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客观地位决定着阶级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主张,也是以往研究中产阶层意识的研究者的基本逻辑。本研究基于本土化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检验的四个研究假设,实质是想多维度地剖析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背后的影响机制。因此,在原有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思路基础上,本文拟以经济增长、社会流动、体制分割和利益分化这四个维度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图1-2是本研究所建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图1-2可以看到本研究在对传统理论回应的基础上,将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进行进一步本土化的探讨。

图1-2 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分析框架

总体来看,中产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同时在中产阶层内部存在着群体间的差异,另外中产阶层成员的个体成长经历也会塑造他们的意识态度。所以,我们很难用静态的二元观点(温和或者激进)去把握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事实上,在不同的情境下,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呈现出来的特征会有所不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与作用塑造着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沿着这样的逻辑,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政治态度,如何将研究概念准确地转化为可操作变量,这是研究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对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基于NSS、CGSS、CSS数据有关问题设计了社会政治态度变量。

所谓社会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的基本态度,具体来看则分别指人们对社会领域中社会问题的社会意识,对政治领域中政治问题的政治态度。

1.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第753页。马克思指出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定型化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0页。社会意识是社会多数人共有的意识现象,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现象。一些古典学者曾用自己的概念来概括社会意识,例如杜尔克姆的“集体再现”,涂尔干的“集体意识”,马克斯·韦伯的“时代思潮”,弗罗姆的“社会特征”,等等。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生活,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存在与状况,又现实地存在和为多数人所感知。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凝聚的作用,成为社会整合的某种黏合剂,并由此成为一种社会合力。在本研究中,社会意识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具体反映,指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意识。由于本研究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NSS、CGSS、CSS调查,因此参照这些调查中有关社会意识的变量,本研究对社会意识概念的分析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主观地位认同,主要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估。

第二,社会发展受益感受,主要是人们对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程度的判断。

第三,社会公平感受,主要是人们对社会公平程度的判断。

第四,社会矛盾冲突,主要是人们对社会矛盾激化与社会稳定的判断。

第五,生活压力感受,主要是人们对在民生问题上面临的压力的判断。

2.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指人们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社会政治领域事件的基本态度,包括社会成员对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认同,对政府的评价,以及对其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关联,虽然这种关联并非态度决定行动这样简单,不能简单地用政治态度来推断政治行为,然而政治态度作为重要的政治心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政治行为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因此,学者还是从不同维度对政治态度展开研究。

与政治态度相关的概念是政治文化。阿尔蒙德与维尔巴认为,当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一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因此,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当我们不以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目的,而仅仅考察某一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时,政治文化基本等同于政治态度。为了量化研究政治态度,阿尔蒙德与维尔巴从政治取向模式和政治目标分类两个方面对政治态度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就政治取向模式而言,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就政治目标分类而言,包括政治体系(即特定角色和结构及角色承担者等)、输入目标(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政策诉求)、输出目标(即政策贯彻和实施的结果)和自我政治角色(即个体作为政治制度中的一员而对自身的理解)。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尔巴:《公民文化》,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

参照本研究使用的NSS、CGSS、CSS调查中有关政治态度的变量,本研究对政治态度概念的分析主要是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工作评价,主要是人们对政府工作的总体评价。

第二,政治改革诉求,主要是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意愿。

第三,民主意识程度,主要是人们对民主意识的程度。

(三)研究数据

定量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全国社会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01~2011年间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使用这些调查在2001年、2003年、2006年、2008年和2011年这5个年份调查的数据。上述调查,尤其是CGSS和CSS调查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型、持续性的抽样调查项目。近年来,随着CGSS和CSS调查的持续开展,将历年调查合并为新的数据集来进行研究成为可能。将历年CGSS调查合并为新的数据集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如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刘军强、熊谋林、苏阳:《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等。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增大案例量,使研究更接近事实;二是增加不同年份的调查案例,可以进行历时性的分析。对此,本研究将上述年份调查数据合并为新的数据集以供研究使用。通过合并本项目共得到24759个有效案例,其中男性占50.3%,女性占49.7%;平均年龄为44.97岁,年龄标准差为13.56岁;受教育年限为8.57年,受教育年限标准差为4.28年。

(四)分析模型与变量操作

本研究分析的对象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作为因变量,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可以转化成两种测量变量:一是连续变量(如主观地位认同),二是定类变量(如是否有民生压力感受)。对此,本研究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操作见表1-4。

表1-4 变量定义及操作

(五)研究内容安排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追溯中产阶层社会意识与政治态度的研究文献与思路,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设计,研究当前我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状况、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其对社会政治秩序变革的影响。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发展获益感受,主要研究中产阶层发展获益感受及影响机制。

第三章:主观地位认同,主要研究中国中产阶层主观地位认同状况及影响机制。

第四章:民生压力感受,主要探讨中国中产阶层面临的民生压力感受及其影响机制。

第五章:社会冲突感受,主要分析中国中产阶层对社会冲突的感受及影响机制。

第六章:社会公平判断,主要分析中国中产阶层对社会公平的判断及影响机制。

第七章:政治意识,主要关注中国中产阶层民主意识程度,对政府的评价和对政治改革的态度及影响机制。

第八章:社会信心,主要探讨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信心及影响机制。

第九章:研究总结,主要是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