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关照与员工信任:三种归因理论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归因偏向效应

归因偏向是人类行为中的普遍心理效应。可以说几乎任何归因心理过程启动之后,都不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在下级对上级的关照进行归因时,也是极有可能存在偏向效应的。造成归因偏向的认知因素有多个方面,这里研究者主要引用自我服务偏向的理论推导对可能存在的上级关照的归因偏向进行分析。

自我服务偏向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们的成功归于内部、个人的因素而将他们的失败归咎于处于他们控制范围之外的情境因素(Miller & Ross, 1975)。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是人们都倾向于对事情结果进行更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自我和公众形象(self-image& public image)的解释(Miller, 1978; Miller & Ross, 1975;Zuckerman, 1979)。

依据此原理,本研究提出受到关照多的下级会更多地进行认可性归因而受到关照少的下级会相对较少地进行认可性归因。当把上级的关照归因为自己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努力,或者其他个人优点和长处时,这无异于宣称他们受到的关照是合理的、值得的。这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形象,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公众形象。因此可以肯定,受到关照的下级会更倾向于做认可性归因。对于受到较少关照的下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假定他们的认可性归因并非完全等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短处,相反,他们做这种归因更多的是质疑上级对这些方面的评判的主观与偏颇。因为无论如何,“关照”意味着的都是一种私人倾向而非完全是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结果。因此,进行认可性归因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形象,反而是对自己形象的抗争。从这一意义上讲,本研究认为受到很少关照的下级并没有非常强的回避认可性归因的倾向。但是总体相比较而言,受到更多关照的下级无疑会有更多的认可性归因。

研究假设6:受到更多关照的下级会更多地进行认可性归因。

对于情感性归因,本研究预测将不会出现明显的归因偏向。在中国社会,出于私人感情的回报行为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标准,如果“不讲感情”,会被指责为冷漠而没有人情味。这一社会标准的应用,往往使人们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或者换句话说,在制度所不明显能及的地方,“讲讲感情”在合乎情理与不合乎情理之间的界限对当事人来讲是很容易混淆的。上级关照,往往并没有明显超越制度界限。因此当将其归因于感情因素时,这种归因既没有明显有利于个人自我和公众形象的因素,也没有明显有害于个人形象的依据。从自我服务的角度上讲,情感性归因似乎更倾向于中立。而上级关照中的情感因素,不管从社会交换理论还是从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的角度看,都是很强的。因此受到关照和未受关照的下级都有可能在很多情况下采取情感性归因。

研究假设7:受到更多关照的下级和受到很少关照的下级在情感性归因上的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从自我服务的原理出发,本研究认为在交易性归因上下级因受到上级关照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偏向。对于获得关照的下级,将上级的偏爱归因于他们给上级提供的个人好处相当于承认自己是“行贿者”(轻微的),这无疑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形象和公众形象。因此受关照的下级将更少地进行交易性归因。反过来,对于受到低关照的下级而言,采用交易性归因无疑质疑了这一结果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相当于表明自己是上级不恰当做法的牺牲者,这自然有利于维护他们的自我形象乃至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受关照度越低将会越多地采用交易性归因。两相结合,本研究认为在交易性归因上将有很强的归因偏向出现。

研究假设8:受到更多关照的下级会更少地进行交易性归因。

对于在三种归因上表现出来的偏向,研究者进行归因强度的比较。而对以上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检测,本研究则强调归因不仅在强度上有变化,而且有方向上的相对差异,从而各自与其他变量发生联系。这一区别将使研究者在理论假设的检测中采用不同的尺度方式去度量归因变量,这一点在此提前稍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