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以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发展历程为线索,从晚清认知、参与、举办博览会,到民国参加与举办博览会,把博览会事业的典型个案和综合活动结合起来,把博览会活动与观念结合起来,立足于“民族主义”,从“中国的博览会事业”出发,分六大部分,即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体认、晚清参加博览会之活动、1910年南洋劝业会、1915年赴赛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29年西湖博览会、民国时期的国货展览会,既在在说明了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又细致深度分析了这一民族主义的动因、内涵、演进历程及其背后的实用主义心态、特征,以及影响它的时势因素和其所面临的困境,等等。基本观点如下:
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因“西方”而起。一方面,中西之间事实上发展程度不平等,西方“先进”对落后中国产生榜样效应,催动中国奋进图强;另一方面,先进西方羞辱、欺凌、侵略中国,促使中国奋发而起,维护国格国权。面对博览会上“先进西方”的催动与刺激,时人在惊羡、佩服西方先进之时,表达出了对中国落后的忧虑之情,随之反省中国为何落后,并迸发出竞争意识和发展观念,希望中国积极谋求改良,追求发展,实现民族国家之富强。从晚清到民国,无论认知博览会,还是参加、举办博览会,都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目的,从“中国本位”出发,认为博览会有益于联交睦谊、奖才励能、兴发格致之学,力求通过兴办博览会事业,兴发商利,开展商战,挽回利权,劝兴实业,振兴民族经济,实现民族国家的平等、独立与富强。从“商利”到“商权”,再到“经济主权”,“利权观”贯穿始终,并与“民族国家观”相随,落脚于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
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追赶型、内向型、开放型的较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具有价值理性,其价值追求是中国的平等、独立与富强,以及工具理性,希望以开放心态,通过“苦练内功”,实现价值追求,不具有排他性、扩张性,不以损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但缺乏方法思维理性,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根本和主次,有些“过急”,急于“发展”以“救亡”,甚至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过激”,因而难以真正实现其价值追求,同时易受时势影响,从洋务运动、民国肇建,到国民党党化训政,再到抗日救国,都影响到了它,使其成为时势运作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