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杭州市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分析
因现有数据的获取和梳理具有难度,本文以部分区域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三大新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来了解杭州市的核心竞争力情况。
(一)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什么样的人才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区域人才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目前,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素质留学人才来杭州创业就业,不断优化了杭州的人才队伍结构。杭州市政府对于后期的政策执行和评估都非常重视,正因为有良好的后期评估和调整,杭州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才取得了一定的产业实绩,杭州已连续6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海外人才的创业实绩形成良好态势。比如滨江高新区的“5050”计划,截至2015年,已有77个项目正式入地;引进人才中,有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前往杭州市创业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显著增加,但相较于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增长,其回归比例仍偏低。到2013年底,全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有52.37万人,有40.91万人学成归国,出国与回流人数比达到了1.28 ∶1。但在浙江工作、创业的回国留学人员仅为3000余人。对回国人数和创办企业总数加以比较,杭州不仅与北京、上海差距甚远,而且与广州、南京、青岛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创业环境的优化,杭州吸引了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业就业,但总量上还是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入选2015年“国家计划”11批、12批的海外人才的人数为例,杭州为65人,上海为143人,杭州不及上海的一半。另外,杭州各区政策颁布时间都集中在2008~2010年,各区域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也极为相似,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人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二)文化资源竞争力分析
在文化资源竞争力方面,笔者选取了文化产业集聚区数量、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接纳旅游人数与收入、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数量等几个二级指标作为研究对比的重点。
杭州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绝佳土壤;其传承自历史文脉的城市特质和资源,赋予其文化产业抢占某些细分市场的优势。这说明,杭州的文化行业已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杭州拥有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有24家待推进的文化创业园区及10个特色文化创意小镇,一批国内顶尖的文化企业和品牌脱颖而出。如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业)、海康威视(安全防卫业)、中南卡通(动漫业)、华策影视(广播影视业)、华三通信(数字通信业)、西泠印社(艺术品拍卖业)、宋城集团(文化休闲旅游业)等。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32.14亿元,增长218%,年均增长26.0%;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1457.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47.89亿元,增长170.8%,年均增长22.1%;利税从2010年的174.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88.66亿元,增长408.5%,年均增长38.4%。
总体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但企业间分化进一步加剧,大量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偏小。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杭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中,46.7%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上年同期;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亏损面达48.4%,连续两年扩大。
杭州文化产业毕竟处于发展初期,在这场残酷的市场碾压战中,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则被进一步挤压而恶化。杭州的一些文化产业园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也有不少产业园的入驻企业规模较小,主导产业选择存在跟风和趋同现象,对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造成消极影响。
接待旅游人数和收入能反映出文化创意产出的贡献。比较2015年全国旅游城市的情况,接待旅游人数最多的为重庆,共3.4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最高的为北京,达4280.10亿元,其中实现外汇收入46.1亿美元。杭州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收入分别排名全国第五位和第七位,接待旅游人数1.04亿人次,实现收入1886.33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38.37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4.79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杭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赚取外汇的主要产业之一。
清华大学和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15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指出,在杭州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规模达35.11万人,已经与北京、上海、广州相当,但仍然存在缺乏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数量,还是对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方面,杭州与北京、上海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缩影,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文化产业带来大量的国际化机遇。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等形成了国际影响力,一大批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选择北京作为大本营。世博会极大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声誉及文化消费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数十个产业基地已聚集了来自美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创意企业,几乎涉及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深圳、广州背靠香港,也有得天独厚的国际化优势。杭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通道,没有上述四个城市那么“宽敞”,更多地依赖本地资源的成长。随着一系列国内外盛会成功落户杭州,如全国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第19届亚运会主办权的相继敲定,以及G20峰会的成功举办,杭州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国际知名度。杭州文化产业如何利用这些国内外盛会,缩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距,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科技资源竞争力分析
在科技资源竞争力方面,笔者选取了以科技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这两大主导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作为比较对象。科技论文产出量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获取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PCI(科技会议录索引)科技论文数据,专利产出量通过国内重要的专利检索平台SooPAT获取数据。
就科技论文而言,近十年,杭州市发文97496篇,南京市发文149833篇,上海市发文238001篇。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三个城市中,上海市发文量最多,是杭州市的2.44倍;南京市以杭州市1.54倍的发文量排在第二位,而杭州市的发文量垫底。因此,仅就发文量来看,杭州市科技论文产出竞争力还比较弱。根据三市发文量年度分布曲线,三市近十年发文量均呈显著增长态势。经拟合,各市发文增长趋势均呈近似线性增长,但从拟合函数看,上海市的线性函数斜率最大,其次为南京,杭州同样处于第三的位置。这说明从发文的增长速度看,杭州市仍然落后于上海和南京;从发文增长趋势看,杭州短时期内的发文竞争力仍然无法超越上海和南京两市。
一个城市的科技发文主要由重要发文机构来支撑,因此,重要发文机构对于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发文机构中,高校又占据主体。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显示,杭州市共有本科院校45所,南京市共有52所,上海市共有64所。从高校数量上看,杭州市稍逊一筹。上海(17所)、南京(15所)和杭州(7所)发文超过千篇的发文机构数量依次排在前三位,其中上海17所机构共发文193804篇,占上海市总发文量的81.43%;南京15所机构共发文126381篇,占南京市总发文量的84.35%,即上海和南京两市发文超过千篇的发文机构总发文量均占到了其总发文量的八成。而杭州7所机构共发文88748篇,占杭州市总发文量的91.03%,仅7所机构发文量就占据了其总发文量的九成。与上海、南京两市相比,杭州市发文量较大的机构数量较少,但发文量较大的机构总发文量在其总发文量中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杭州市科技论文发文集中的现象更为显著,较少的科研机构主导着本市的科技竞争力。再进一步分析发现,浙江大学以6万余篇发文量(占杭州超过千篇发文机构总发文量的71.85%,是排在第二的浙江工业大学的7.62倍)遥遥领先于杭州市其他发文机构。上述两种现象表明,杭州科技论文产出量分布极其不平衡,科技竞争力过分依赖于少数表现较突出的机构。
按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产出科技论文的学科数量分别为:杭州市146个学科,南京市145个学科,上海市148个学科。从学科数量上看,三市旗鼓相当,但这并非表明杭州市在学科上的科技竞争力已经与其他两市齐平。竞争力更应体现在竞争优势上,也即是否有特色学科、是否有实力表现十分突出的学科等。杭州发文超过千篇的学科共有32个,而南京和上海分别有44个和57个。也就是说,在发文量表现突出的学科数量上,杭州市落后于其他两市。具体而言,三市发文千篇以上学科排在前五位的完全一致,依次为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五大学科是三市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学科,相比而言,上海市具有绝对优势,南京次之,杭州仍排第三位。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而其中发明专利由于技术含量高,因此在考察城市竞争力中更具说服力。通过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检索2014~2015年三市申请发明专利,结果显示,杭州市共申请发明专利28918项,南京市共申请发明专利42945项,而上海市又成为三者中的佼佼者,共申请发明专利65974项。因此,从总体数量上看,杭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仍位于第三位,相比其他两市处于显著劣势。
杭州市申请量前百位申请人共申请专利17935项,占杭州总申请量的62.02%,其中申请量超过千项的申请人共有4个,以浙江大学申请5098项为首,其他依次为浙江工业大学(1857项)、浙江理工大学(1215项)、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035项)。百位申请人中包括2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申请专利11760项,占前百位申请人专利申请量的65.57%。也就是说,杭州市有2/3的发明专利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南京市前百位申请人共申请专利26934项,占南京总申请量的62.72%,这与杭州市基本持平。申请量超过千项的申请人共有6个,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东南大学(3848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757项)、河海大学(1655项)。由此可见,杭州市个别申请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相比南京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百位申请人中包括2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申请专利17631项,占前百位申请人专利申请量的65.46%,可见杭州与南京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本地区专利产出中地位相当,但绝对数上南京更胜一筹,南京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利申请竞争优势大于杭州市。上海市前百位申请人共申请专利33336项,占上海市专利申请总量的50.53%。相比杭州和南京而言,上海市的专利申请更为分散,一半左右的专利被百位申请人所占有。申请量超过千项的申请人共有6个,其中前三位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3306项)、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276项)、同济大学(1925项)。相比而言,浙江大学仍具有显著优势,也就是说,从单个专利申请人来看,浙江大学在三市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百位申请人包括2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申请专利17724项,占前百位申请人专利申请量的53.17%。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公司申请人在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中基本持平,与杭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本地区专利申请量上更占优势有所不同。
从科技总量上看,杭州市科技竞争力不敌南京和上海两市,大部分科技产出集中于少数的科技机构中。杭州市科技竞争力主导地位掌握在少数机构中,科技资源分配不平衡,各科技机构实力相差悬殊。南京和上海两市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但相比杭州市要分散得多,很多机构在其竞争力支撑中均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同时,杭州市与海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深度也稍逊于南京和上海两市,合作发文量和合作发文占本地区的比例远远低于南京和上海两市。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杭州市在这方面的表现相比其他两市也逊色不少,需加大力度。
虽然杭州市科技总量竞争力较弱,但近十年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笔者对三市所有发文学科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发文量来比较杭州市与其他两市的学科竞争力(见表7)。其中,食品科技是最具竞争力的学科,在发文量上高于上海和南京两市;而生物技术、微生物学、高分子科学、工商管理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海洋学、营养学等学科发文量高出南京市相应学科,表现出了一定竞争优势;农业科学和昆虫学发文量高出上海市相应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自动控制系统和教育学发文量与南京和上海两市基本持平。如增加必要的投入,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超过南京和上海两市。
表7 杭州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学科分布
注:A1为与南京水平相当的学科;A2为相比南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学科;B1为与上海水平相当的学科;B2为相比上海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学科;C1为与南京和上海水平均相当的学科;C2为相比南京和上海均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学科。
浙江大学表现卓越,不仅是杭州市竞争力的主导者,同时也在其他两市科技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无论科技论文的产出还是发明专利的产出,浙江大学均表现出了非凡实力,在三市所有机构中成为佼佼者。因此,杭州市应发挥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使其产生一定的辐射与带动效应,从而推进杭州市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