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里仁第四4.1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说学,论政,明礼,开始讲仁。
里,乡里,民之所居。里仁为美,居住的地方都是仁人为美。南怀瑾认为“里”不是指住所,而是指人的“心里”,内心世界储仁养仁,心里充满仁为美。释义分歧的关键,“里仁”在孔子时代是不是一个约定俗成有固定意义的词汇,目前不太清楚。感觉如果孔子要表达“心仁为美或仁心为美”,前面加个“里”,有没有必要?而且似乎没有“外”仁为美的说法。仁,是心理?是情感?还是行为?是人之质,还是人之文?需要搞清楚、弄明白。那就在后续“里仁”各篇中去找寻一下答案。
“择不处仁,焉得知”,知,智。这句解释为“不选择有仁的邻居而处之,岂能得到人生智慧”。择邻而居确实很重要,三字经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比孔子小一百八十岁左右。孟母“择邻处”,奠定了幼年子舆良好的学习取向,造就了少年子舆远大的人生志向,最终成就了孟子在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中里程碑意义的地位。孟子承续孔子,阐发弘扬“性善、民本、仁政、王道”思想,满腔“浩然正气”,予人以“仁者无敌”的人生力量。孔孟都是幼年丧父,依靠母亲引导教育、拉扯成人,足见中华母亲的伟大。
下面看看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中孟母和子舆的故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孟母三迁)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依然如故)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断机杼)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孟母教子留妻)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此之谓也。(孟母大义教子)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节选完)
从上文,能判断出孟母一定也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能在孟子成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的导向性作用。其中“择邻处”,对子舆在启蒙时期的学习教育至关重要。
当然,有人会发出反对的声音,举例抬杠,考虑的节约水资源,懒得和他费吐沫。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看看离孔子生活时代比较近的三国时期何晏咋解说的。《注疏》: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何晏认为仁是“善行”)。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郑(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聪明、智慧)。
住哪,别无选择的话,啥也不用说。可以选择的,择居仁里,找几个好邻居,花点代价,也值得。买房子,就听孔子的,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