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河南开放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新时期加快河南开放的有利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区域比较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这为河南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发展基础良好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素质、社会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这为河南开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硬条件。

1.总量优势明显

自2000年以来,河南一直稳居全国第五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居中西部第1位。“十一五”期间,河南经济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发展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五年内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于2013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了32155.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7%,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其他省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201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26087.5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中部第1位,达到了12426.6亿元。伴随着河南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继2008年突破1000亿元后,2012年突破2000亿元,2013年达到了2415.5亿元。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22398.0元和8475.3元。

2.粮食优势突出

河南是全国第二粮食大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总产量大。2010年河南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142.7亿斤,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超千亿斤。特别是从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30年粮食产量的变化看,河南粮食在全国所占的地位更加重要(见表4-1)。二是增产潜力大。目前,全省还有5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玉米、水稻等秋季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产还有望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随着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稳步推进,粮食增产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要新增260亿斤(占全国新增加1000亿斤的1/4以上)年产量达在1300亿斤,占全国粮食生产能力11000亿斤的1/9以上,调出原粮和粮食加工制成品550亿斤以上。三是转化能力强。作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河南粮食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粮食加工能力、肉类总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成为全国畜牧养殖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全省各类粮食加工企业众多,所生产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1位,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

表4-1 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关于2013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国家统计局关于2009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3.自然资源丰富

河南矿业产值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前5位,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钛矿(金红石矿物)、镁矿、钼矿、蓝晶石、红柱石、天然碱、化肥用橄榄岩、玻璃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黏土、水泥混合材用玄武岩、伊利石黏土、建筑用灰岩、建筑用页岩、饰面用安山岩、珍珠岩15种,居全国前5位的有47种,居前全国10位的有85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矿、耐火黏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此外,已探明河南省铁矿石储藏量逾37亿吨,而铝土矿资源储量则超过56亿吨,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气居第11位。煤炭产量也呈稳步增长趋势,2007年煤炭产量189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46%; 2008年煤炭产量208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48%; 2009年煤炭产量230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55%。河南省已经形成以铝为主,铜、铅、钼等为辅的有色金属工业制造基地。

(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

河南位于我国腹地,处于全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地带,是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内陆延伸的要冲,交通优势突出。全国主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第二亚欧大陆桥都通贯其中,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区位优势。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纵两横”(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涉及这一区域。河南对全国经济活动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枢纽地位。

1.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是我国多方向跨区域运输的交通要冲和多种交通运输网络交会的枢纽地区,承担着全国跨区域客货运输的重要任务,在全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底,河南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59公里,居全国第1位;农村公路22.5万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密度在中西部处于明显优势。2014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8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增速居全国20个大型机场首位;在货运方面,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37.04万吨,同比增长44.86%,货运行业排名由2013年的第12位跃居第8位。2013年底,河南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22公里,运输周转量在全国的比重也远高于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2013年实现客运量11.2亿人,货运量30.5亿吨。便利的交通网络将促进河南承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河南省开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货物集散和物流中心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陆路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河南发展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铁路货运中心、国家公路物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以及河南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作为综合交通枢纽,与武汉、西安、重庆等城市相比,郑州到全国各地的平均运输成本具有明显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大大降低了河南对外交流的成本,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以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为代表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功能不断增强,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壮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正在形成,郑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3.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通道

河南的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决定了其在东中西互动中的战略平台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紧邻东部沿海的良好区位,承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延伸和放大东部的辐射效应,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另一方面,河南可以为西部地区原材料、产品以及资源、劳动力等向东部乃至海外输出发挥通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可以将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河南的潜在市场,予以大力开拓,为河南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余地。

(三)文化资源丰厚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古老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脉深广悠长,资源丰富多样,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广纳百川、世代传承的中庸思想,培育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沃土;丰富绚丽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开放发展积蓄了人文之势。

1.文化资源总量大,分布广

河南被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历史文化名镇(村)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91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四个。

2.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和浓缩,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河南人民与全球华人血脉相连,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12个人文始祖或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当今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在按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历史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3.文化类型齐全

河南文化类型齐全,分为故都文化、遗址文化、红色文化、花卉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特产文化、民俗文化10个大类,几乎涵盖了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全部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宗教寺庙、居民建筑、陵寝建筑、石窟石刻、革命遗址、风土民情、节日庆典、城市风貌等,几乎应有尽有。

(四)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3年底,人口为10601万人,占全国的7.8%。

劳动力供给充裕,成本优势明显。2013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830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4%,在当前经济面临调整的压力下,河南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形成经济发展的成本优势,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河南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承接发达地区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条件。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的实施,劳动力质量和素质取得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所需高素质劳动力要求。

伴随河南经济的发展,前些年单向对外劳务输出的状态有所改变,曾作为劳务输出第一大省的河南,已显现出“劳动力回流”的发展趋势。河南省人社厅的统计显示,继2011年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输出后,2013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继续高速回流,在2660万人的转移就业总规模中,省内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523万人,省外输出1137万人,省内外就业差额达到386万人,河南省已经连续三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省内人数超过省外。

河南有着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2013年共有各类高校127所,从2008年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30万人以上。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161.83万人,毕业人数45.02万人,拥有强大的后备人才队伍支撑。

在全球生产链中,相对于技术、管理、品牌和营销等生产要素而言,劳动力资源在全球流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正是由于河南丰富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吸引国外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优势。河南省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必定成为开放发展的后续动力。

(五)发展潜力巨大

河南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1.市场潜力大

河南人口众多,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人口多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劣势,然而在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人口多就意味着消费市场潜力大,人口劣势就可能转化为市场优势。以人口规模来讲,河南1亿人口是一个天生庞大的内需市场。如果能把这个内需市场激活,就会对经济有惊人的拉动作用。另外,河南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中原经济区的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而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又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

2.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大

河南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优化调整潜力大,加上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有利于在危机背景下,大规模承接国际及沿海的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外延扩大经济总量,内涵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3.外贸增长潜力大

多年来,河南的出口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低,出口依存度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与沿海省份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将出口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