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激烈争论,现在仍在进行。这场持久的争论围绕的主要问题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没有本体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何以可能及应该如何建构。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第一,传统本体论是旧哲学的立足点,它力图在现象世界之后寻找一个普遍的本质和本原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的本体界,是认识的彼岸世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哲学就是突出的代表,它起源于古希腊人的追根究底的天问精神,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知识论和柏拉图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开启了这一形而上学传统。这一传统脱离人的实践,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坚持在实践中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颠覆了旧哲学那种主客分离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消解了主客的对立,达到了二者的统一,实现了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二,许多人认为传统本体论是超验的纯思辨的产物,是一种纯逻辑设定。这种纯逻辑的设定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黑格尔借助正、反、合这个思辨的脚手架建构了庞大的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并把它推崇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这种思辨哲学,反对进行概念的纯粹逻辑设定及推演,用客观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实践辩证法代替了思辨辩证法,摧毁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建立了社会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论。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第一,本体论作为哲学世界观,是任何哲学都难以回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即使当代西方哲学高呼“拒斥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主义,也摆脱不了语言与逻辑对象的困扰。语言哲学发展的趋势不是高举“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而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本体论的承诺”(蒯因),或是主张“描述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或是直接诉诸“实在或存在的形而上学”(塞尔)。第二,本体论作为关于事物本质的学说,任何理性的哲学都必然加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就内含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第三,本体论作为事物(包括概念)发展运动的逻辑必然是任何哲学都离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深刻揭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性,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逻辑必然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脱离本体论。问题在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什么样的内涵。为此,不同学者分别用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系统本体论等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持物质本体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马克思),把实践、认识、社会历史活动建立在物质第一的基础之上。因此,物质本体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持实践本体论的学者认为,物质自然只是实践的前提,离开实践,物质自然对人类来说也是无(马克思)。只有实践,才能把自然、社会和人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克服了物质世界的彼岸性,突出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改造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

有的学者提出实践一元论,主张实践一元论超越传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关注当代社会人的问题,把自然客体排除于哲学的研究对象之外,使哲学成为人的“类”哲学,并把这种人的类哲学看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有的学者提出系统本体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当时的社会实践,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和网络化时代,系统科学及其方法论代表着当代人类理性思维的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吸收当代科学的最高成果,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本体论。

以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分歧,源于对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物质与实践的内涵及关系的理解不同;更深层次的分歧在于对哲学本体论建构的方法论视角和历史观不同。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分别对本体论做原子的分解、历史的考察、当代的整体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应然、必然和实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