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市场转型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变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主要表现为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因此,转型社会学不能不把阶级及其演变的问题列上自己的日程表,不能不对随着市场转型而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阶级群体和阶级关系加以分析。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页。因此,20世纪后期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发生的阶级变化,尤其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迅速变化和改变的阶级阶层结构,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因为中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将过去西方市场化进程中上百年的工业社会阶级演变在一个较短的压缩时空中展现出来,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研究领域。其中,中产阶层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议题,这不仅因为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因为在比较了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拉美与东亚)的成败得失经验的基础上,郭存海:《拉美的“过度不平等”及其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第4期。研究者将得出的研究结论用于中国进行检验。其中,围绕中国中产阶层,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中产阶层成长及其机制,中产阶层发育程度,中产阶层结构与特征,中产阶层经济社会功能,等等。概括来看,对于目前中国中产阶层成长研究,有以下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种判断认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中国中产阶层已经形成,虽然研究者对于中产阶层的规模界定存在着分歧,但是无论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还是在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总结出中国中产阶层的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周晓红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二种判断认为不论基于哪一种维度,都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观察到中国中产阶层在稳定扩张而且扩张速度在逐步加快。现实中已经客观存在着中产阶层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但是在其内部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各个群体在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大于一致性,参见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李强:《“绷紧”的社会结构》,《改革内参》2004年第32期。因此还无法概括出中国中产阶层的普遍特征。虽然人们可以从研究中分辨出中产阶层,但是因为其内部离散,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知到中产阶层的整体存在与影响。

第三种判断认为在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只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富起来的群体,中产阶层这一概念是媒体虚构出来的,周讯:《消费闲暇: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及消费主义》,载周晓虹、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第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与其说这些先富起来的群体是中产阶层,倒不如说他们是富裕阶层更为准确。严行方:《中产阶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第86页。

总体而言,上述三种研究取向都未回避这样一个基本现实——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崛起了一个带有中产阶层特征的新兴群体。但是,对于中国是否已经初步形成了中产阶层,研究者存在着分歧。比较而言,第一种判断认为中国中产阶层已经成长起来,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第二种判断认为中产阶层成员已经出现,并且群体性的特征已经形成,但是整个阶层的特征与作用尚不明显。第三种判断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还是一个虚幻的群体。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是倾向于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一个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已经出现,并且能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与消费领域。

中产阶层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者对它给予了持续的关注,这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此,本课题试图展开研究并回应现有的研究观点。在研究的切入点上,本课题选取的是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选择这一切入点是为了探讨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状况。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从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对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展开了研究。综合来看,一个阶层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阶层意识的形成。以往多有涉及中产阶层意识的研究,并形成了两种经典的研究立场:一是认为中产阶层在社会政治态度上温和保守,属于“政治后卫”;二是认为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激进变革,这源于他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阶级特质,因此当中产阶层壮大之后,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会受到挑战,从而导致社会政治变革。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认为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是温和保守还是激进变革,只要中产阶层表现出他们的阶级意识,就意味着该阶层已经形成并开始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影响。那么,对于崛起的中国中产阶层而言,他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究竟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因素左右着他们的社会政治态度,作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反观该阶层的成长状况,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在以往社会分层研究中,同一阶层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阶层意识,形成相互的群体认同以及一致的主观地位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阶层行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同时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意识与社会态度》,《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关系会议论文集》,200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产阶层的主题经历了几次转换,但是其社会政治态度是一个不断被重视的领域。李春玲在《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关注点的变化》一文中对中国中产阶级研究历史进程有具体的阐述,本文本部分内容直接引用和参考了该文的内容。该文刊发于李春玲主编《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便兴起了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讨论,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大量西方理论思潮传入国内,而当时在西方理论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尤为盛行,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有关中产阶层的争论以及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使得中产阶层成为讨论的核心内容,中国一些理论家和研究者受此影响也开始关注中产阶层问题。这一时期,一些研究者认为中产阶层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力量,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样的观点开始受到批判,认为它与现行社会制度不相符合,这使得学术界对中产阶层的研究一度沉寂。总体来看,80年代理论界对中产阶层的讨论带有明显的阶级分析视角和政治民主倾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讨论日益升温,其中中产阶层的规模与结构成为讨论最集中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产阶层开始出现,这重新吸引了一批学者开始对中产阶层进行研究,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时期研究者用其他一些词语来代指中产阶层,如“中间阶层”“中间阶级”“中等阶级”“社会中间层”“中等收入者”,等等。与80年代不同,这一时期对于中产阶层的研究摆脱了阶级分析的取向,而更具有社会学的色彩,研究内容更多涉及中产阶层的标准、中产阶层的规模、中产阶层的消费与生活……这些话题既是公众中的热门话题,也是学界讨论的重点。总体来看,研究者集中论证中产阶层具有正向的社会功能,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正是政府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因此,这样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党和政府的文件开始采纳这些研究者的观点。例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把培育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确定为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学者看来,中等收入者就是中产阶层,只是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回避没有直接提中产阶层而已。

在进入新世纪之交头10年的后期,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讨论,开始转向中产阶层的文化与政治,其中一个重点议题就是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在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中产阶层的兴起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后果,越来越引发学者的思考。虽然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讨论过,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氛围的禁锢,并没有充分展开讨论。在中国中产阶层已经成长起来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则更加“接地气”了。同时,执政党也需要了解这支势不可当的中产阶层队伍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一时期的研究观点纷呈:有人认为中产阶层是推进政治民主的力量,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也有人认为中产阶层受益于现行经济社会政治体制,他们没有理由反对现行的制度,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还有人认为中产阶层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张翼:《当前中国社会阶层政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社会政治态度研究成为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的新的走向,其意义是突出的。一方面,中产阶层的兴起及其影响,是每一个转型国家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亦是国家政策体制调整的重要逻辑出发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已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他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那么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产阶层的兴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关怀所在。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对于中产阶层社会意识与政治态度一直存在分歧,究竟是温和保守还是激进变革,学者们讨论不休。这也表明,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是需要持续推进的研究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