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篇 以人为中心,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青岛市国土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87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80%以上的土地在农村,60%的人口户籍身份还是农民。公共服务能否城乡统筹发展,农民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成果,将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杆。

在西部农村,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空心村”现象普遍。而在青岛沿海地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就近工作机会增加,年轻人在城镇工作、在农村居住,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渴望像城里人一样,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下乡”,取得了多项全省甚至全国第一。

青岛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即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和市场联合,才能使公平和效率最大化。

财力不平衡是对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真正考验。即使在青岛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乡之间、各区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明显。对此,青岛市级财政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财政收入的不同、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供给的实际困难等因素综合考虑,对难以达到“平均底线”的区市实行补差,从而弥补其收支缺口,保证对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供应。

虽然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是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财政为其“买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直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青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下乡,选择了一种更有效率的供应方式。“有效率”是指,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要选择效率较高的生产者,选择群众满意度较高的生产者。为此,许多服务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委托、服务承包等多种措施,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多元化供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