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武术
从中国猿人出现,到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再到夏代(约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社会的原始时期。原始社会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原始生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原始部落之间为了生产资料和领地的争夺也经常发生战争。就这样,在人与兽、人与人不断进行搏斗厮杀的过程中,原始生民们逐渐地积累了大量的攻防格斗技能。同时,为了在部落战争中鼓舞士气以及表达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原始先人把那些积累下来的攻刺杀伐的技术动作编排起来,以原始武舞的形式来祭拜部落的图腾和始祖。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活动、军事活动以及宗教活动共同孕育了中国古代武术的萌芽。
一 生产活动中的武术萌芽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鸳鸟攫老弱,猛兽食撷民”(《淮南子·览冥训》),“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蠢》),“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原始生民与禽兽厮杀搏斗便成了经常性的活动。在产生于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云南沧源崖画上,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其中就详尽地描绘了人与禽兽搏斗的生动画面。就在这样的狩猎生产活动中,原始生民逐渐地积累了大量实用的劈、砍、刺等动作技术。虽然这些低级的攻防技术并没有脱离生产活动的范围,只是存在于狩猎、自卫和抵抗凶禽猛兽的原始生活中,但武术则萌芽于此。这些徒手进行的拳打、脚踢、闪躲、跳跃、摔跌等动作,就成为武术的雏形。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当人类社会进入石器时代以后,远古祖先在进行狩猎等生产活动中,主要以石、骨、角、木、竹等为材料,创造了很多石器(如石刀、石锤)、木棍、骨器等工具,并用这些原始器械同野兽进行搏斗。这些工具及原始用法便是武术中长、短器械及其使用方法的最初表现形式。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大同城东北的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有1.4万余件,其中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器、石球等。仅石球就发现1079个,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原始人用藤索将这些石球系起来,制造成“飞石索”,在狩猎过程中主要是用来缠绕和击打禽兽,这是武术器械中“流星锤”的原形。《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指出了武术的起源。
二 军事活动中的武术萌芽
在原始先民的生产活动中,人与兽的搏斗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萌生。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搏斗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则更为直接地催生了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随着人口数量日益增长,生产逐渐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部落与部落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逐渐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生存资料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或男性为争夺女性,或女性为挑选男性,均常常发生争斗,这些人与人的战斗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战争,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战斗加速了武术的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变为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战争中的格杀动作和技能成为武术的原始形态。特别是在蚩尤成为古代非常英武的战神后,传说许多武器都是他发明的。如《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掌握了一些具有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武器也随着战争的需求,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逐步有了改进和发展。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中所载:“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石镰刀、石锛、石铲等器,……几乎全套武装均有。”从史料记载来看,至新石器社会晚期,兵器已经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远射兵器,如弓箭、弩以及用“飞石索”投掷的石球等;格斗兵器,如石枪、石刀、棒、戈、戟、杖、矛、石铲、石锛、石戈、石斧、石钺等;防护兵器,如盾和甲等。这些兵器,都是后来古代战场常见的进攻性或者防御性的兵器。在众多技能中,射技是这个时期的亮点。先民们以弹弓为基础,经过操作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进,逐渐发明了弓箭。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逐渐产生,弓箭不仅仅是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以获取食物,还是部落之间战争的重要武器。因此,作为部落的统治者对其极为重视,将其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少眸生般,是始为弓矢。”《越绝书》云:“黄帝作弓。”而在《世本·作篇》中则记载弓矢为黄帝之臣所制作,即“挥始作弓,牟夷作矢”。虽然在对弓箭的发明上,文献中的记载有不一致的地方,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在黄帝时代弓箭的运用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并且弓箭的制造工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也越来越成熟。原始先民们强悍好斗的勇武习性在史料的记载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吕氏春秋·荡兵》);又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等等。在原始社会的战争中,弓箭、投掷器用于远程攻击,棍棒和刀斧则用于近身搏斗。在激烈的战斗中,有时是器械与器械的对打,有时是赤手空拳与手拿器械的较量,有时是双方徒手搏斗。在这样的战争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军事战斗经验,并掌握了许多作战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徒手搏斗的技能、使用武器作战的技能、单人应战多人的技能,以及个人操练的单个技术等。为了生存,人们总是把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一切技能、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并和狩猎生产技能一样,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到这个时期,武术的技术概念经过部落战争的客观实践及其抽象的过程,又有了新的内容。原来一些从狩猎生产斗争中获得的技术概念,像劈、刺、砍、扎等不再是仅仅用于狩猎,同时也用于战争。
三 宗教活动中的武术萌芽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神秘感和畏惧感,为了找到生命的寄托和生存的勇气与力量,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这是人类最早的信仰,而图腾武舞是中国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图腾,认为它是消灾降福的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看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原始先民们经常以武舞的形式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祈求神灵的降福。这些舞蹈蕴含了十分浓厚的“武”的成分。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原始的求神、娱神活动,常常是数十上百的人群手执武器号叫狂舞,或者模拟战斗场景,或者表演战胜猛禽巨兽、歌颂胜利,但都与武术的演练分不开。原始社会的武舞还经常在战争之前进行,以祈求神灵超自然能量的加持,护佑他们取得胜利。在古人出征前或战后庆祝胜利及娱乐和祭祀的场合,“执干戚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淮南子·谬称训》),这就是中国武术史料中记载的出现最早的、最有名的原始部落武舞(也叫战舞)——“干戚舞”。在原始社会的宗教中就已经出现了“较武”的内容。“巴郡南郡蛮……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人们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灵,而只有技艺超群者,才能被奉为部落首领。这种竞技比赛,也可称得上是武术竞赛的萌芽。人类早期有意识地练武活动使武术在其初始阶段便具有了表演性、实战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等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