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与大众创业:创业、创新、资源整合、分享思维下的运营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分享经济的兴起

以前分享是熟人间的人情行为,如今分享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前两年,我们分享的还主要是房屋、汽车等少数物品,现在,分享的还有劳务、技能、资金、知识、经验等。

一、分享经济的定义

目前,对于分享经济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2017年的报告则将定义更新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如图2-5所示。

图2-5 分享经济的定义

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把“闲置”去掉了,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来源于对经济剩余的循环再利用,体现为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现象。但如今,分享经济至少产生四个新变化,如图2-6所示。

图2-6 分享经济的新变化

视角之窗

分享经济实践的发展明显快于理论和政策的跟进,作为一种加速要素流动、实现供需高效匹配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分享经济不仅能配置闲置资源,也可以配置优质资源。

二、分享经济的爆发

尽管分享经济很早就存在于主流交易经济中了,但为何直到现在才完全爆发,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具体如图2-7所示。

图2-7 分享经济爆发的历史条件

1.移动互联网的便利

移动互联网不仅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许多颠覆性变化,而且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为开创“互联共享”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

2.社会存在大量闲置的资源

尽管一方面我们社会上有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与闲置,即出现图2-8所示的状况。这就亟须分享经济的平台连接资源不对称的两端。

图2-8 社会状况

3.极简生活主义的出现

由于过度消费主义带来的烦恼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人们开始精简自己的生活,抛弃什么都要自己拥有的理念,从而追求“只要能使用就够了”,这间接导致了分享经济的出现。

4.集体消费意识的兴起

集体消费模式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一种思想上对集体分享事物的崇拜,更多的人愿意分享,更多的人加入分享的浪潮中来,这为分享经济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5.经济危机的选择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特别是美国年轻一代对所有权的观念产生了变化,他们购买硬资产看起来不再安全,举债借贷就具有更大的风险。这迫使一部分因为生活受到影响的年轻人最早开始尝试共享经济。

6.创投资本在背后的推动

据Crowd Companies统计,2008~2015年全球分享经济企业融资交易次数达到800余次,融资总规模近270亿美元,年融资规模翻了40倍。资金的疯狂流入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分享经济这个行列,间接推动了分享经济的发展扩张。

三、分享经济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分享经济理念可以追溯到1978年。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发表的论文《社区结构与协同消费:一个常规方法》,文中首次提出“协同消费”的概念,认为人们需要的是产品使用价值,而非产品本身,租用比购买更加实惠。但在当时,这种协同或者分享还不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协同消费”理念开始大规模付诸实践。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的研究,从全球范围看,分享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图2-9所示。

图2-9 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

四、分享经济的崛起

如今,全球分享经济进入快速扩张期,平台企业持续增加,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分享领域不断拓展。分享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并非偶然,为什么分享经济能在经济转型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有图2-10所示的几大因素。

图2-10 分享经济崛起的因素

五、分享经济的运行

尽管分享经济以一种历史从未有的速度在迅速汇集和挖掘着资源潜力,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奏效的,它需要特定的运行要素。具体如图2-11所示。

图2-11 分享经济运行的要素

1.社会基础—信任机制的建立

基于信任前提所带来的共享活跃度是将现实经济激活的点火器。分享经济有赖于信任机制,但也反过来重塑社会信任。

2.供需桥梁—网络分享平台

一个分享经济企业能否行得通,归根结底在于有没有符合资源分享的平台、平台的分享机制设置是否合理。

3.传播基础—多样化与社交化体验

分享经济模式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舒适的人际关系和交易体验。

4.流通前提—低交易成本

技术发展使得交易成本在不断下降,同时基于使用权的分享经济模式,使得要素更加流动,经济更加有效率。

5.需求动力—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城市化、全球化以及人口的大量集中与流动,创造了大量闲置供应以及涨落明显的潮汐需求,为共享资源和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

6.效率保障—数据智能

分享经济需要大规模调度、用户数据处理。同时这些分享经济平台得到的数据也推动了分享经济智能化的发展,提升了分享的效率。

7.产权特征—使用权与产权分离

分享经济使人们能绕开所有权,务实得只重视“使用权”,从而达到共享时间、空间、知识、产品和服务等众多资源的目的。

8.交易基础—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普及,支付的全面应用成为保证共享经济平台的便利性、中介性的最重要条件。

相关链接:分享经济蓬勃兴起,重塑百姓生活方式

分享经济由来已久,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当前,分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就业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异军突起,发展快速,创新活跃,应用广泛,在一些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并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

2013~2016年,互联网分享平台所属的规模以上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8.4%。分享经济渗透到交通、住宿、金融、餐饮、物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和细分市场。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物流平台实现了货运车辆的共享,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猪八戒”“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人情味”的短租时代;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拓展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

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和拓展扩大就业空间,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1.分享经济促进科技服务业加快孕育成长

截至2016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863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337家,星创天地638家;技术推广和市场交易更趋活跃,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2013~2016年,规模以上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5.0%。

2.分享经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无线传输技术更趋成熟,网络电视、移动电视迅速普及;北斗导航、风云系统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对生产生活影响深化;专业化设计、规划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飞速发展。全国授予专利权17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0.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8%和86.1%。

3.分享经济让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2013~2016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服务业快速兴起。规模以上生态监测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8%;环境治理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0%;与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有关的环境卫生管理类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1%的高速增长;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8.8%。

4.在分享经济下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增长

2016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3万亿元,年均增速16.0%,高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股票和债券市场发挥融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