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从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第一点就谈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重要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应该自觉遵循,而且须臾马虎不得。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出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毛泽东同志曾经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为什么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呢?1917年,俄国人进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在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经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日益广泛地被接受。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因此由“一家一派”而升华为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出自“初心”的自觉选择,也是正确的必然的选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改变这种出自初心的有尊严的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史,都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过去之所以能够取得许多伟大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诸如“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沉痛教训,也是因为我们这样或那样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所谓“真懂”,一是指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把握,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现着人类知识的体系,具有自己的学理性,即要真正弄懂具有较强知识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二是指要从意识形态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懂得它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且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内蕴并服从于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真懂真信”中,“真懂”是基础和前提。因为“以其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而且,只有“真懂”,“真信”才可能避免盲目性。要做到“真懂”,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防止以“工作忙”为借口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因为,这种学习和研究对搞好工作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善于从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所谓“真信”,是“真懂”在思想上的升华,因为只有在“真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真信”,才能使“真懂”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效应。“真懂”只能解决“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认知问题,只有“真信”才能解决“我们要怎么去做”的行为取向问题,才能运用已有的认知去指导实践,甚至以坚毅的努力去实现既得知识的现实价值。特别在今天,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甚至“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尤其需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二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共中央2004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学理研究,而应该是面向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探索。由于新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也应该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以真正实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做好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解说工作。一定要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意,避免对其作主观随意性的解释。其中最容易出偏差的,就是简单地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或观点,而应该将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并在他们完整的理论体系中予以准确把握。
另一方面,要立足新的实践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或理论。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本意,并不是说凡事都要“回到马克思(或恩格斯、列宁)”才是对的,而应该作具体分析。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的理论演化过程中,明确哪些应该继续坚持,哪些随着实践的变化而需要加以调整或改变。研究历史是为今天的实践服务的,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从历史中引出符合今天实践要求的思想、观点或理论。
第二,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首先,要科学把握和准确解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当前,不同的学科面临的情况和任务也不一样。哲学作为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除了要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突出贡献,又不能简单地把前者等同于后者之外,关键是及时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新成果,以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现在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个学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况且,当今的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未曾预料的新情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给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需要加以科学说明的新问题,如果一成不变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然是不行的。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变化,更由于我们原有的体系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再加上过去比较长时间内几乎没有对原有的体系作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虽然近几年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各门学科至今尚难以形成能令大家满意特别是能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所以这个工作仍需花很大的气力方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因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会有其不同的学科立场、观点和方法,但由于它们同属于一个理论体系,从而有着某种共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包含着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我们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政治意蕴,即要坚持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理论方法和政治方法的有机统一。
第四,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人们已经说得不少,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弄懂并切实加以贯彻。一方面,与时俱进的前提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讲这句话,有一个不容动摇的前提,那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往往被人们所疏忽。实际上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正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也使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毫无意义的空谈。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最集中地体现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世界观、方法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因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决定了它的理论不能停留在某一个时间段上,也不能停留在某一具有相对性的知识水平上,从而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事实,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考察,真正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轨迹,从中发现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具有一定难度和一定规模的课题或工程,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这个发展过程,既体现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区别,又能展示内在的联系和符合逻辑的“与时俱进”。当前,特别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今天的观点简单地套说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的观点,或把它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特征,结果使“与时俱进”名存实亡;二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的观点绝对化,简单主张“回到马克思”,从而使后人要与时俱进都没有机会。
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丰富发展和深入民心的重要原因。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曲折乃至挫折,但这种初心始终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思想、信念和追求之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旋律。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坚持这一初心,并努力推进这一初心的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并符合其本意地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思想、判断或结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亦即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有的放矢”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因为,我们党正是靠着对这一“初心”的坚持和不懈追求,才能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四个方面付出努力。一是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被人们疏忽的而又于今天的实践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之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这里,要注重新的挖掘、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二是要继续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积极吸收其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合理因素,并将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来源。在这里,要防止把国外的思想或实践都简单归于“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东西,并一概加以排斥。三是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实践中的应用和弘扬,并实现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的现代转生。在这里,一定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中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营养,不但意义重大,而且大有作为。四是要继续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之升华为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思想或观点,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里,重在及时,并提倡理论的反思精神。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关键。只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和成效,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基础。习近平同志说得好:“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我们今天正处于具有许多新特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然大有可为,我们也应该无愧于这一伟大的时代及其伟大的实践,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推进具有共性的、一般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障。只有最广泛最深入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最充分地把马克思主义武装到全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人们充分展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生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必须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运用,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应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存在的问题或倾向,消除诸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不再适用于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中国了”之类的观点,要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虽然要强化其通俗性,却不改变其理论本色;也要注意避免将其复杂化,即为了提升其所谓“学术价值”,而把它越说越抽象,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每一个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应该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四 继续在破解现实难题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包含着理论创新的要求。这里强调的是在破解现实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角度比较特殊;而且,在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讲话中,也非常重视“坚持问题导向”,并针对问题改进工作或“补齐短板”。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历来是从问题出发,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初心”,我们也应该继续保持,矢志不渝。
首先,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实践和理论的重大难题。任何研究和探索,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遇到问题特别是重大难题而引起的。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探索来自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一是对当今时代主题和世界实践及其新变化的深思。因为,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其中包括:如何正确看待当今时代主题及其现阶段的新特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挑战及其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如何正确看待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对文明的某种启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意识形态仍然处于相对高势位的客观原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创造和发挥优势的路径与措施?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变化的反思。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所以他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2015年12月11日,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13个如何”的问题,即: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有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难题的思考,其中往往是人们可能感觉“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但习近平同志以十分清醒的头脑,从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学理性的统一中要求人们对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或探讨。总之,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我们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习近平同志说得好:“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在新的形势下不忘初心,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五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及其研究工作。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从如下三个方面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第一,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没有好的教材不行。所以,组织编写好的教材,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一项基础工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及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机配合,而且要针对当前教材建设的不足加以调整和完善。
首先,要认真组织编写“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目前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基本都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为一门课程实施教学的。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分别充分展开这两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致使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编写这本教材的难点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这样三个问题:(1)是把这两个理论体系分为两大块编写,还是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编写?(2)对这两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有相对偏重的处理,抑或二者等量齐观?(3)由于这两个理论体系主题一样,从而在内容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既全面反映这两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又不至于造成过多的交叉或重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决的。
其次,要认真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难题亟待解决:(1)如何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使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能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学之中?(2)如何在充分反映理论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再次,认真组织编写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充分反映这几个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特别要针对实践所发生的新变化,为人们提供能指导新的实践获得成功的新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二是要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但又要防止搞全盘西化,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编写这些学科的教材;三是要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来编写这些学科的教材,反对把这些学科“非意识形态化”。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这要求我们做到如下三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一定要树立自觉的“教书育人”意识,向学生进行各门学科知识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以这种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但要在内容上及时更新,而且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有所改进或创新。我们要通过实践或改革探索,创造出一些既不影响理论教学严谨性又对学生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或形式,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3)要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办法,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现在,开展教学改革或研究往往被排除在“学术研究”之外,不但成果不容易发表,而且给人们的感觉是“没有学术水平”的东西,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多做。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因为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成败,绝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理论教学骨干。
这是一项事关“百年大计”的工作,但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针对现实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是难点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就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学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待遇保障,从而使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或缺少高质量人才的补充,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院系外,主要是通过“两课”教学实现的;在中小学,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或德育课等发挥相应的职能;在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院系,还经常加开一些同本专业内容关系比较密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教育、政治学等理论课程。从名义上说,这些课都是“很重要”的;但就其实际待遇来说,从学科建设到各种条件保障(除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院系外),都是被“边缘化”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倾向一定要彻底改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最少应该同其他专业课一视同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为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和保障,以利于稳定和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当前,特别要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理论教学骨干,这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千秋大业的关键。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构成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中所暴露出的日趋突出的问题。随着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老教师逐步退休或即将退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大,那种基于对共产党或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而激发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已经日益淡化。有的青年教师,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学习只是为了能够上大学,毕业后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岗位也只是谋职使然,当然谈不上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可想而知,让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讲授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理直气壮,更不可能生动透彻,又何来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为此,我们要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认真抓紧、抓好。
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仍严重存在,如何把知识传授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职能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首先要有自觉的“育人”意识,要树立强烈的“育人”责任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客观上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同学生相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难点和热点思想问题的攻关,如果没有很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育人”就难免要落空。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该“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力,以利于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鸣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