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区域和平与繁荣
2000多年前,始于中国秦汉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谱写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人类文明交流的绚丽篇章。
星移斗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战略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赢得许多国家的强烈共鸣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国从中央到中西部和沿海省份正在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设计,蓝图已经绘就,集结号已经吹响。东盟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重要邻国予以积极回应,均希望与其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这充分凸显“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潜力。
一 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广义周边国家多达29个。这些国家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的特殊复杂性,也使各种矛盾在周边聚集。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互利多赢、破解难题的战略举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更深融入经济全球化,周边地区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依托和主权、发展利益、海外安全风险挑战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为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拉亚洲盟友加紧构建“亚洲版北约”,将反导系统部署前移至东亚,积极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模糊”逐步清晰化,对亚太的巨大投入已难以用“两面下注”的传统外交、军事定义来解释。美国的做法削弱了本来就不怎么牢固的中美战略互信,客观上刺激了个别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要求,加上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壮大存在忧虑和误解,更加深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如何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局面成为中国地区和全球战略的首要挑战。中国在21世纪能否巩固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取决于能否稳定、发展好周边关系。“一带一路”构想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寻求区域一体化和互利共赢,是破解上述难题之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兼顾内外战略需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前瞻性很强的综合性战略规划。“一带”连接欧盟和环太平洋经济带,其沿线许多国家为“塌陷地带”,民众普遍希望发展经济。中亚地区地处地缘战略要冲,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建设“一带”还能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积极参与21世纪全球治理新秩序顶层设计的主动作为,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仅是地缘经济的概念,成为中国与欧亚、东南亚及其他沿线国家之间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投资合作、拓展文化交流融合、促进普惠共赢发展的战略契合点,也是地缘政治的构想,有助于促进战略互信与合作,同周边国家增进共识、搁置争议,推动各对双边与多边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为地区和平与繁荣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建设立足亚洲、惠及全球,将来“一带”建设会逐步涵盖和辐射中东欧、西欧以及西亚北非等广泛地域,“一路”建设将延伸至印度洋、中东、非洲和地中海国家。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丝绸之路”的设想,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以及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等。需要处理好与这些设想的关系,能合作的就合作,突出共同利益,寻找利益和设想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十分重要。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涵盖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电信、金融、旅游、现代农业等众多行业,将给中国带来有效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全新机遇,有助于保障中国持续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和通道要求。据测算,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运输距离将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节约近一个月,运费节省近1/4。
它对于中国推动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加速城镇化进程等,将提供新的动力。中国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西部大开发与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紧密相连的。目前中国西部部分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及中亚国家,这给“一带”建设造成了困难。
它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转移于中国是过剩产能而于周边国家则是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产能,对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将开辟新的重要渠道。现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贸易融资最多的是中国的周边地区。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
二 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基础
亚洲目前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布局集中地,拥有最庞大消费群体,已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条件。
第一,“一带一路”将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相辅相成。亚洲一体化稳步向前,已形成东盟、上合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地区合作组织,以及东盟与中日韩等合作机制和范围更广的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内部贸易依存度逾50%。亚洲经济融合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提升,有效增强了亚洲国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当前,欧美日经济体艰难前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走势充满风险和变数。对于部分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债务赤字风险高企、经济依赖资源出口的国家,新一轮危机正在逼近。倚重外部需求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欠缺、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较低、收入差距悬殊以及能源资源供给瓶颈和风险,制约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解决这些难题,使亚洲经济稳定发展,减少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亚洲各国进行国内改革,更有赖于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紧密融合。“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亚洲经济合作与融合进一步走实、走强。“一带一路”建设或许就是“亚洲的机会”、“亚洲的出路”!
亚洲国家自然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各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潜力巨大。与世界上经济一体化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亚洲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扩大相互市场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构筑完善产业链、开展金融科技合作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将与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相得益彰。从地缘政治、经济角度看,中俄战略关系应该体现在欧亚大陆的紧密连接,凸显中国西进战略与俄罗斯亚欧一体化的重合和默契。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欧亚大陆,由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管道、通信光缆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多层面、现代化经济大通道。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穿越亚欧18个国家,总面积约50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30亿,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和农业资源丰厚,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俄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空间很大。
具体而言,俄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一带一路”将带动中俄在原油、天然气、输油管道、合资炼油厂、交通等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实现两国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正在建设中巴铁路以连接印度洋与沿线各国,建设中巴伊铁路直达地中海,建设中俄英高铁大动脉纵贯亚欧大陆。习近平主席并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主张明确指出,中国要与中亚各国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但不干涉对方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方“一带一路”旨在各国平等参与、互利互惠,与欧亚国家推动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一致,互补性很强。
第三,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不断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一带”而言,首先是不断迈向更高水平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奥会就是重要标志。同时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处于最好时期。20多年来,与中亚国家都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并通过上合组织正深化全方位合作。同建交初期相比,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增长100多倍,交通、能源领域合作成效显著,油气合作成果突出。对中亚国家来说,中国的投资互利互惠、不附带政治条件,正是其发展战略所需要的。
就“一路”而言,中国创下多个“第一”: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结成战略伙伴、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双方走过了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十年”,中国与东盟正努力开创新的“钻石十年”,希望通过进一步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力争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中国与南亚国家共建自贸区亦在积极推动。
三 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要付诸实施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地缘政治安全、对外开放合作、转变发展方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文明对话等丰富内涵,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统筹规划、坚定推进,努力做到“五个紧密结合”。
(一)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稳固周边环境紧密结合
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要充分发挥与周边国家来往频繁、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华人众多的优势,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努力寻求利益交汇点、文化交融点和历史交流点,扩大共识、缩小分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周边国家,让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使周边国家真正成为同中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的可靠战略依托。
(二)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密结合
改革开放成就了今日中国,更是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红利和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正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促进沿海、内陆和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改革试验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同时打破各种束缚和框框,在“一带一路”沿途设立各类自由贸易园区、金融改革试验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内国际投资的便捷化、自由化,形成引领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区块优势。
(三)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紧密结合
当代国际经济秩序是二战后以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主建立起来的,主要体现西方利益。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种种弊端,激发出国际社会的强烈变革愿望,推动代表性较为平衡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但治理体系北强南弱的力量对比未发生根本转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全球治理机制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众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涉及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改革,要抓住机遇,发挥“一带一路”对区域一体化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团结更多发展中国家、汇聚更多变革能量,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公共外交紧密结合
各国普遍重视运用软实力,重视公共外交和对外宣传的抓手作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掌控全球信息流通系统,主导国际话语权,对外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西方对舆论的影响力更加明显,不时干扰中国内政和外交大局。
建设“一带一路”既体现硬实力也凸显软实力,在积极扩大经济和贸易往来的同时,要推动以文化交流为主要载体的民间交往,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把握对外宣传主动权,用事实说话,讲好中国故事,表明中国的发展对各国都是机遇,有利于周边的稳定与繁荣,中国梦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是相通相连的。
(五)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华商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据估算,东南亚华人华侨超过3000万。东盟华商经济实力雄厚,统计表明,2009年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约3.9万亿美元,其中东南亚华商经济总量为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世界华商500强中约1/3在东盟国家。在东南亚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企业中,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在中亚、南亚等同样有许多华人华侨和重要的华商经济。
海外侨胞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界商界人脉以及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使华商经济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有机衔接,相得益彰,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