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八佾3.19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前509年~前495年在位),姓姬名宋,鲁襄公之子,鲁昭公之弟。定,谥号,“安民大虑曰定”,评价不低。孔子生于前551年,定公任鲁君期间,孔子恰四十二岁至五十六岁,“不惑之年”至“知天命”之年,期间,孔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云:“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摄相事”,说明鲁定公是信任和欣赏孔子的。这句定公与孔子的对话,具体时间、事件背景都不可知,但中心思想很明确,明君臣之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这句话,换成如今习惯的表达是“君如何使臣,臣如何事君?”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一句孔子说“事君尽礼”,这句说“君使臣以礼”,强调礼在君臣关系之间的重要规范作用、调节作用。前面说过,礼的核心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君使臣以礼,君并不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昂、颐指气使,而是位尊而礼谦卑,使臣心悦诚服。“臣事君以忠”,忠和信、仁、义、孝都是礼之“质”,礼的外在形式很重要,均以“施礼和“受礼”的双方“心理愉悦”为基础。臣忠不忠,只有臣心里最清楚,“礼”是可以表演出来的,但“忠”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历史上有许多“伪忠诚”,就是以“礼”做表象、做伪装,心不诚,心不正,心不在心中,心不在中心。
人类历史中的君臣关系,是人生角色设置,是相对概念,古往今来任何时候都存在,不论中外,即使称谓变化了,实质也不会变。上下级关系,犹如君臣关系,上使下以礼,下事上以忠,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按照《论语》里问答一贯反映孔子因材施教、话里有话的文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委婉指出定公使臣缺乏以礼相待,而时臣(三桓)也有僭礼不忠的现象。不是未雨绸缪,是直指病灶、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