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业
互联网+不是风口,但“猪”却会不少
前段时间,风口论遭到了痛殴,而且出手的还是平时很少发言的李彦宏和马化腾,而联想的杨元庆更是表明自己连做“猪”的胆子都没有。不久前,马云也批过“猪论”,说遇到风口“猪”会飞起来,但不久也会掉下来。一时间,“风口上的猪”成为了互联网大佬们批驳的对象。
之所以会出现BAT掌门人集体唱衰“猪论”,一是依靠“猪论”成长起来的小米已成全网公敌,其450亿股值的卫星放得太大,不成为众矢之的才怪;二是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创业的飓风,大量的年轻人都在削尖了脑袋找风口。
(1)运气是风口,可运气只会主动帮助那些巧遇的实干者
如果我们把“风口”看作是机遇或者运气,应该是存在的,特别是创业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运气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的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成功者们,当初都是站在了互联网大发展的第一波飓风到来的最前沿,这与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一致的。不过,即便这些人被风吹了起来,创业的成功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机遇,但却肯定不是他们在经历了拼命找风口之后飞起来的,而是遇到了运气的垂青。
就运气和努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必去探讨很多,估计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机遇只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但是,我们即便明白这个道理,可很多人依然会把找到机遇当成是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甚至为此将所有的努力都押宝在找机遇上。
日前,有人评价中国的互联网是人傻钱多,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互联网也应该是人多钱傻。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世界上崛起,甚至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前十名中要和美国人分庭抗礼,虽然我们这些互联网公司依靠的投资主要来自美国,但是,这些公司的主要成功却来自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基数。
据说,现在北京最繁忙的人是各种创业投资人,各路年轻的创业者们不停地在投资者之间穿梭,西装革履地讲各种各样美丽的故事,而确实也有很多仅仅依靠故事就拿到了大笔资金来烧钱的创业者。这样的钱不是多,而是已经多到了傻,当然,投资者们并不傻,而只是钱傻。
(2)互联网“+”与普通创业者无太大关系,更不是风口
很多人认为,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成为了一轮互联网创业的风口,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就可以飞黄腾达。可是,互联网+真的能如此化腐朽为神奇吗?
互联网+,我们更愿意将其与当年克林顿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相提并论,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中国正处在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关键时期,将互联网的能量赋予传统产业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从实际意义上,政府所讲的互联网+对于传统制造业巨头是重大的利好,对于为这些企业做好服务的互联网技术及设备公司是实质性的推动,但对于那些盯着利用互联网开店、交友、O2O的创业者们却并无多大实际利益。
如果非要将互联网+当作现代年轻人创造财富的机遇,那去创业的点也应该瞄准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互联网化改造的辅助领域,而不是现在野心勃勃地去颠覆传统产业。因为,互联网+的推出,实际上就表明了政府对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和优势替代传统产业的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这个态度已经十分鲜明。政府只鼓励互补和融合,而不是让互联网公司独享新经济的盛宴。
所以,我们已经看到,像BAT这样的大公司都在努力实现与传统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在强强联合的过程中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去独自造车、造电视、造房子、造银行,而这样的风口显然不是处处抓钱的小创业者们可以做到。
在这里,我们不想把等待机会垂青的创业者们比作“猪”,即便使用了“猪”这个名词,也丝毫没有诋毁或贬低的意思,因为这只是这两年互联网上的流行说法而已。如果是“猪”,就应该努力改进品种甚至想方设法进化出翅膀来,或者自己造一架飞机飞起来,而不是一味地等待风投们的飓风吹来,更不会等来政府大手笔的投资。当然,即便现在风已经过去,或者迟迟都不会来,可在那里排队等待的猪却已经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是到了该散散的时候了!
互联网创业公司的N种活法
面对国家的经济转型压力,中国上上下下正在掀起一拨创业高潮,而这次被政府积极推动的万众创业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了与互联网相关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不过,创业毕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便用最低的标准来衡量成功,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第一步的目标就是活着。对于创业公司,生存下去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以下,总结一些基本的生存方式,供互联网创业者们思考。
(1)夹缝里面求生存,如刘备
遍观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格局,能够看得到明确市场前景的大蛋糕都被大公司瓜分或者正在瓜分中,留给创业者的机会少之又少。在一个拥有十几亿“聪明人”的国家里,要想发现和站稳一片蓝海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只可能是短暂的蓝海和长久的红海,所有的创业者必须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也正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机会到处都是,如果你的野心不是现在就成为拥有数亿用户的超级公司,那用户数百万级或者千万级往往很容易达到,甚至一个城市一个省区的市场都足以让创业公司非常成功。
夹缝求生需要的是忍耐和坚持,需要在市场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需要拥有在大平台间游刃有余的合作平衡的能力。
(2)翻身农奴把歌唱,如刘邦
既然是创业,就很难不对现有的市场格局造成冲击,可能是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颠覆,也可能是让行业里的先行者让出位置或地盘,总之,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最严重的是,你的创业是建立在原来的老大的基础上,或者你本身就是某大公司的代理商,或者你是某大企业的供应商,但时代变了,你的核心能力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于是,创业者就独立出来单独发展,有些真的远远超越了此前的老大。
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需要抓住“翻身做主人”的时机,早了有可能被抓回来重新当牛做马甚至直接被处以绞刑,晚了就有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即便再出来也很难称王。这样的创业,一定要有好的团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果能获得主家的谅解甚至支持那当然是极好的。
(3)尾大不掉是成功,如李渊
如果你的创业是挑战实体经济里的某个行业或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特性,这种创业几乎等于是要宣判原来的利益集团死刑,遭受打击的可能性极高。
如此局面,在最初谈和是几乎不可能的。你不触犯他的利益,他们根本瞧不上你,不会和你谈判合作。你触犯了他的利益,他们就会恨死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和你谈和。创业者应该做的就是迅速做大,既成事实,在对手们轻视你的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积累,如此,你才能成为他们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甚至开始收编对手。
这种创业需要的是急风暴雨般的快速发展,所以需要资金的投入,创业者必须有足够的原始资本或者有超强的融资能力,创业团队的领头人必须是最好的资本获取者和提供者。
(4)偷得浮生半日闲,如孙权
即便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何况是各个产品线漫长的互联网巨头们,由于市场的激烈对抗,巨头们也有巨头们的烦恼。一是巨头们的对手也是巨头,一个巨头的战略中心调整往往都会引发对手们随之调整应对;二是巨头们产品太多不可能全面突击,看似强悍的产品之中一定有阴影存在。
创业者们人数众多,各自看重一个点,都是绝对用心地去做,这是大型互联网巨头做不到的,如果能抓住巨头灯下黑的短暂失明机会,确实可以出其不意地做出一番事业,即便最后又被巨头看中而出售变现,也是创业的成功。
这种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敏锐的洞察力和另辟蹊径的眼光,能够看到创业领域的闪光点并加以发扬,最终抓住偷来的这点江山。
(5)画个葫芦筹到钱,如苏秦张仪
创业也不都是非要打打杀杀,或者还有一些人根本就是在讲故事,也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只要是把钱弄到手,折腾个几年,即便最终没成气候也只能怪生不逢时,何况,投入了大钱的资本不会坐视赔本而不理,最终往往会与接地气的成功者们融合捆绑而变现出走,创业者也就成了顺路的成功者。
如此创业好像是一种假创业大忽悠,但拥有忽悠本事的人并不多,真能成功也算是奇才了,古代的苏秦张仪其实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创业成功范例。当然,这样的成功多数都依托强大的后台势力或者背景,否则单凭动嘴是很难的,还要冒着最后功亏一篑的风险。
(6)一招鲜,吃遍天,如项羽
创业和走江湖打擂也类似,都存在一招先,吃遍天的现象,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还是其他人或公司很难模仿的核心资源,随便嫁接点什么都可以成功一下,即便一计不成,还能有二技、三技。
很多拥有“核心科技”的专业人才往往走上这样的创业道路,这种方式成功率最高,但也有对手快速模仿的可能性,而且,技术也会过时,将技术实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快速成功,或者要持续地进行技术的快速演化都是必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当然,单纯这样的创业做大的可能性并不大,往往需要在适当规模的时候引入其他能形成互补的人才,在管理上与市场开拓上转变观念,实现公司的转型发展,否则很难持久。这样的创业者古代就有,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以横勇无敌霸王天下,可不审时度势的成长,最终饮恨乌江。
(7)大树底下好乘凉,像刘秀
在创业的时候,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并不是贬义词,或者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先找一个干爹也未尝不可,历史上的很多创业成功的名人都是这样做的。
互联网创业的时候,找一家靠谱的大公司寻求合作,让其投资也可以,让其进行管理输出也没问题,只要能引入资源和能力,借鸡生蛋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创业者可以积累个人资源,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相关认识和能力,这个时候逐渐自成一体就顺理成章了。比如,后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这个套路。
创业者都是有勇气的,值得尊重与支持,但创业的成功率也并不高,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创业绝对不是为了体验曾经沧海的刺激,而是真正充满梦想和追求的艰苦奋斗。请记住,活着,应该是所有创业成功的第一追求。
出租公司开专车,想切互联网蛋糕没那么简单
媒体报道,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出租车企业之一的强生出租公司,宣布将涉足约租车(专车)的计划。按照强生公司的预想,在约租平台下,市民线上预约、支付,驾驶员除了有基本工资,还有绩效考核、奖励提成,通过三方面组合实施分配,可能就完全颠覆了现在所谓份子钱的概念。也就是说,面对互联网约租车的浪潮,出租公司终于主动求变拥抱网络,变革是好的,决心也是对的,但采取的方式却有些匪夷所思。
(1)巡游车与约租车的市场需求矛盾将更加尖锐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把恺撒的交给恺撒,把上帝的交给上帝。从现在的社会需求来看,每天在街道上奔跑的所谓巡游出租车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占有绝对的需求主体,而巡游车和约租车本来就应该是合理分配,各司其职。
试想,如果出租车公司都看中了赢利能力更强的互联网约租车市场,更大的投入偏好必然带来街道上巡游车的进一步减少,市民打车将更不方便,用车矛盾会进一步增加。
实际上,表面看互联网专车对传统的出租车构成了冲击,本质却是出租车行业多年违背市场规律的垄断运营和管理造成的恶果,当拥有了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工具之后,社会终于找到了破解的方法而已。从逻辑讲,巡游车和约租车没有更强的替代关系,两者都不可能互相替代,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完全可以将巡游车或者约租车都做得更具有吸引力,更方便人们的出行,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如果出租车公司真的想和互联网约租车进行竞争,完全可以在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运营管理收费和加强服务能力上下工夫,而不是一头扎进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互联网约租车领域去搅局。
(2)出租公司网络约车只是电话约车的翻版,换汤不换药难言乐观
面对互联网新技术新思维的冲击,传统企业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彻底变革,而不是邯郸学步的进行模仿,基因不同让这种模仿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
以前电信运营商也曾经采取针锋相对的业务对抗,但中国移动拼全公司之力打造的飞信依然无法与QQ抗衡,中国电信联合网易做的易信也无法比肩腾讯的微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中国的各大银行纷纷做起了移动支付、卖起了理财产品,但是其产品却在市场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强生公司推出的互联网约租车,做的事情将是和现有的互联网约租车平台一样的事情,却不具备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禀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难言成功的结局。
互联网约租车是一种共享经济,其司机的来源是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出租公司的车辆来自机构内,改成约租车之后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还会让更多的车辆少出车少用车,同时,专职司机的职业化生存特点也难以与社会力量的灵活性相提并论。
互联网约租车是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并非只是用网络APP叫个车那样简单,单纯地模仿用网络叫车实际上也只是原来电话叫车的一种翻版,既然电话叫车不能发展起来,换上网络的汤药也一样无法救命。
(3)分散经营的出租公司没有实力与统一大平台运营的专车公司竞争
据相关资料显示,强生公司拥有约1.3万辆出租车,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这样的规模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显得实力充足,甚至比已经上市运营的互联网约租车平台的车辆还要多。这样的实力和规模在上海一个地方运营一个约车平台应该是绰绰有余,但是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一盘棋的互联网平台,依然还是能力太有限。
对于约车的多数乘客来说,需要的是跨区域的大平台,这样可以保证其出行的全面需要,还可以享受到大平台的红利,而这正是现在分城市运营的出租车行业的最大的痛。出租车的运营局限在特定的区域,不仅省与省之间难以跨境运营,就是省内的城市甚至县县之间都泾渭分明,这样的运营格局不改变,出租车公司就不可能构建起好用的约车平台,也就不会在互联网专车市场有所作为。
此外,大型的互联网约租车平台都有着强大的资本后盾,擅长依靠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营销操作,动辄数十亿的展开市场争夺,这样的大手笔让即便像强生母公司这样的资产总额4147亿元人民币、员工人数近7万的国有集团也不可能承受。
总结起来看,目前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行业面临的困局并不是互联网专车带来的,也并不能依靠出租公司开专车就能够解决,出租公司单方面效仿互联网公司的做法也不会有任何的效果,中国的出租行业需要一场内外兼修的大变革。
运营商在互联网+中扮演的角色
国家正在实施的互联网战略对整个社会都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过,在互联网行业欢欣鼓舞的同时,很多传统行业表达了不同的思考,至今为之,已经有很多企业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表态,互联网+实际上应该是“+互联网”。
(1)传统企业的担忧不无必要,互联网不能入侵传统经济
在互联网+发展中,很多传统企业有自己的担忧,因为这个互联网+战略等于是将互联网放到了战略主动位置,正好适应了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行业的目的,由此让一些在传统制造业上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开始反思。
现在,已经有一些科技业和制造业的企业公开喊出了“互联网+”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只能作为一种技术和能力,成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工具。
传统企业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中国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在此前几年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已经有很多产业被轻体量和低成本的互联网公司击倒。在目前互联网公司资本强大的背景下,很多传统企业都难以抵抗住冲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前年开始,很多传统企业都已经在积极谋变,或者自己主动触网而互联网化发展,或者与大的互联网公司合作达成联盟,或者向互联网创业公司进行投资,争取在互联网经济中的地位。
(2)运营商不是互联网+的另外一极,没有“互联网+运营商”
在这次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运营商有些迷茫,甚至弄不清楚自己是+号哪一边的?实际上,绝对没有“互联网+运营商”,因为运营商是被包括在“互联网”之中的。
运营商要做的正是互联网+,也就是说,运营商与互联网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负担其改造传统经济的重任。
在市场发展方面,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最主要还是合作关系。即便腾讯公司的微信,号称对运营商的业务构成了多大的杀伤,但依然是依附于运营商的优质网络才能生存,而不久前发生的支付宝光缆被挖断事件更是证明了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重要性。
如果简单地把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看成是竞争与分离的关系,那就太狭隘了,两者对于互联网+都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是合作提供服务,缺了谁都不行。
当然,虽然没有“互联网+运营商”,可运营商为了为社会提供互联网+的服务,自己还是要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改变,也就是互联网化的变革。这里面既包括业务方面的互联网化,也包括公司管理组织结构、服务方式和营销方法,甚至还要在系统集成和业务支撑方面做出很大的调整。
(3)运营商做互联网+绝不能仅仅做网络支撑,而是要去做互联网
互联网+需要运营商的网络支撑,运营商是互联网+的基础,可如果运营商仅仅是做好网络支撑,那无疑也是错误的。网络只是互联网+的基础部分,运营商可以做的还太多。拥有丰富资源和能力的运营商如果仅仅提供基础网络服务就是暴殄天物。
很多互联网人士就希望运营商成为管道,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好基础网络服务,这样才会有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以为这样会有利于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生存环境。实际上,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各有秉赋,不能互相替代,运营商在业务方面也是互联网公司的无法取代的。
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建设维护人员,多年长期稳定运营的支撑系统,还拥有数十年的客户行为数据积累,此外,运营商们掌握着互联网公司远远无法具备的很多独特的大数据资源,可以开发出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新型业务,有些是互联网公司做不到的。
在传统企业互联网+发展中,运营商的信息化建设更是必不可少,政企集团客户的很多业务都是运营商专门提供的产品,新兴的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都离不开运营商的业务支撑。
运营商是中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者,不仅仅要提速降价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更要勇于创新为社会提供独具特色的互联网业务,这才是运营商的社会历史使命和必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