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研究(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京房“八宫卦”说中的易学历史哲学 本文系201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哲学历史观研究”(项目号:14ZXA003)阶段性成果。

章伟文

摘要:本文对西汉中后期易学家京房“八宫卦”说中的易学历史哲学做出探讨。京房的“八宫卦”理论认为,《周易》卦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应与此规律相应、相符;在探讨社会历史治乱变化之因的过程中,凸显出“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京房的“八宫卦”理论还努力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融入其易学卦爻象数体系的变化中来,并为人性和社会历史进步设定“道”“德”的价值标准。应该说,京房并没有从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分析中推导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他所强调的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卦象、爻象变化抽象而烦琐的关系,这就将活泼泼的人类生活与社会历史局限在《周易》抽象的卦爻秩序中,成为一种历史教条主义。

关键词:京房 “八宫卦”说 易学历史哲学

 

京房为西汉中后期易学家,本姓李,吹律自定为京氏,字君明,东郡顿邱人(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受易于焦延寿。《汉书》本传载京房死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死时41岁,故他当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元帝时,他以言灾异得幸,为石显等所嫉,出为魏郡太守,卒以谮诛。

京房所著《京氏易传》,今存三卷,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七”之“术数类四”中。宋代朱震《汉上易丛说》云:“孟喜、京房之学,其书概见于一行所集。”《易学精华》(上),《汉上易传·汉上易丛说》,齐鲁书社,1990,第1008页。又《进周易表》云:“臣闻商瞿学于夫子,自丁宽而下,其流为孟喜、京房。喜书见于唐人者,犹可考也。一行所集房之《易传》,论卦气、纳甲、五行之类。两人之言,同出于《周易·系辞》《说卦》。”《易学精华》(上),《汉上易传·汉上易传表》,第634页。据此,题京房著之《京氏易传》实为唐代僧一行所集。《京氏易传》现存三卷,有三国时吴陆绩之注和北宋晁公武之跋,在易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影响颇大。

京房另著有《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卦》十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株(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又六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等,今唯《京氏易传》存。

《京氏易传》一改以往遵从《周易》经传框架、对之逐词逐句解释的传统学术路径,将天人感应、阴阳消长思想与当时的卦气、积算、纳甲、星象等理论进行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易学理论体系,以之讲阴阳灾异,禨祥人事吉凶,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预测、把握,从而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易学历史哲学观。下面,我们拟对京房易学“八宫卦”说中的历史哲学思想做一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 京房的“八宫卦”说

京房易学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气论”。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变易,整个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京房提出:“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以为典要,惟变所适。”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九州出版社,2004,第520页。对于天地变易规律,可以《周易》来把握,《易》列象分爻,就是用来“定阴阳进退之道”的。

京房以《易传·说卦》“乾坤父母六子说”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周易》卦序排列体系,即八宫卦理论体系。他对《周易》六十四卦卦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以摸拟天地变易之道。这种对《周易》卦象的重新排序,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出一种阴阳消长的特征,此特征在京房看来,即是天地变易的规律。以《周易》卦象表征之,就是其易学中著名的“八宫卦”说。

“八宫卦”说将《周易》六十四卦按卦、爻的阴阳及其消长规律进行分类研究。具体说来,即按《周易·说卦》分八经卦为乾坤父母六子的方法,将六十四别卦分为八组,每组八卦,意在通过《周易》卦爻象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和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连续性、流变性、秩序性。如果我们以一个图来展示它,将会使这种理论更加清楚、明白:

京房“八宫卦”说对每一卦各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世应说。根据《周易·系辞》“列贵贱者存乎位”的说法,京房取人事中礼教等级的尊卑之义,将一卦六爻分别赋予等级贵贱之位:如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三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其中,一世卦初爻为世爻,二世卦二爻为世爻,三世卦三爻居世,四世卦四爻为世爻,五世卦五爻是世爻,八纯卦上爻为世爻。京房认为,一卦的吉凶主要取决于六爻中的一爻之象,所谓“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444页。,这主要的一爻即为世爻。除世爻之外,一卦中还有与世爻相应的应爻,京房易学主要通过卦中世爻与应爻之间刚柔生克的关系来显示吉凶之象。其所说应爻,指的是六爻中与世爻间隔两位的那一爻。如一世卦初爻元士居世,则四爻诸侯与之相应;二世卦二爻大夫居世,则五爻天子与之相应;三世卦三爻三公临世,则上爻与之相应;游魂卦,京房以之为四爻临世,则初爻为其应爻;归魂卦,以三爻为世,则上爻为其应爻;八纯卦上爻居世,其应爻为三爻三公。此即京房所谓的世应之说。

京房“八宫卦”理论还提出“飞伏”说。他认为,《周易》之卦、爻有隐有现,飞指显现于外可见者,伏指隐藏于背后不可见者。如其解乾宫八卦之《乾》卦云:“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与坤为飞伏。”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442页。乾卦六爻皆阳,故为纯阳用事,其卦象代表天,于五行属金。《乾》为纯阳卦,但内亦蕴含其对立之《坤》卦,这种本身包含对立方的易学体例,京房称之为“飞伏”,“飞”为显卦,“伏”为显卦之后所藏之对立卦。

一般认为,京房“飞伏”之说源自《周易·说卦》:“《巽》,……其究为躁卦”,震为“躁”卦,震与巽为飞伏,故巽中亦伏“躁”之性,巽虽有“柔顺”意,但其究为“躁”卦。因此,所谓飞伏,就是说《周易》显现的卦象、爻象之背后,皆有与其对立的卦象、爻象潜存。每卦有飞伏,各爻亦有飞伏。卦的飞伏,如八纯卦,除乾卦与坤卦互为飞伏外,震卦与巽卦、坎卦与离卦、艮卦与兑卦亦皆互为飞伏。飞伏说要求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要看到事物中隐藏的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既要看到事物当前的状况,还要考虑到事物的未来发展及从前的状况。

京房八宫卦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纳甲”说。所谓纳甲,就是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系统和《周易》六十四卦结合起来,把八宫卦各配以十天干,每卦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因为甲为十天干之首,故称为纳甲或纳支。

京房说:“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519页。《周易》之《乾》《坤》两卦分内外卦分别纳甲,其中,乾卦内卦纳甲,外卦纳壬;坤卦内卦纳乙,外卦纳癸。其他六卦不分内、外卦,震卦纳庚,巽卦纳辛,坎卦纳戊,离卦纳己,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同时,京房还把地支分别配入各卦六爻,其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分别配以子、寅、辰、午、申、戌;《坤》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配未、巳、卯、丑、亥、酉,《震》卦六爻同《乾》;《巽》卦六爻从初爻至上爻配丑、亥、酉、未、巳、卯,《坎》卦六爻从初爻至上爻配寅、辰、午、申、戌、子;《离》卦六爻从初爻至上爻配卯、丑、亥、酉、未、巳;《艮》卦六爻从初爻至上爻配辰、午、申、戌、子、寅,《兑》卦六爻从初爻至上爻配巳、卯、丑、亥、酉、未。八卦与五行相配,则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坤、艮属土;天干、地支分属五行,则天干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亥子属水,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辰戌丑未属土,以图示之如下:

八卦五行纳甲之图

这就是京房所谓的“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至于《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纳甲纳支,其方法按上述原理,分内、外卦分别配以干支即可。

京房在其《易传》中,用五行分别配八宫卦及每卦六爻,以五行间的生克关系来解说吉凶。他说:“孔子云:易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天地即父母也),福德为宝爻(福德即子孙也),同气为专爻(兄弟爻也)。”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520页。其中,八宫卦为母,每卦各爻为子,按五行关系说明卦与爻之间的生克关系。系爻指爻性克母卦之爻,陆绩称之为官鬼爻;制爻为母卦所克之爻,又称财爻;义爻是生母卦之爻,陆绩称为父母爻;宝爻是指母卦所生之爻,陆绩称其为子孙爻;还有一种与母卦属性相同,没有生克关系的爻,称作专爻,后人称之为兄弟爻。

我们以《乾》卦为例,来做一说明。《乾》初九纳甲子、九二纳甲寅、九三纳甲辰、九四纳壬午、九五纳壬申、上九纳壬戌,这就是所谓“降五行,颁六位”,京房将《乾》卦本宫配五行之金,《乾》卦各爻所配五行与本宫卦成子孙、父母、兄弟、妻财、官鬼等“六亲”关系,即所谓:“水配位为福德,木入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金入金乡木渐微,宗庙上建戌亥,乾本位。”

对此,陆绩注曰:“甲子水,是乾之子孙;甲寅木,是乾之财;甲辰土,是乾之父母;壬午火,是乾之官鬼;壬申金,同位伤木;戊亥乾之位。”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442~443页。其大意为:《乾》卦初九纳甲为甲子水,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金生水,故初九所纳甲子水为《乾》金之子孙;九二纳甲为甲寅木,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金克木,故九二所纳甲寅木为《乾》金之财;九三纳甲为甲辰土,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土生金,故九三所纳甲辰土为《乾》金之父母;九四纳甲为壬午火,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火克金,故九四所纳壬午火为《乾》金之官鬼;九五纳甲为壬申金,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金同位,故九五所纳壬申金为《乾》金之兄弟;上九纳甲为壬戌土,其与本宫《乾》金的关系,为土生金,故上九所纳壬戌土为《乾》金之父母;如此等等。

京房“八宫卦”理论还将《周易》卦象与星辰相联系。其《京氏易传》中有“位五星降二十八宿”之说,通过“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519页。。这是将中国古代占星说与《周易》进行结合的一种理论。

以《乾》卦为例,其云:“五星从位起镇星,参宿从位起壬戌。”陆绩之注文云:“土星入西方,丽西北,居壬戌为伏位。”又云:“壬戌在世居宗庙。”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441页。冒广生先生认为:“镇星,土星;参,西方宿,皆从宗庙世位壬戌土入卦用事。六十四卦,五星十三周,而起一荧惑。二十八宿再周,而多参、井、鬼、柳、星、张、翼、轸,盖其数皆能适合,故康成变其法为爻辰。”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第17页。

京房所谓“五星”,指的是土、金、水、木、火五星。其中,土星又称镇星,金星称太白,水星称辰星,木星称岁星,火星称荧惑,六十四卦循环配“五星”,称为“五星配卦”。“二十八宿”在古天文学中将之分为四组,其中,东方苍龙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京房易学将“二十八宿”与《周易》卦象相配,如《乾》为西北之卦,西方配白虎七宿,因其方位为西北,故将白虎七宿中最后一位“参”与《乾》配。

之所以要突出水、木、火、土、金“五星”,可能是为了与“五行”说相配合。在《京氏易传》中,其所说“太阴”,即为水星而位居北方;其所说“岁星”,即为木星而位居东方;其所说“荧惑”,即为火星而位居南方;其所说“镇星”,即为土星而位居中央;其所说“太白”,即为金星而位居西方。京房自《乾》卦配镇星开始,把《周易》八宫、六十四卦,以五行相生的秩序,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相生秩序,皆配以五星之位。

二 京房“八宫卦”理论中蕴藏的历史哲学思想

我们对京房八宫卦演变的过程作了一个简单阐述。京房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立一套易学卦、爻变化的体系,并按照此体系来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观察和预测,他的易学理论的根本任务是要发现整个世界所存在的变化规则,其中,就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探讨。

第一,京房认为,《周易》卦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与此规律相应、相符。

京房的易学体系是一个变化的结构,其变化的方式就是卦爻象阴阳的消长,处在这个变化中的每个因素,也就是具体的卦与爻,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卦、爻象构成一种复杂的阴阳消长关系。

在京房的易学中,一个单纯的爻是没有意义的,爻只有在卦象中,通过考察其与周围其他爻的关系,才能确定其意义。如京房解坎宫二世《屯》卦说:“内外刚长,阴阳升降,动而险。凡为物之始,皆出先难后易。今屯则阴阳交争,天地始分,万物萌兆,在于动难,故曰屯。”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64页。震动而坎险,故《屯》之意有在危险中来行动之义。其中,坎之中爻为阳,震之初爻亦为阳,坎中阳为两阴所夹,震初阳为两阴所压,阳皆有破阴而出之象,故“内外刚”。物之始,事之初,其理皆如此,因其为阴阳相争、相交之初,事与物皆处于萌芽的状态,故《屯》有难之意,自然、社会皆如此。

在京房看来,整个《周易》卦爻象就是一个关系的系统,卦爻的关系表现为一种阴阳的消长、互换,意味着爻变与卦变。每个卦象与其他卦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京房的易学体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过程性、历史性,此历史性通过卦爻符号的阴阳消长来展开。卦与卦的不同在于它自身阴阳爻组合的不同,故爻的变化又必然导致卦的变化,而将不同卦象的变化联系起来,京房倾向于认为就可能揭示出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历史阴阳消长的规律。

例如,《坎》二阳履四阴,有险之义;坎宫二世卦为《屯》,京房谓《屯》卦:“世上见大夫,应至尊。阴阳得位,君臣相应,可以定难于草昧之世。”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64页。《坎》为险,《屯》为坎险之后的“定难”,因其世爻六二为大夫爻,得位得中,九五为至尊天子爻,亦得位得中,六二、九五两爻阴阳相应,表明君臣相应,《屯》卦上坎下震,震动而坎险,虽然“动乎险中”,然可以定难于草昧之世。

又,京房解乾宫之《遁》卦与《否》卦之过渡,认为《遁》上卦为乾、下卦为艮,艮卦在下,表明阴积为地、为山岳,山岳积阴而高峻,逼通于乾阳之天,天为山高峻所逼,遁之而去;于人事言,京房认为,则为小人得志,君子避开乱世、“遁世无闷”之意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46页。。君子为阳,遁之而去;小人为阴,逆而长之,这必然导致阴得势而阳消退,阴阳不交而否塞不通,故《遁》之后为《否》。其解乾宫之《否》卦,说:“天气上腾,地气下降,二象分离,万物不交也。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47页。于人事言,《否》代表“小人为灾”,造成“君臣父子各不迨及”,于此时,君子只能“俟时”。然而,“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天道运行的规则,正因为天道“周而复始”,故《否》之“危难之世,势不可久”,有如《否》上九:“《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47~448页。故《否》之后为教化风行之《观》。

在京房看来,世界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元素、个体,它是整体的、联系的过程。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种联系的内容和本质不离阴阳。京房认为,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变化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仍然有规律可遁。因为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组成整体的某一个因素如果发生变化,则会相应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整体呈现出与变化前不同的特征,这种整体变化可以《易》的卦爻变化来模拟。整体变化既然是由其内部因素的变化所引起,且这种内部的变化具有可预知性。因此,对于事物,不仅要从其自身去认识,还要从其所具有的各种关系去认识,把事物当作是一个展开的历史去把握。由此,京房的八宫卦理论,实际上也就具有了某种历史性的因素和内容。

第二,京房易学重在探讨社会历史治乱变化之因,凸显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汉代哲学中,阴阳是一对普遍的概念,无论是自然、社会、政治、历史等所有一切存在,皆与阴阳相联系。京房认为《易》所表达的阴阳消长规律,就是所有存在应该遵循的规律;明确了《周易》的意义,就能理解宇宙自然世界和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如果人们能理解这种内在的联系,就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从而增强人在复杂变化事物面前所具有的自由度。

如前所述,京房“八宫卦”理论将易学与天文学进行结合,提出“五星配卦”之说。京房此说,不仅为了观天象,更为“察人事”的历史兴衰而设。在他看来,观天文、星象可预知人事之得失;更重要的是,人事的改变,亦可以使天象由失度转而为正常,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就是天人之间的所谓感应。例如,《周易》乾宫八卦中,《乾》卦五星配“镇星”,《太平御览·咎徵部》载京房云:“镇星失度何?人君内无仁义,外多华饰,则镇星失度。其救也,治社稷,修明堂,近方直之人,此灾自消也。”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第17页。京房以《周易》《乾》卦配镇星,如果镇星失度,表明人君内无仁义,外多华饰,从而导致镇星失度。要救此之失,人君当治社稷,修明堂,亲近方直之人,此镇星失度之灾就会自行消失。

《周易》乾宫八卦中,《姤》卦:“五星从位起太白,井宿从位入辛丑。”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444页。京房“五星”配卦,取五行相生,故《乾》卦纳镇星(土星),则《姤》卦纳太白(金星),取五行相生之义;又二十八宿,《乾》配“参”,“参”后为“井”,故《姤》配“井”。井为南方宿,从《姤》初六元士世位辛丑入卦用事。《太平御览·咎徵部》引京房云:“太白失度何?君薄恩无义,懦弱不胜任,则太白失度。其救也,举有义,任威用武,则太白复,兵气消矣。”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第21页。太白位西方肃杀之地,如果太白失度,则或过或不及,过则意味着人君薄恩无义,不及则人君懦弱而不能胜任其责。要救此失,人君要通过提拔、荐举有义之贤能来克服薄恩无义,任威、用武来除去懦弱和不任其责,则太白星可以复位,从而兵灾消去。

《周易》乾宫八卦中,《遁》卦为乾宫二世卦,六二为《遁》之世爻,与九五相应,故“六二得应,与君位遇建焉。臣事君,全身远害”。陆绩注此句曰:“遁俟时也。”京房又云:“阳消阴长,无专于败。《系》云:‘能消者息,必专者败’。五星从位起太阴,鬼宿入位降丙辰。”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九州出版社,2004,第446页。《太平御览·咎徵部》引京房云:“辰星失度何?人君内无仁义,外多华饰,则辰星失度。其救也,明刑慎罚,审法必中。’辰星,即太阴也。”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第25页。辰星失度的情况,与镇星失度相似,皆为人君内无仁义,外多华饰,但所救之法则有所异,京房认为,辰星失度,其救应当明刑慎罚,审法必中。

《周易》乾宫八卦中,《否》为乾宫三世卦,为《遁》变九三为六三而来,这表明“内象阴长”,下卦变为坤,纯阴用事。《否》“五星从位起岁星,柳宿从位降乙卯”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九州出版社,2004,第447页。,“岁星”指木星,“柳”为南方宿,皆从《否》三公世位乙卯木入卦用事。关于“岁星”配卦,《太平御览·咎徵部》引京房云:“岁星失度何?人君不仁,春杀无辜,则岁星失度。其救也,慈明敬让,广恩惠施,无犯四时,则岁星承度。”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第27页。岁星失度,表明人君不仁,于当春之时,滥杀无辜,就会导致岁星失度。要救岁星失度之失,人君就要慈明敬让,广恩惠施,无犯四时,则岁星承度,不至于有失。

《周易》乾宫八卦中,《观》为乾宫四世卦,变《否》之九四为六四,则得《观》卦。《观》“五星从位起荧惑”,“荧惑”为火星;“星”指二十八宿之南方宿,皆从诸侯世位辛未土入卦用事。《太平御览·咎徵部》京房所云:“荧惑失度何?人君内无法纪,轻薄房室,外行慢易,敛夺民财,则荧惑失度。其救也,爵贤位德,养幼廪孤,命乐师趣鼗鼓,合欢欣,荧惑还度,天心得矣。”冒广生撰述,冒怀辛、毛景华整理:《冒鹤亭京氏易三种》,第29页。荧惑失度,表明人君内无法纪,轻薄房室,外行慢易,敛夺民财,则会导致荧惑失度。欲救其失,人君当爵贤位德,养幼廪孤,命乐师趣鼗鼓,合欢欣,则荧惑还度,天心复得。此五星循环与卦相配。

所以,京房认为,圣人作《易》垂教,旨在定人伦而明王道: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所以仰观俯察,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又曰:明得失于四序,运机布度,其气转易……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故淡泊不失其所,确然示人。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卢央:《京氏易传解读》,第519~521页。

 

追求人伦的和谐、在人间建设理想的王道政治,是京房想要达到的历史发展目标。京房认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易》可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确然示人”;在此基础上,人通过仰观俯察天道之理,顺《易》道而行,明其得失,就可以运机布度而定其吉凶,转变社会历史的灾凶之气而为吉祥之风,从而社会历史新新不停、生生相续。

京房的历史哲学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作为历史性存在的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一种不断趋向于未来的活动,但社会历史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和自主性选择;理想引导人朝向更美好的未来,人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追求,能够让社会历史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他说:

 

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于其道,其理得矣。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22页。

 

又说:

 

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故《易》曰:“元亨利贞。”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21~522页。

 

阴阳之气迭相运转,阳息阴消,有无相承。其所谓“有”,指的是有形的星辰日月运转、四季日时更迭,以及人间的种种灾异,这是有形可见者;其所谓“无”,指的是阴阳二气变化之良能,此则为不可见者。五行生克和阴阳二气消长变化而来,可以通过天时节气、日月星辰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从无入有”;《周易》卦爻象的变化,表征阴阳消长之义,通乎万物之情,能示人以吉凶祸福,此则为“从有入无”。

天道其隐与显、灾与祥,可以与人事相对应。京房坚持人事与天道可以相应的观点,认为天道之隐显带来人事之灾难与吉祥。《周易》之乾坤可以表征天地间的阴阳,阴阳为天人之道的根本;由阴阳可以通万物消长之理。所以,《系辞》认为变易是不会穷尽的,因为一旦穷尽,它自身又会生成新的变化;事物有了新的变化之后,则可以由穷而转为通达,故事物不会终极地穷困。由事物发展由穷困至于通达,其中有其理则;得此理则,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可以长久地处于通达的状态,这即是与道相通。京房提出:

 

主者亦当则天而行,与时消息,安而不忘仁,将以顺性命之理,极蓍龟之源,重三成六,能事毕矣。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19页。

八八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21页。

 

因天地阴阳之消长与社会人事吉凶紧密相联,人通过《周易》八宫卦体系,可以用之来观察、指导社会历史变化的过程,从而得其理而豫其事,也就是京房所说的“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在京房看来,人可以自觉运用《周易》之理来改变社会历史的进程,实现理想的社会蓝图。京房认为自己承担着一项神圣的使命、责任,就是使汉代社会历史按照一种理想的方式发展。从历史上看,他确实也是为实现自己理想而献身的一名有担当的知识分子!

第三,京房还用“八宫卦”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将社会历史发展融合到他的易学卦爻象数体系中。

京房要构建整个世界的整体联系和逻辑关系,他以《周易》卦爻的形式表现这种无所不包的规律,并力图去证明社会生活、自然变化与这个规律相合。京房采取类推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变化规律和易学卦爻体系变化的规律联系起来,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与一定的卦爻变化形态相一致。如其解乾宫《剥》卦之义,京房认为,《剥》卦义出于《剥》之上九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50页。,他引“《易》云:‘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认为“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就是君子于“剥”之时,要“俟时”而“不可苟变”,坚守正道,故能“存身避害”;陆绩注此云:“君子全得剥道,安其位”,也是这个意思。“小人剥庐”,则表明“剥道已成,阴盛不可逆”,故有“小人剥庐”之象。京房认为,乾宫二世之《遁》、三世之《否》卦、五世之《剥》,卦爻所表征的阴长阳消等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和过程的表现,《周易》卦爻的排列秩序就是此规律的一个重要展示,而易学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普遍联系,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京房“八宫卦”理论把《周易》卦爻的阴阳消长规律作为考察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京房不是抽象地研究卦爻的演变,而是将自然与人类社会阴阳消长的具体现象,纳入《周易》卦爻的普遍性变化规律中来。如京房对坤宫归魂卦《比》的解释,就体现了京房综合历史上的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力图为社会历史发展建构理想政体的愿望。京房解《比》卦说:

 

水在地上,九五居尊,万民服也。比卦一阳五阴,少者为贵,众之所尊者也。比亲于物,物亦附焉。原筮于宗,归之于众。诸侯列土,君上崇之,奉于宗祧,盟契无差,邦必昌矣。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90页。

 

《比》卦坤下坎上,有水在地上之象,其九五一爻居尊,众阴爻围绕之,有大君在上,万民服从之义;水与地亲密相比附,比有亲之义;《坤》之世爻居宗庙,《比》之世爻为六三,六三三公应上世宗庙,有“奉于宗祧”之象;后面一句说“盟契无差,邦必昌矣”,对于天子与诸侯、三公之关系有所期许,认为君臣上下盟契无差,可以使邦国昌盛。这是京房为汉代政体设计的一项理想制度。当然,《比》卦在京房看来,也讲为臣之道,或者妻之道,其云:

 

阴道将复,以阳为主。一阳居尊,群阴宗之。六爻交分,吉凶定矣。地道之义,妻道同也。臣之附君,比道成也。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90页。

 

汉武帝之后,天下“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得到巩固。京房强调《比》卦一阳居尊,群阴宗此一阳,认为此即是地奉天之道,臣奉君之道、妻奉夫之道。在他看来,《周易》卦爻变化所体现的最基本、最一般的阴阳消长规律,既是自然万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所应遵行的最基本的发展规律。

京房认为,易学的卦爻变化体系所体现出的变化规律是可靠的。要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相对稳定和有秩序的关系,这正是其易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他不仅要使他的易学可以用来说明自然,也要使之能够说明历史、社会。通过对卦爻变化规律的探讨,他力图发现自然和社会历史所具有的联系。正如京房解离宫一世《旅》卦之义说:“《易》曰:‘旅人先笑后号咷’,又曰:‘得其资斧’,仲尼为旅人,固可知矣。”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01页。因《旅》卦取象为火在山上,显露无止,故有旅之义;但孔子为大德之士,孔子被迫处于“旅”的状态,则社会之状况可想而知。京房企图用阴阳消长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发展的规律,说明社会历史乃至人的思想精神发展过程。他对卦爻象的分析、排列,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导。

第四,京房为人性和社会历史进步设定的价值标准是“道”“德”,这也是社会历史变化中所当追求的不变。

京房试图建立起《周易》卦爻体系严密的推演体系,从这些体系中再引出世界所有各种事物的发展规律,其中就包括自然的演化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京房的视野中,易学体系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展开,虽然其中有秩序、有步骤,变动不居,处于变化过程中。但在此变化中,有不变者存,这就是“德”。

例如,京房解震宫五世《井》卦说:“阴阳通变不可革者,井也。井道以澄清不竭之象,而成于井之徳也。《易》云:‘井者,徳之基’;又云:‘往来井井,见功也;改邑不改井,徳不可渝也。'”陆绩注文曰:“井道以澄清见用为功也,井象徳不可渝变也。”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458页。京房认为,变动中有不变者,此不变者为“德”,变者为阴阳,阴阳可以通变,所谓通变者,即阴阳可以互通,但其变动中亦有不变者,此即是“德”。所以,《周易》说:“改邑不改井”,因为“德”是不可更改的。

历史条件的不同会限制人们对于历史活动的认识,但是历史活动的德性内容,则具有某种程度的超越性,它可以在一个历史时期以这一种形式出现,也可以在另一历史时期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历史性本身并不否定其德性的永恒内容。因为历史性本身就是德性内容的表达,德性内容也只能通过历史性才能得到表达与把握。京房解离宫五世《涣》卦说:

 

内卦坎中满,一阳居中,积实于内,风在外行,虚声外顺。吉凶之位,考乎四序。盛衰之道,在乎机要。阴阳死于位,生于时,死于时,生于位,进退不可诘,正盛则衰来,正衰则盛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八卦始终,六虚反复。卢央:《京氏易传解读》(下),第506页。

 

卦之吉凶,人事之盛衰,皆与时位相联系,有时候位不当,但时至则运转;有时候时不利,但位好而有所免乎危时,故君子进退之道不是固定不移的,随时与位的不同而不断转变;盛与衰也是随时而转变的。但是,这种转变非谓无条件而成之,京房认为,其条件在于《周易·坤文言》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将之归到不变的“德”上来。

在存“道”、养“德”的基础上,京房认为,《易》是“穷理尽性”之书。他说:“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适,穷理尽性于兹矣。”卜筮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道和人事中没有不变的吉与凶,它一定要在变易的过程中,通过人事与不同的变易相适应,才能趋吉避凶。人们以《周易》为指导,穷天地万物之理,尽天地万物之性,就可以成为穷理尽性、有德的圣人。

三 总结

京房易学继承了汉代以来经学的传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论证,以经世致用。京房易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汉代的天人感应理论;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则是西汉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京房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实在性,以及人能认识、把握此规律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怀疑,他所作的一切学术和理论探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周易》卦爻符号可以表达历史规律、法则,认识这个规律、法则,正好是京房易学哲学的主要任务。《周易》卦爻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卦爻的层次性、结构性,顺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本身就意味着历史性的存在、意味着过程的存在,京房肯定了此历史性的存在,至于历史的目的、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人类历史的趋向等问题,皆隐匿在他的易学的理论中。通过一系列的自然变化的物候,通过《周易》卦爻的不同排列、组合,人可以对社会历史变化进行真切的把握。因此,历史的规律并不超出于人的理解和认识之外,把握历史规律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理论和理性的方式来作出。京房的易学体系,就是要在变化中求规律、在历史中求普遍。京房的“八宫卦”理论试图超出现象而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将似乎无关的各种现象以《易》卦爻变化的方式进行把握,从而使之成为有秩序、有因果的存在。这样就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普遍本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京房并没有从社会历史发展本身的分析中推导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他所强调的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卦象、爻象变化抽象而烦琐的关系。京房将所考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等纳入这个预制的模式中,从一种既定的卦爻秩序去认识世界和历史,将活泼泼的生活与历史局限在抽象的卦爻秩序中,这对于社会历史的说明,是一种教条。因为将易学的卦爻体系之内在变化法则当作是社会历史和自然变化的规律,不过是以一种抽象的秩序和思想来说明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卦爻的变化与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可能建立起某种联系,但不符合情况可能更多,故其理论的周延性应该说是得不到保证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