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楚地物产与商业贸易
【摘要】先秦时期,楚国物产十分丰富,包括矿产、生丝、生漆、禽兽、水产、五谷、蔬果等。丰富的物产资源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以及与其他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
【关键词】楚国 物产 楚商 贸易
先秦时楚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众多的自然资源。楚怀王曾对张仪说:“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史籍中记载,楚地云梦泽中物产多样:“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丰富的物产资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一 矿产
春秋战国时,楚地的矿产资源在诸国中是首屈一指的。受地质史上造山运动的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出现了成矿带,使得楚地的矿产资源丰富。早期的楚地先民已能利用矿物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在楚地产出的主要有铜、铁、黄金、绿松石、孔雀石等矿物。
(一)铜
根据文献记载,楚地很早就有铜矿。《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各地向夏王朝进贡的情形,其中有关于楚国进贡青铜的记载:“荆及衡阳维荆州……金三品。”此时的荆州就有铜产出,而且通过向夏王室进贡的形式进入中原地区。
楚国铜矿主要位于湖北大冶的铜绿山。铜绿山有着丰富的铜铁矿床,至今仍然是我国重要的产铜矿区。通过测算铜绿山发现的古炼炉渣可知,古时已提炼的红铜当在4万吨左右,足见当时楚国的产铜量极大。《史记·楚世家》中,楚庄王问鼎时对王孙满说:“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除铜绿山外,楚国在其他地方也有铜矿分布。考古学家在湖南的麻阳九曲湾发现了年代为战国的古铜矿。该地区在战国时曾经为楚国所有。在吴地也有铜矿产出。《史记·货殖列传》载:“夫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吴地在战国后期被楚国吞并,铜矿所处区域也纳入楚国版图。繁阳也是楚国的产铜地之一。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北,东周时属于楚地。《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楚师为陈叛故,犹在繁阳。”1974年在洛阳出土了一把“繁阳之金”剑,该剑铭文字体风格与战国晚期的楚王盘(《三代·一七·五》)铭相近,进一步说明繁阳曾有铜矿。这里的铜矿品位虽不如铜绿山的矿床,但也丰富了楚国的储铜量,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铜在古代曾经作为重要的军事物资,被严格禁止出境。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有一条云:“毋载金革篃箭。”古代以金表示铜,因“金革篃箭”都是军用物资,所以在节上予以写明,禁止将其运输出境。《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了楚庄王赐郑国铜的事件:“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从这一事件看出,楚国对铜一直秉持着严格控制出境的原则。
但从出土文物中发现,楚地生产的铜依然存在着外流的迹象。在阿尔泰山西麓的古代遗址中出土了标准的楚式四山镜。在河南洛阳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楚地生产的“繁阳之金”剑。洛阳曾经是周王室的京畿所在地。楚国的铜器流入外境可能是出于商品交换的目的,由于文献和出土资料的不完备,具体原因目前还难以确定。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楚国产的铜质量高,闻名于列国之中,才使得其铜向外扩散,甚至到达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在出关文书鄂君启节上写明禁止运输铜器,可能是由于当时私自买卖铜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铁
楚国很早就开始使用铁器。从出土文物来看,时间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文献记载中提到宛地生产的铁兵器锋利无比,“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荀子·议兵》)。宛,春秋时属于申国,自楚文王灭申后,宛成为楚国的管辖范围。宛在战国时是著名的冶铁中心,长期受到列国的争夺。
(三)黄金
黄金在楚地的出土文物中经常可见。下寺二号楚墓中出土了七百多克有压印图案的金箔。楚国曾经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这在列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寿春(今安徽寿县)附近地区,曾经出土过楚国的黄金货币——郢爱。
在文献记载中也多次提到楚地出产黄金。《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金。”黄金在文献记载中容易与铜混淆。古人称铜也为金,如《左传》:“楚子赐之金。”这里的“金”指的就是铜。
(四)绿松石
楚地自古就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地,目前依然是重要的产区之一。鄂西北的郧县、竹山县出产的绿松石最为著名。湖北襄阳地区产出的绿松石又被称为“襄阳甸子”。在楚系墓葬曾侯乙墓中,许多青铜器都镶嵌了装饰用的绿松石。
(五)孔雀石
中国的孔雀石主要产地在湖北大冶地区。因颜色酷似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在古代又被称为“石绿”、“铜绿”。孔雀石主要和含铜的矿床共生,本身富含铜元素,在湖北大冶的铜绿山铜矿床内部就伴生有孔雀石,曾经作为楚国炼铜的原材料使用。
二 生丝
我国被称为“丝绸之国”,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历史。楚国地处南方,土壤潮湿,气候温润,适宜桑树的生长,良好的环境为养蚕缫丝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楚国重视养蚕缫丝业的发展。《史记·楚世家》:“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讲的是两国因争夺桑树而引发了战争,这虽然是楚国找的一个战争借口,但也从侧面看出楚人对养蚕缫丝业的重视。
蚕纹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在衡山出土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蚕桑纹铜尊,花纹由桑叶和蠕动的小蚕构成。以蚕桑纹作为主要装饰可能是因为该地曾经是蚕桑的产地。该地曾经隶属于楚国。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楚地的丝织品制作精美,色彩浓郁,很早就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进贡。《史记·夏本纪》:“其篚玄玑组”,孔安国注:“此州染玄色善,故贡之。”在号称“丝绸宝库”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中,一共发现衣料十九件,品种多样。经专家鉴定,衣料的成分与现代湖北所产的桑蚕丝的性质相似。这说明当时制衣所用的丝为湖北本地出产。
楚地生产的丝织品也参与商业贸易活动,楚地商人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穿过阿尔泰山脉。在乌拉干河流域的巴泽雷克,相当于战国时代的游牧民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丝织、丝绣衣物,图案与江陵楚墓和长沙楚墓所出的同类实物如出一辙,同出的器物还有楚式四山镜。这表明,这批衣物、器物很可能是由楚国通过贸易或者其他途径运到该地的。
三 生漆
生漆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楚国是一个产漆和使用漆器较多的国家。在古籍中漆器经常被提到。《楚辞》:“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其中的“羽觞”,就是指用漆器做的酒杯。在楚地出土文物中,漆器是较为常见的,楚地出土的大部分漆器用木料做内胎,在表面髹漆,用黑底红纹作装饰。
楚人有着丰富的漆资源。生漆的产出离不开楚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漆树生长。
楚国从创国之初就位于产漆区,《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据考证,荆山所在地至今依然有漆树生长。
四 禽畜
楚国的动物种类丰富,《战国策》称:“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楚地的动物有的直接投入市场,有的以皮毛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动物品种可以分为家内饲养类和野生类。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饲养类的有牛、马、羊、鸡、猪、狗等家畜,野生类的有熊、虎、象、鹿等动物。
(一)牛与羊
牛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国家极少被食用。《说文解字》:“牛,大牲也。”《国语·楚语》:“国君有牛享。”牛一般用于规格等级较高的祭祀活动。从《楚辞》“肥牛之腱,臑若芳些”中可看出,相比于中原国家,牛在楚国经常被食用,被当作一种珍馐美味。
牛的遗骸在楚国墓葬中经常被发现,这表明牛也是财富的象征。在湖北当阳赵巷一座春秋时的墓葬里,出土了13具黄牛遗骸,是以陪葬品的形式出现在墓葬中。
羊也经常被食用。《楚辞》:“胹鄨炮羔,有柘浆些。”因需求量大,还有专门的“屠羊之肆”(《庄子·让王》)。羊作为家畜,在楚地养殖非常多。楚地出土墓葬中也经常发现羊的遗骸。
(二)鸡和猪
在古代,鸡和猪是最常见的养殖型家畜,养殖的历史悠久。在楚地的出土墓葬中,经常可见猪与鸡的残存遗骸。
(三)马与狗
不管是日常出行还是两国交战,马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周时,战争形式还是以车战为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有“赋车籍马”,即战争开始前,统计马匹和战车数量。在楚国墓葬中经常发现车马坑。马在当时象征着权势和力量。
狗除了食用之外,还作为宠物饲养。在曾侯乙墓中,众多陪葬棺里面有一具狗棺,说明曾侯乙曾经饲养狗作为宠物。
(四)野生动物
野生的熊,既是食物,又可以用来进行商业贸易。《左传·文公元年》记载,楚成王“请吃熊蹯而死”。“熊蹯”即为熊掌,是一种珍馐美味,在东周时已经成为达官贵人的佳肴之一。熊皮、熊胆、熊掌都是珍稀的商业货物。
楚地对虎有专门的称呼。《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说明在楚地曾经常见野生的虎。
在春秋战国时,楚地气候温和湿润,有野象生活于此。《楚辞》中记载用象牙做棋子:“菎蔽象棋,有六簙些。”与现在一样,象牙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洛阳出土的“繁阳之金”剑的剑鞘就是用象牙制作而成的。
在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中,鹿的出现是很频繁的。在《管子·轻重》中有楚人贩卖生鹿的记载。可见鹿曾用于商业贸易。鹿角也经常被楚人作为装饰品。楚地出土的战国虎座立凤,凤的背上就插着鹿角作为装饰。
五 水产
楚地湖泽众多,水产丰富。《战国策》:“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国语》中记载,越地“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楚国后来占领越地,楚国的水产种类更加多样化。这些水产有的作为贡品进献周室,有的通过贸易流入市场。
(一)鱼
楚人经常食鱼,鱼是普通百姓平常食用的食物,“庶人有鱼炙之荐”。鱼也用于买卖,有专门的卖鱼市场“枯鱼之肆”(《庄子·外物》)。文献记载中“湘波之鱼”是有名的水产品之一。
(二)龟与鳖
《史记·夏本纪》说“九江入赐大龟”,楚国将龟作为贡品进贡。在荆州沙市的考古发现中也有龟的骨骸遗迹。这些均可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楚地的龟产量很大。
鼋、鼍、鳖之属,都是异常美味的水产,楚人也将其献给郑灵公,引出了“食指大动”的典故。楚人曾将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王室,《逸周书》中称为“长沙鳖”,并且通过商业途径,将其运输到其他国家。
(三)贝(珠)螺蚌
文献中记载,楚地的贝类,可采集食用。《史记·货殖列传》:“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
贝壳类动物体内所含的珍珠,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韩非子》:“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这是楚国所产的珍珠曾参与商品贸易的一个典型例证。在洛阳出土的“繁阳之金”剑,用珍珠来做剑首的垂饰,在当时也是一件贵重的物品。
(五)菱角
菱角深受楚地人民的喜爱,是楚国百姓都爱食用的水产之一,《楚辞·招魂》中有为采摘菱角而创作的“采菱曲”。《国语·楚语》中有“屈到嗜芰”,“芰”指的就是菱角。
六 五谷
楚人的粮食储量大。在饥荒之年,粮仓犹可以维持基本的运作,满足普通百姓的需要。《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楚人还注重水利的建设,如孙叔敖修建的期思陂就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楚地粮食品种多样,“稻粢穱麦,挐黄粱些”,主要有稻、黍、粟、麦等作物。
在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就开始种植稻谷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楚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南部迁移,主食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到达江汉平原后,水稻替代粟,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黍,又称“糜子”,比小米大,煮熟后有黏性,是中国古老的农作物。黍在楚国也有种植,《楚辞·天问》中记载:“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粟,又称“稷”,俗称小米,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楚地人民的主食。粟的仓库储量也较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复雠、庞、楚之粟也。”《史记·伍子胥列传》:“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五万石,在当时是一份不小的赏赐。
七 蔬果
楚地出产的蔬菜瓜果品种众多,出土墓葬中见到的有板栗、樱桃、梅、枣、莲、荸荠、葫芦、柿子、瓜子、芹菜、芸豆、杏、梨等品种。文献中记载,楚地云梦泽中产橘树:“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屈原的《橘颂》专门赞美橘树的枝繁叶茂。
楚地的菁茅草一直被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进贡。《史记·夏本纪》:“包匦菁茅”,郑玄注:“匦,缠结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缠结菁茅,在宗庙祭祀时用以缩酒。《国语》记载,周王室举行会盟时,楚君的职责是“置茅蕝,设望表”。直到现在,在湖北鄂西地区缩酒的遗风仍存。
八 结语
《孟子》记载,楚人许由用粮食来交换布帛、铁器。“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这是证明在楚地本土存在小农经济的典型事例。楚国商人也跨国进行商业往来活动。1974年在河南洛阳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楚地生产的“繁阳之金”剑,楚国的商人到郑国买卖珍珠、玉石等高档的奢侈品,在北方的阿尔泰山遗址中发现有楚国的青铜镜和丝绸,均表明楚国对外的商品交易活动曾十分活跃。楚地的铜、铁、丝、漆、革、禽畜、蔬果等享誉列国,是市场贸易中的畅销品。
探索楚地的物产对于研究楚国商业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楚国地处平原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因而楚地的物产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为楚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楚地丰富的物产也为楚商提供了谋利机会。楚商将楚地物产远销中原各国,使楚国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