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看农村:37位基层创业者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寻求支持

虽然相当一部分村官表示,开始创业的一个动机是带领村民致富,但在创业初期,这些还看不出子丑寅卯的青年不要说带动农户,就是得到周边人的理解也很难。不仅如此,一些创业村官首先“收获”的是一轮来自周边群众的冷嘲热讽。来自外省的刘美霞这样记叙刚开始在村里做特殊野菜种植时遭遇的各种说法:

 

这姑娘身子这么瘦弱,怎么能受得了农村的苦。当村官就是心血来潮,不一定能干好。

人家是高才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考走了,哪能在这里一直待着。

她那就是瞎折腾,赔掉了怎么办?

人家折腾折腾,又不用搭什么东西,我们又出钱,又出地,又出力,万一赔了,或者卖不出去,不就是瞎忙吗?

 

渐渐地,年轻村官都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带着大家一起干,必须自己先干出个模样来。这一代年轻村官,即使是生长在农村的也基本上没有农业耕作经验,返回来做农业创业,实际上是重新在技能和身份上社会化的过程,这就少不了各种恶补。女村官就更是如此,一些基本耕作技术,如翻地、开垄、大棚蔬菜的构架和材料选择等都需要重新学起。而这就牵扯在创业过程中谁来给予支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创业村官对“创业中给您支持最大的人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家庭的占33.3%;选择一同创业的村官的占25.0%;选择所在村委的占16.7%;选择镇级政府及镇以上政府的占8.3%;选择村民的占4.2%;选择其他的占12.5%。

来自家庭的支持,很多时候是年轻村官能够走下去的最坚实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实实在在的,虽然有时也显得很无奈。特别是在种养殖项目的草创阶段,能帮得上孤军奋斗的村官做各种体力活、供给免费劳力的,恐怕更多就是他们的父母。独自租下300多亩山地、在海拔1000多米山顶种植果榛的李芳,这样描述创业初期的心情:“一万次心如刀绞,一万次无可奈何,我最终还是只能连累自己年迈的父母和我一起了。早上天不亮我就起来把饭做好了,吃完饭我们三口就拿着镐,扛着树苗上山去了……(那时)真的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唯一心里最大的负担就是和自己一起受苦的父母,不能让他们歇歇,还要让他们拖着年迈的身体和我重新干起体力活。我爸说他把一辈子的树都栽了,那时候我真是心里剜着疼。”据她讲,家里把自己的嫁妆钱都押在这荒山上了。

这样的支持有时候又是潜在的,或者说,创业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达性,以及先期沉淀所需成本是由家庭来提供的。刘竞泽入股村中食用菌种植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其家里有十余年种食用菌的经验,家庭已有的经营基础可以让他便捷地获取技术诀窍,并较顺利地入手。在另一些案例中,父母也都为孩子垫付了大量的先期投入成本。在吴桐开发的餐饮项目中,父母支持了其在村里建400平方米房子的资金。然而,父母并非都支持孩子“瞎折腾”。很多青年村官向家里提出要自己创业的想法时,常常会遭到家人的激烈反对。原因很简单,家人觉得他们根本没有社会经验,“把钱打了水漂”。

1.大学生之间的联合

从对大学生村官的访谈看,一些对创业和商业比较敏感(如受家庭之前经商的影响)的青年村官更容易走到一起。这些具有较多开创性精神的同济圈子,很容易成为创业信息和支持政策信息的集散地。在一定的催化剂下,这样的同济群体,又较易生长出创业的小团队。这些团队的一种更具组织化的联合形式是,以区域(一般是以镇为单位)为纽带形成联合创业组织,或创业基地。这样的示范基地,主要的作用是在当地推广适宜种植的新品种或某种养殖类型。此外,沟通外界科研院所的优秀品种,与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对接,也是大学生创业群体能做得来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创业组织一般会出现在同一批次大学生村官任期的后半段,他们通过日常工作或早期创业熟悉了本地基本情况后,开始在对外联系、聘请技术力量、建立市场合作关系上用力,并尝试在熟人亲友或邻届村官群体中加大对事业的宣传。以集群形式出现的青年创业者,更容易得到上级部门的注意,也易于动员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在调研涉及的承德、秦皇岛青龙的近几届大学生村官群体中能辨别出至少四组大学生村官间的联合组织。

在需要较大先期投入的项目中,很多村官动用了大学生村官群体网络,在这样的创业中,更容易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共同集资的创业群体。在一个以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中,项目的资金来源于相熟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共筹集了6万元,每人等额入股。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集体作战的模式。在电商平台初期销售量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集团作战方式着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几个村官分头做市场调查、宣传推广,并利用大家的人际圈子寻找潜在用户。项目因此能较快捷地接触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这样的村官创业群体,相比于个体村官的单打独斗,更容易引起上级的注意,并容易被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2.来自村委会和“上级”

相比于一般的创业青年,村官因其体制内的正式身份,可以通过正式途径向所谓“上级”和村里求助。来自上级的帮助可以体现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细节上,如可对村官创业项目的选择提供必要的政策倾向性信息和行业信用甄别信息。

上述村官电商创业项目,不仅从上级得到创业贷款,得以扩大经营规模,还在组织部门的协助下入驻当地创业孵化园区。这对于初创阶段的项目是个非常利好的事情。这个由当地政府搭建的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方便的融资途径,省去了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对于投资方,体制内背景的村官项目,具有由体制本身提供的先期认证和终极背书。据村官讲,“只要项目好,在这里都能得到融资”。

能够得到上级或村委会更多惠及的项目,一般在设计之初就需与村庄发展规划相结合。赵献龙结合村里规划——扶持食用菌、设施菜及大田作物,并根据当地村委和技术能人(这两者常有重合)的建议选择相对投资小、风险低的品种。而后期带动村民的策略首先得到村两委授权,并以自身实践产生号召效应。其间借助村官自身对政策信息的灵活把握和能够直接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的优势,为其争取小额贷款,以2万~3万元投入带动10万元贷款。村民种植万寿菊、甜菜净利润达到1800元/亩,总共带动就业人员50余人。

从统计结果来看,约有1/3的创业大学生村官争取到了政府的无息贷款和扶贫资助,这对于创业初期的项目有很大的撬动作用。而这种优惠贷款的获得,也与时下的政策导向有关。有村官明确提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政策对草创期的事业成长有作用。

规模种植等主体落在村子里的创业项目,最首位的就是得到利益相关群体及村委会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对很多开展类似项目的村官,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常与技术、自然气候等因素无关,而要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就要面临从农户手中租赁土地的问题。在村官描述中,经常的情形是,总会碰到“一两户钉子户”。遇到这种情况,关键是如何向涉地农户讲清利益分配方案,以获得应许。从村官们的记叙看,要得到这样的应许似乎别无他法,只有一趟趟地上门磨嘴皮子。每一次登门拜访,实质上都是对双方利益的进一步明确与调整。而这样艰难的谈判,对刚入手村里事务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于是,资历尚浅的村官们很自然地会向村两委求助。如果当地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尚可,则来自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村干部认识到大学生村官的项目可以成为村子发展一个亮点的时候,会动用村两委的各种资源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钉子户不同意出让土地,无非觉得补偿与期待有差距,那么就需要有各种变通的方式,补偿其损失。而这样微妙的利益平衡,并非初涉村务的毕业学生能掌控的,这就需要村干部从中斡旋。一个村官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征地过程中,有3户百姓就是不同意,谁去做工作也不行,闭门羹也没少吃,村两委班子轮番上阵,还是没有拿下,后来我们就赶着中午去他家找他做工作,中午太晚了就在他家吃饭,基层群众都是很热情好客的,一连去了七趟,情、理、利、法说个遍,当我们第八趟再去的时候他终于松口吐话答应地可以租出去。后来了解到他认为地租有点低,我们通过在园区多给他找零活,来补差价。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了。”

在另一些案例中,村委会对创业的支持,体现为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如准许村官进入种植园区,并予以低廉的租金或灵活的收费方法。“得到了园区的照顾,只需要拿出5000元,便可以租到两个棚,到时候园区会把废弃菌棒回收抵做水电费,两个棚里可以种植菌棒2万棒,如果一棒收入2元,2万棒就可以收入4万元。”在一些情况中,来自村委的支持可能是潜在的,如免费使用村里的房子做产品的设计室,也可能体现为由镇政府和村委会提供创业贷款担保,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强于一般创业的各种体制内优惠。这样的体制内优惠,源于村官群体具有来自公共机构强力部门提供的背书。

3.来自经营大户的支持

寻求支持的策略还包括与周边民办企业家或种植养殖大户的合作。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能在创业初期遇到愿意和自己一同共业的区域企业家,是很幸运的。有着较丰富基层实操和企业运营经验的本地企业家,为年轻村官提供了更多在经验、能力上有所提升的机会。

与村中大户结合的好处之一是,可实现与社区精英网络的结合。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这样的产业精英网络提供了创业产品销售渠道,创业者可以成为这一渠道的供货商,从而能够较方便地进入成熟市场。而在后继的运行中,创业者需要逐渐依据先前经验自主寻找外界渠道。对外界市场渠道的寻找,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获取剧烈变动的行业信息。而此时介入社区精英网络的优势也能凸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社区内部的生产者,并不完全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更多地类似于一种合作网络。这个网络为其中的创业者持续地提供信息,从而有助于其调整自身的市场策略。

需要说明的情况是,社区内产业精英与村两委主要成员常有重合,可以总称为村干部企业家。对于刚从校园走出,没有什么社会资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很多时候是借力创业,利用村子里已有产业,发现商机,寻找合伙人。由于他们一般是被分配到陌生的村子里,最有可能愿意与他们合作的群体往往是已有创业意向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干部企业家。即使有村委成员的帮助,初创项目由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市场判断等原因,还是有很高的失败率。已有自己企业的村干部合作者,较一般村民有更大的试错和抗风险能力。这无疑也是优秀合作伙伴的另一种特质。

至于以社区内部合作组织推动产业集合的项目,需要对这些合作组织的基本构成做出具体分析。对以社区产业大户为联结,以扩展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为目的,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其实质是社区内部的产业精英联合体。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村官当然很难发挥决定作用,即使其能在勾连政策咨询上提供帮助,起决定作用的推动者仍由社区内部精英担当,并实际说服社区大型农户参与,促成合作社内部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