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创新做法

近年来,花都区委牢固树立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大抓基层党建的战略部署,坚持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的新抓手,按照“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协同合作、四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非公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制,初步探索出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为推动花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以引领带动农村社会治理

尽管近年来花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花都仍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仍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3,农村社会治理仍是花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近年来,花都区委和区委组织部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引领带动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1.强化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一是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制度。在确保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结合区情实际,通过灵活安排选举流程、分批分类推进换届工作、在村委会中设置常务副主任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圆满完成了省委、市委提出的大幅度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的目标任务。2014年全区参与换届的186个村中,“一肩挑”的比例达到98.4%,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达到82.6%, “一肩挑”的村所占比例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第一。通过换届,一批政治素质好、廉洁奉公、群众认可、能带头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书记行列和村“两委”班子。二是积极鼓励村“两委”委员参加村民小组长选举,兼任村民小组及其党小组组长;创造条件让村民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参加村“两委”委员选举,形成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干部兼任的局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对村民小组这一农村最基层组织的领导。三是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探索村党组织通过规范参与、组织协调、依法管理等方式带动其他各类组织建设的运行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初步建立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制,使农村党组织焕发出新的活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始终将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深化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使一批年纪较轻、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员干部进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引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互动交流+党性锻炼”的党性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素养、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自2012年以来,全区共有380名村干部参加学习。积极组织村党员干部、村党代表参加市、区、镇的各级各类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党员集体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提升农村干部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三是把培养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培育农村基层高素质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创新方式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使用工作。目前共有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 10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定向招聘进入基层街(镇)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工作,将“双带”能力强的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作为后备人才进行储备培养,采取定期跟踪、定期考察、定期培训的模式进行培养储备,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人才库”。五是实施关爱党员工程,设立关爱党员专项资金,组织实施解决农村困难党员住房难的“安居工程”、资助困难党员子女上学读书的“助学工程”、慰问帮扶因病致贫党员的“重大疾病救助工程”,让农村困难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3.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一是积极推进基层组织“便民服务直通车”工程。全面构建镇“政务服务中心”、行政村“公共服务站”和自然村“公共服务点”三级公共服务网络,打造以村级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站、文体娱乐服务站、综治维稳服务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扶贫帮困服务站“一中心六站”为服务主体的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二是积极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进村活动,了解村民意愿,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村级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引导村党代表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协调解决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服务农村发展,造福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采取村党组织牵头、大学生村官具体策划、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方式,结合村情实际,抓准突破口,努力带动农村经济腾飞和发展转型升级。例如,梯面镇红山村党支部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定位,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开发主题农家乐等项目,带动全村快速发展,该村面貌也有了较大变化,两年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0万元大幅增加至90万元,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广州市最美乡村”,给村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在村民群众中的威信。

4.从严加强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

一是严格管理,切实承担管党治党的立体责任。以发展党员工作为突破口,出台《花都区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过“三个主体”提名入党积极分子、“四位一体”量化考评发展对象、把好发展过程“五道关”等一系列创新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从源头上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通过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认真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评议党员等工作,在农村党组织中树立从严治党的鲜明导向。二是严格考核,切实整顿庸、懒、散现象。建立村级干部考核、激励、管理和约束体系,采用总体考核和岗位考核相结合的“双百分制”量化方式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改变基层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三是严格监督,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严格执行“三公开”制度。通过宣传栏、公示栏等方式公开村务、党务,设立意见信箱、热线电话、接访窗口等拓宽党员群众参与的监督渠道。全面实施社账村管、村账镇管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村级建设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完善“四议两公开”、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谈话诫勉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规定达到一定标额的农村集体资产必须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建立“统一平台、统一规程、制度健全、管理动态、交易阳光、监控实时、信息共享”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对贪污腐败、侵占集体资产等行为实行“零容忍”, 2014年花都区共查处村(社)干部14人次,有效维护了党组织的权威。

5.完善农村党组织建设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让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干事”。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财政经费支持补助制度。对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0万元的村,由区财政补足30万元,使基层组织“有米下锅”,并由区、镇两级财政负担村干部工资的大部分,减轻基层负担。二是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想干事”。花都区出台了《花都区村级干部离任保障试行办法》,规定对连续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12年(含12年)以上的或连续任村级干部15年(含15年)以上的村级干部,可享受离任保障,每月领取离任保障金,让村干部也能拿到“退休工资”,对稳定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保持基层组织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以引领带动社区治理

随着花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地位日益重要,依托社区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社区治理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近年来,花都区委和区委组织部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引领带动社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1.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一是扎实开展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全面推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制度,圆满完成省委、市委提出的大幅度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和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的任务。通过换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好的优秀党员进入社区党组织书记行列和社区“两委”班子。从统计来看,赤坭镇、花城街、炭步镇、梯面镇、新华街、新雅街、秀全街的社区“一肩挑”的比例都达到了100%,其余街镇“一肩挑”的比例也都超过了90%。各镇街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都超过了80%,有的甚至达到了100%。“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既减少了职数,压缩了开支,又明确了职责,避免了人浮于事的情况,所有职位均为实职,改变了党支部成员得虚职的状况,更有利于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二是理顺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探索社区党组织依法依规引领带动其他组织建设的运行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初步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制,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2.探索试行社区“大党委”制

以新华街的骏威、梅园和京华社区党支部为试点,花都区整合辖内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成立了三个社区党委,开始试行社区“大党委”制。一是搭建社区党委组织架构。社区党委书记由具备党员身份的居委会主任担任,党委委员由具备党员身份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有能力、热心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党员、在职党员代表组成。同时,把在职党员纳入社区党委管理,仅骏威社区就有323名在职党员在社区过双重组织生活,形成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齐心协力、共促和谐的新局面。二是创新社区党委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四位一体”服务工作法。社区党委通过开展组织生活议大事、谋发展、解民事;结合“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活动,广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以党员志愿者为龙头,组成社区惠爱志愿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生活,营造幸福祥和的社区氛围。

3.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构筑“社区网格化”服务网络。在部分社区试点开展“三级六环”网格化管理服务,将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网管员全部安排进网入格,切实做到信息采集细化到家、问题落实解决到户,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多元服务体系,联合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和社区专干,开展关爱智障人士、关爱环卫工人、关爱失地老人、关爱困难党员等系列“爱心之旅”活动,全面提升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三是加强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广泛组建包括党员志愿者、老年志愿者、企业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及社区义工等在内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包括扶贫助困、关爱成长、治安巡逻、文化宣传、公益慈善等在内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新华街还成立了全区首个党员志愿者服务总队,以及7个志愿服务分队和39个志愿服务站,为全街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指导。据统计,全街共有19个社区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党员志愿者人数达到650人,其中注册的机关在职党员志愿者已达到300人。推行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党内评优评先、培训学习、后备干部培养储备等挂钩的制度,调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四是按照“六有三经常”的标准,即“有标识牌、有党员活动室、有电教及相关设施、有基本情况介绍、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学习资料,做到学习经常、活动经常、作用发挥经常”,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阵地建设。

4.定期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活动

从2012年起,坚持每月10日组织全体区领导与“两代表一委员”深入社区,采取入户走访、个别交流、志愿服务、上门答疑等方式了解群众需求、收集社情民意,按月做好所收集问题的督办和回复,努力做到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架起党心和民心的“连心桥”。建立领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规定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街(镇)班子成员都要挂点联系一个社区,采取固定联系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三固”方式,进社区驻点、走访,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三)努力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花都区非公企业增长迅猛,在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企业已经成为花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基层社会的重要主体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花都区委和区委组织部适应非公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努力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为花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生力量。

一是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对组织活力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党员人数较少的党组织,按照便于组织管理、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如全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狮岭镇下派了48名党建指导员到非公企业指导工作,实现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非公企业党员由2004年的60多名,扩大到目前的300多名。同时从各部门抽调140名精干力量,组成20个指导组,分片包干指导企业组建党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秀全街针对汽车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时跟进并加强汽车城党组织建设。在汽车城党委领导下成立了花都西城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党总支部、汽车城公司党总支部和汽车城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支部,把185名党员和132名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

二是提高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和基层社会中的影响力。以组织建设促企业生产为思路,积极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带领群团组织建设、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和谐的作用,引导非公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参与“关怀服务社会、真情回报社会”的各项活动,扩大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树立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社会形象。

(四)创新流动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花都流动党员是在花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流动党员作为流动人口中的先进分子,与流动人口有着血缘、地缘的天然联系,是维系党委、政府和流动人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花都区委和区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和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以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为载体,逐步把流动党员党组织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使之成为推进花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力量。

一是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方式。根据流动党员输出地较为集中的实际情况,花都区积极推动成立“地缘型”流动人员党组织,并与湖南省新田县委、蓝山县委加强合作,探索两地党建合作、共建共管事宜。2012年11月29日,湖南省新田县驻花都区流动人口党委成立。2012年7月,中共蓝山县驻花都区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成立,2015年7月升格为党总支后,又提出把党总支建设成为“蓝山在广东花都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蓝山在广东创业发展的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和温馨家园”。这就构建起两地党组织“共同组建、共同管理、共同服务”的流动党组织“双管共建”工作模式,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目前,花都区已建立流动党组织24个,管理流动党员643名。花都区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的新路子,而且其管理模式被列入广州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项目,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二是积极发挥流动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花都区以流动党员党组织为依托,以两地联动工作机制为基础,切实发挥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首先,推进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流动党员党组织与所在街镇积极协调、联系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流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人口登记、医保社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其次,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协助职能部门调处化解涉及流动人员的各种矛盾纠纷,将自身打造为流动人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平台,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最后,促进流动人员融入社会。在两地党组织的指导帮助下,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引导流动人口主动融入社区,有序参加当地创文创卫、安全生产、计生服务、邻里守望、帮扶互助等活动,共建和谐幸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