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面向新资源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系统性、原则性、可测性、前瞻性、多维度等原则,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并参考专家的意见,提出城市新资源的六大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人力资源:一种能动性要素
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构成,是以数量和质量为核心而展开的各相关要素的总和,重点包括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投入和发展环境供给;人力资源质量的表现结果——人力资源的贡献;决定人力资源数量的质量因素——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数量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可用和可进一步开发的人力资源绝对数量和相对密度水平。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指标并非单纯由数量控制,而是数量和质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对于数量而言,人力资源质量这一指标更为复杂,包括现实质量和潜在质量。人力资源的现实质量即“可用”的人力资源。何为“可用”?基于可考察性、可量化性考虑,通常应以正在就业或者具有就业需求(主要指在相应的就业服务机构登记过)的人员为主要考察指标。人力资源的潜在质量即“可进一步开发”的人力资源。所谓“可进一步开发”,应是具有一定素质基础但尚未体现其价值的人员,具体可包括一年内失业未就业人员、在校大学生、计划引进的人才等。
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科技资源:一种具有引擎作用的要素
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显著影响着城市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科技资源是一个范围较广、含义较模糊的因素,正因如此,国内外学者对科技资源的界定莫衷一是。一种是狭义的科技资源界定,认为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经费资源。另一种是广义的科技资源界定,认为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与科技研发、创新等科技活动相关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属性上看,科技资源是一种复合性资源,既包括社会资源,也包括自然资源,同时还包括有利于科技资源开发利用的软、硬件支撑体系。从当下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背景来看,大数据背景下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被强调。再加之科技资源的广泛性以及时代性特征,笔者认为,科技资源的评价体系应以三条线索展开,即科技资源存量、科技资源增量,以及有利于科技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支撑体系。科技资源存量由城市科技活动过程中现存所有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智力资源等各种类型与形式的资源构成;科技资源增量指的是与科技资源相关的各个方面未来可能的增长空间,它是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前瞻性、预测性指标,有助于引导科技资源的增长;科技资源支撑体系是指一切有利于科技资源开发的服务、设施、政策、财务、技术等。
科技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科技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化资源:一种从精神软实力逐渐向经济硬实力转化的要素
毋庸置疑,文化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作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充分利用区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的作用,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资源已然成为现代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目前学界关于文化资源的内涵并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任务和目标的不同,从不同的方面界定文化资源。有学者以分类替代内涵的界定,如将文化资源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划分;在世界城市评价中,将文化设施的数量、文化设施的影响和文化设施的种类作为城市文化竞争力中权重较高的三个指标。也有学者给出了文化资源的笼统概念,即将文化资源看成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界定文化资源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文化资源≠文化。文化是文化资源的本体,是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但并非所有文化均可视为文化资源,那些可以开发利用、具有市场增值空间的文化成果与形态才可被视为文化资源。②文化资源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进行开发利用的,并可以产业化而实现的。③文化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制度的。④文化资源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则是文化资源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进入市场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产业形态,文化创意资源占据着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关联中的核心地位。基于以上理解,文化资源指标体系设计应在物化文化资源、非物化文化资源两大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资源和文化交际与文化消费。
文化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文化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信息资源:一种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要素
信息时代,世界各国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优势,是其获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一个城市的信息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其他领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催化剂,能够极大地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理论上,信息资源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支撑城市决策等方面。目前信息资源的定义方法有多种,搜索相关文献,可以认为学界在信息资源的定义上已达成一定共识:狭义上,信息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广义上,信息资源不仅指以有价值的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内容本身,还包括为实现信息价值而产生的一切人类开发利用行为和支撑信息价值发挥的人力与设施。在城市竞争中,信息资源价值的开发利用往往更具竞争、提升的空间。因此,信息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应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定义为基础。
信息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信息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金融资源: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持要素
金融资源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导、渗透、激发、扩散的作用,为城市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50年代,金融资源概念首次出现。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金融资源的概念,却没有对其进行具体阐释,只是把金融资源概念笼统地表示为金融资产的数量,显然不符合现代金融活动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60余年来,国内外尚未在金融资源的界定上达成高度共识。白钦先是我国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金融资源”概念的学者。他提出,金融资源应包括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和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层次;既强调了作为内容的货币资本和资金,也强调了这些内容在金融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全面、深入地揭示了金融资源的本质特征。此后,崔满红、陆家骝等在此基础上,又在外延上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但并无显著突破。2016年,蔡则祥提出金融资源是以货币和货币资本为核心,为实现资金融通、引导资源配置直接服务的各种资源,具体包括四个部分:资金资源、工具资源、组织资源和保障资源。相比而言,这一提法在内涵与外延上更加系统全面,也更为具体,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资源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目标,笔者认为,应将金融资源分为五个层次: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表5 金融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六)教育资源:一种具有延迟性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
舒尔茨和丹尼森最早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舒尔茨指出,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是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实现的。韦斯特认为,教育存量和增量分别对生产方式的采用及其自我革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代表的不同教育结构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进而形成对城市竞争力的差异化影响。与上述各资源要素类似,教育资源也存在边界模糊、界定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基本上形成了教育活动条件和教育产出这两种教育资源的定义方法。在教育活动条件中,大部分观点均是在顾明远等人提出的教育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改良。顾明远等人认为,教育经济条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总和。除这三类资源外,康宁又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时空资源和教育制度资源引入教育资源中。在教育产出中,很多学者认为,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等在内的教育长期积累的产出,是教育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于自然资源的自发形成,教育资源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人类有目的的投入和教育活动行为。在此过程中,不仅有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而且有知识、经验、技能、资产、品牌、理念等的产出。结合已有的教育资源的界定和倪鹏飞、刘峥课题组研究成果,面向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笔者认为,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投入-产出”的设计思路,在投入中既包括硬件投入,也应包括软件投入;在产出中既包括本体性产出,也应包括功能性产出。
教育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
表6 教育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