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开放发展是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发展是河南缩小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
(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存在巨大差距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5位。2013年,河南省GDP达到32155.86亿元,1978~2013年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国9.1%的年均增长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41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34元。
2.经济结构水平比较
(1)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揭示出某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其结构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这一基本规律。201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6∶55.4∶32.0,而全国这一比例为10.0∶43.9∶46.1,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居全国最末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还比较依赖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从就业结构分析,2013年,河南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1∶31.9∶28.0,而全国为31.4∶30.1∶38.5,与全国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社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仍显缓慢。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2013年,河南省GDP的增加额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5.6%,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8.5%;全国GDP的增加额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8.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46.8%。河南省产业的演进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在河南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仍然偏重于农业,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2013年,河南农业实现总产值4202.3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4%,而全国这一比重为53.1%。而农业也偏重于传统种植业,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低。
河南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作为河南经济主导产业的工业,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依然是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程度低、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低三高”问题突出,而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当今国际产业竞争焦点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石化深加工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在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方面的问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拓展不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2013年,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见表1-1)。这表明,河南省传统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1 2013年河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构成与全国比较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
3.城镇化水平比较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可调整和完善经济的空间布局,提高集聚和扩散效应;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它引致整个社会的历史性变迁——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3.8%,比1978年的13.6%提高了30.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区位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国和其他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较慢,水平仍然比较低,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13年,河南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在倒数第5位,仅略高于甘肃、西藏、云南和贵州。
4.经济效益水平比较
财政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财政收入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13年,河南公共预算收入为2415.45亿元,在全国排第9位。而GDP为3.7万亿元的浙江,公共预算收入为3700多亿元。就是说,浙江1万亿GDP的效益相当于河南1.3万亿GDP的效益。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GDP为1.9万亿元,公共预算收入为2075.8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比河南高。如果再除以一个接近1亿的人口分母,河南之难就越发清晰了。
5.人民生活水平比较
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收入水平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生活质量的标志。2013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475.34元和22398.0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3%和83.1%,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第16位和第21位。这表明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对外开放水平低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地处中原,内陆意识相对较浓,加之其他一些因素,长期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面,尽管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开放度不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外向度低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2013年,河南进出口总额为599.5亿美元,只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河南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1%,而全国高达46%。河南对外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的分量与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比例不相称,成为河南经济的凹陷地带。对外经济凹陷对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
一个地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本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最终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这已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实践所证明。外资企业是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渠道和桥梁。外资的进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各项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促进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促使当地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管理经验的创新,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同时也促进资本、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河南省外资利用水平还较低。2013年,河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6亿美元。同时,河南外资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国际知名的大财团、大企业很少进入河南市场。在已批准的外资项目中,一般加工性项目较多,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创汇项目偏少。从整体上看,河南的招商引资工作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盲目引进、外商投资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等现象,而且外商投资的形式单一,几乎全部集中在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上。利用外资的落后状况,使得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相对较低。
从上述可以看出,河南经济基本上没有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国际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决策、管理、文化乃至人的观念与国际接轨,不利于形成兼容并蓄、竞争开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没有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进而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河南对外经济的凹陷却不利于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但对外经济的凹陷,使得这一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河南经济的发展。
(2)农业大省的优势没有发挥。作为农业大省,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占全国总产量近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河南的食品加工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拥有双汇、三全、思念等全国著名的食品品牌,但河南农业大省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农产品加工、研发、储存保管、食品设备,一直到产品的销售网络这样一个巨大的农业产业链中,河南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3)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河南是矿产资源大省,然而资源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往往容易变成“资源陷阱”。丰富的资源往往使人们缺乏忧患意识,过分注重资源开发,有矿就采,有煤就挖,带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终端产品少等问题。采矿规模小、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使煤炭、铝土矿资源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
(4)文化旅游优势没有发挥。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3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游客2073305人次,旅游创汇收入65997万美元,在全国排在第21位。显然河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投资性增长带来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外经济的凹陷使得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而消费需求不足又使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投资增长水平过高,将加剧一系列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给中长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很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导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中长期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投资过快、消费偏慢的格局继续保持,投资持续过快而消费持续偏慢的后果是:投资与消费之间循环不畅,即高投资缺乏相应消费的支持,高投资增长将会很不稳定。当高投资无法持续并出现明显向下调整时,消费增长不足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2)在现有格局下投资持续过快增长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被大大延缓。
(3)投资性增长带来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投资过热在短期有减小产能过剩压力的功效,但中期将加大产能过剩的矛盾。
(4)高投资增长伴随低就业增长和偏低的消费增长是我国最近几年的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之一。由于投资效率偏低或者投资所形成的分配机制问题,转化为工资的份额偏少,而多数的份额转化为资本收益,且被少数人获得。因此,投资高增长又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致使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被削弱。
4.严重制约河南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它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因子是人口与资源,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此系统的最终结果。如果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失衡,必将带来人口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河南人口压力大、素质不高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众多带来的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未能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河南可持续发展潜伏的巨大危机。而这些又都与对外经济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三)开放发展是缩小河南同全国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发展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如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滞后,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开放型经济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河南省现代化的进程,是造成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光靠河南自身的能力,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施开放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省外和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参与河南整体发展,尽快提高河南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