多为对家庭事务具有掌管能力的中年人和低龄老年人,他们中只有一个儿子的比例明显提高,子代婚后形成亲子共爨直系家庭的可能性增大,以子代依附亲代居住为表现形式。城乡二代直系家庭户主由1982年第一代占绝大多数变为持续降低,至2010年第一代和第二代户主构成基本持平,这表明二代直系家庭由青年子代依附中年亲代向中年亲代赡养老年亲代转化。
户主的确立还与家庭功能,特别是养老功能有关,在农村这一点尤其显著。从年龄构成上看,无论三代直系家庭还是二代直系家庭,第二代为户主的类型中,第一代人多接近或达到古稀之年,退出了主要劳动领域,子代的赡养照料之责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就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直系家庭的助子抚幼(孙子女)功能要强于养老功能,2010年城、乡老年人单独居住的比例分别为46.41%和39.08%,在二代以上直系家庭居住的比例分别为37.44%和44.2%。独居养老逐渐成为趋势。在多代同居“家内养老”功能削弱的同时,子代对独居老年亲代的“家际”关注和实质性帮助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黄宗智,2011,《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第5期。
李银河,2011,《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甘肃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6,《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45页。
王跃生,2009,《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74、334页。
王跃生,201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原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