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四 论著标准

各人研究学术的目标不同,此处只就史学工作者在学术方面的贡献而言。

杨联陞兄是位学术批评家,好几年前曾称述一个史学工作者的成就,说“充实而有光辉”;又曾转述胡适之先生称赞同一个人的成绩说“精细而能见其大”。我想这两句话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意境实很相近。这两句评语,某位史学工作者是否当之无愧,姑且不论;但我想借此两语作为史学论著的标准,却极为恰当。联陞兄的话本自《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语,原即寓有“大”义。今就这两句话分析起来,“见其大”可谓为“光辉”的一面,而“精细”尤为“充实”的最基本条件;所以联陞兄的话似乎可以涵盖胡先生的话,故今姑以“充实而有光辉”为主体作一说明。

这句话显然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光辉”。充实比较容易讲,最主要的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著,才能算得是内容充实的有价值的论著。如有必要,须曲折辩论,达到论证的目标,但步步谨严,如做数学,无一步虚浮,这就比较更难,也更见作者功力,在充实的论著中又有其较高地位。凡是内容充实的论著,不论其问题大小,主要在一“精”字,虽然是小问题,而做得很精审,仍然是内容充实的论著,有其颠扑不破的价值。不过精审充实仍只是有价值论著的基本条件,不具备此种条件,根本不能跻入著作之林;至于欲其论著达到更高境界,则当在“充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显示其有“光辉”。

“光辉”比较难以具体说明,不过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认识:第一要有见解有识力,工作成果要显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时须兼顾最基本条件——精审充实。这样的论著自可当“光辉”之誉。而此种光辉境界,不一定在大论题上才能显现;若论题甚小,规模也很小,但工作精审,在精审之中能透出作者之有超人识力,此亦光辉之一面。胡先生所谓“精细而能见其大”,在这些处尤能认识其意义。或者在专精的充实工作进行中不能随时表现这一点,但充实的工作做完之后,也要能站在材料的坚强基础上,凌空的笼照全局的说几句话,此亦为显现光辉面之一法。第二要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学术工作要规模恢宏,或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要兼而有之,则极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括一个基本条件——内容充实,这就更不易。兼此四者,自亦可当“光辉”之誉。总之,“光辉”总偏向于恢宏与通识,但与通论不同。写通论性论文,固当以恢宏通识为最基本条件,若不具备此一基本条件,就将毫无学术价值;但恢宏通识却不限于通论性文学,一部大规模的专门性论著,一篇短小精干的专门性论文,皆可透显作者是否有恢宏的意境,通豁的识力,以臻于“光辉”的境界。

不过要达到“充实而有光辉”的境界,自非易事,最主要的做法仍是老生常谈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不从小处着手,势必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漏洞必多,虽作出很动听、看来有光辉的结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但终久未必能站得住脚,自不能算是真有光辉,更未必有长久价值可言。不从大处着眼,就往往走上小路,钻牛角尖,不能脱困而出,结果成绩琐碎,不成大体系,自亦不能显现其光辉。不过此类论著仍较大而化之不切实际者为佳,因为这种著作是充实的,仍有其长久价值,不过境界不高耳。所以写论文局促于琐碎材料,为其所困,固不好;专门表现有魄力有才气,能言人所不能言,能说人所不敢说,但脱离材料的支持,更要不得。惟天资过人,识力特强,学力亦深厚者,往往数语可笼照大局,虽未提出具体坚强的史料佐证,但学力深厚的读者自可默会胸中,知其确然慧解。惟此亦当慎之又慎,若轻易行之,势必言多有失,流于空疏之弊。故此种特例,不足为训,不可轻学,宁可自谓笨拙,不能自恃聪慧过人,因为聪慧似可恃而实不可恃!

所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仍只是原则,至于如何做法,就很难作具体说明。今姑只机械的从“大”“小”两字立论,稍加申述。

论者每谓,陈寅恪先生考证史事,“能以小见大”。如汪荣祖撰《陈寅恪传》第十一章与何广棪辑《陈集补编》、《遗诗述释》都有此说。这虽然不是陈先生治学的基本方法,但他确常采取此种方式解决问题,至少在论述形式上常见其如此。例如他的早期名著《桃花源记旁证》与中期的《读东城老父传》等就是好例证。此种方法似乎较为省力,但要有天分与极深学力,不是一般人都能运用,而且容易出毛病。我个人的工作方式,有些处似乎可以说是“聚小为大”,聚集许多似乎不相干的琐碎材料、琐小事例,加以整理、组织,使其系统化,讲出一个大问题,大结论。如《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与前在第三篇提到的《北魏尚书制度考》就是这种方法最好的例子。他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与现在写的唐代交通诸论文,本质上仍是此一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显得很笨拙,也吃力得多,不过我想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是此种方法要特别注意组织系统化,否则一盘散沙,将无多大意义!此外我在上一篇中提到的以做小问题的方法来做大问题,这也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一面。其他当然还有种种的做法,而且也要因人而异,各出心裁!不过无论如何做法,都要锲而不舍,作深入而缜密的探讨,不可浅尝即止;浅尝即止,工作永远浮在表面,不可能得到高度的成果,纵然能凭着聪明才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但也只停留在“意见”“看法”的阶段,不能算是真正的结论。而锲而不舍的深入缜密的工作,所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的结论,长远站得住脚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就我的经验,锲而不舍的深入工作,往往可以显现奇迹,连自己也不能料想得到!例如我讲汉代郡县政府组织,远超过前人之所已知;讲东晋南朝都督区,其固定性往往超过州的辖境;讲北魏军镇制度,其性质因地区的客观环境而不同;讲北魏尚书制度,其组织演变与华化进程合若符契;孝文三十六曹,唐人已不知,而能考出三十四曹之多;讲唐代交通,重要驿道,能极详明的考出其沿途所经,而且边荒千万里无所不届;这些具体而为一代大政的成果,不但为以前的人所不能想像得到,就连我自己在开始工作之前也未预期得到,实在可说都大出意外。深入的辛苦工作之能使人有高度兴致,其原因也就在此。

这一章内容,主要为就联陞兄“充实而有光辉”一语作解。联陞为我二十多年的至交老友,去年此时(5月7日)我由新港专程到康桥去看他,当时他精神很好,相聚至感高兴。本章初稿写成后,因恐内容未必与他的本意相合,所以极欲寄付一观,请其补充意见,或另写一文,附本章之后。但又闻旧疾复发,进入医院,只得稍俟时日。顷闻其病痊出院,并每周到校指导学生写论文,故立即将此章复印副本寄付请教。嗣得其本月二日手书,述其近况颇详。内有关涉本章之意见,节录如下,俾读者参看:

 

“充实而有光辉”一语出自《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依朱《注》似指德行修养,但引为论著标准,似乎亦无不可。有光辉之论著,可令读者意动眼明,大抵由于沉思翰藻,但亦不限于此二端。我兄所发挥均甚重要,以自己著作为例,尤为切实。深入研讨,有时可以发现奇迹,超出预料,如此现身说法,读者得此鼓励,必有闻风而起者矣。必欲吹毛求疵,则“永久价值”或可改作“长久价值”;原稿“永远站得住”已增“脚的可能性比较大”,则我兄已注意及此矣。

 

最后数语,尤见一位谨严学人之态度,亦见文章之贵能改而后精!

198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