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2016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等奖(7篇)

我国老年护理产业需求研究

代宝珍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 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需求方的人口社会学结构、偏好等多角度设计相关统计指标,实证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对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对不同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人群对老年护理需求、偏好、期望的影响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护理需求大,产业发展空间足。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意识以及购买能力等是影响老年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建议制定科学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意识、加大老年护理相关卫生投入。

【关键词】 老年护理产业 需求特征 多因素分析 发展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emand for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e and preference of the population, such a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reference of the elderly nursing needs, and uses the Logistic multi-factor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age, income level and education The extent of the crowd on the elderly care needs, preferences, expectations of the impact of analysi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elderly care nee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ace enough.Age, education level, health awareness and purchasing power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lderly nursing needs.It is proposed to develop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ealth awarenes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 health care related to elderly care.

Key Words Elderly care industry;Preference of the elderly nursing needs;Multi-factor analysis;Development plan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递增0.54%,到2050年将增至4.5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3)。2013年,全国老龄委发布的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年龄结构变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的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明显高于全体人口平均水平。据统计,早在2010年我国约有594万名老年人需要间断性护理,238万名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进入专业护理。近年来,这一数字正在迅速攀升,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客观上要求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已有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经验进行规划和布局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当前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尚处在探索期,着眼于我国居民实际的老年护理需求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决策将更好的引导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对主要类型的老年护理产业(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的居民需求特征不明将严重阻碍了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发展进程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定进程。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于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科学、可行的方法进行老年护理需求相关统计指标和研究方案设计,选定典型地区开展老年护理产业需求相关实证研究,系统性研究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和成熟于发达国家/地区,相关理论和实践起源并发展于这些发达国家/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典型,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基于国情,系统性从需方视角研究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对全球老年护理产业的贡献,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期老年护理产业相关理论也有一定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基于需方视角,采用科学、可行的统计方法系统性研究我国居民老年护理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为我国政府部门合理制定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保障和决策支持,为进一步引导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建设服务型老年护理产业提供科研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研究内容

①基于需方视角的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国内外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动态,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的政策趋势等。

②基于需方视角的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相关实证研究。满足人群多层次的护理需求是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基于此进行统计指标和研究方案设计。选定典型地区(镇江市)进行老年护理产业(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需求相关调研,研究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③借鉴目前发达国家/地区较为广泛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实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知情人访谈、专题组讨论、现场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等基本研究方法。

①基于需方视角的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专题组讨论等方法进行。

②基于需方视角的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相关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典型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

③以满足人群多层次的老年护理需求为基本研究理念,采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统计指标和研究方案设计。

④依据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结果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需方视角的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老年护理产业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护理产业发展阶段,即一开始主要依赖机构提供护理服务,而后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患者需求的多元化,逐步发展社区和家庭护理。

在亚洲,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人福祉法之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在欧美,如德国、美国、瑞典等,护理服务的内容包括机构护理和社区家庭护理,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护理、介护服务、上门理疗康复服务、居家疗养管理指导、住宅的改修等其他生活护理等,服务人员由医师、护士、介护师、理疗师等组成。筹资方式均以社会筹资为主,例如,德国实行跟从医疗保险的护理保险,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美国实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即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的方式自愿参加。

(二)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体系分为卫生医疗、社会福利和退辅会(即退伍军人)三大体系,服务模式分为机构式照护、社区式照护和居家式照护。部分“公立医院”也积极开展长期照护服务,“台湾屏东医院”(公立医院)设有长期照护部,下设护理之家、日间照护部和居家服务部三个分部,对失能失智老人、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等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费用支付以自费方式为主。

目前,我国大陆护理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现状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机构护理方面,根据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护理院数量仅为49家,床位数7178张,现有床位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区县级医院虽然也能部分提供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但由于医院对病床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的限制,老年人基本无法长期在二级医院得到相应的康复和护理服务。

在家庭护理方面,尽管部分地区积极探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满足人民群众的护理需求,我国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民营护理院模式。江苏省苏州市民营护理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市卫生、民政、医保等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合作,扶持民营护理院的建设与发展。在多方合作下,老年人自费1500元左右便可享受到机构护理,社会资本也愿意举办并能够微利运营。截至2011年底,苏州市共有护理院19所,总床位近3000张。

二是医养结合模式。安徽合肥滨湖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均是由三级综合医院探索实施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当老年人患病或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在“医”和“养”之间进行转换,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老年人获得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三是社区及家庭病床模式。上海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病床,为辖区内老年患者提供上门诊疗、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服务。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家庭病床6.66万张,其中,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设的家庭病床达4.39万张。

(三)我国老年护理产业政策趋势

目前专家学者已经趋向一个共识,即我国不应当走发达国家首先发展机构护理,然后转向居家护理的道路,而要同时发展机构护理和家庭护理两个模式以更符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我国各地探索的护理产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基本都处于探索时期,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和发达国家/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口结构迅速老化,老年护理需求巨大,老年护理产业现有的发展水平、规模与护理需求不成比例,政府制定相关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政策亟需理论依据和信息参考。

三、现场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1.纳入标准

①在镇江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

②≥18周岁。

③愿意且能够完成问卷调查。

2.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精神发育迟缓者。

②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或已确诊的痴呆患者。

③过去6个月内确定为酒精或药物依赖者。

④严重的精神障碍或听力、言语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完成者。

⑤患有重大疾病者(如严重的心或肺功能不全、肝肾疾病、重度内分泌疾病、重度感染性疾病、中毒性脑病、血液系统疾病、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或由于其他原因已在生命终末期者等重症患者。

⑥不愿意参加调查者。

(二)调查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13年5~8月在镇江市康复医院、江滨医院、四院、二院及镇江市区10余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及其陪护家属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全程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纳入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1.统计指标

满足人群多层次的老年护理需求是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的立足点。本研究拟从老年护理产业需方的人口社会学结构、偏好、个性化需求(护理内容、方式、费用等)等角度设计相关统计指标,实证研究我国城乡居民的老年护理需求特征,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人群对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偏好、期望的影响。

2.问卷内容

①人口社会学基本情况,包括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主要职业、月收入(元)、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类型、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等。

②老年护理产业(老年护理、家庭病床、护养中心)的需求情况,需求者对具体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的期望等。

③50周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1963年及以前出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调查及其对老年护理、家庭病床、护养中心等老年护理产业的需求情况,城乡居民对老年护理及护养中心的具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的期望等。

(四)数据管理

①项目组制定调查方案,设计现场调查表,统一部署和协调现场调查工作。

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人工核查、问卷编号,规范管理所有数据并记录存档。

③统计分析人员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核查,确认无误后锁定数据库以备统计分析。

(五)质量控制与评价

①调查表由项目组成员设计完成后,进行预调查以检验调查表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并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表。

②调查员主要为江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本科生、研究生和镇江市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式调查前,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案和调查手册,通过讲座、讨论的方式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同时进行模拟现场演示,要求所有调查员明确调查目的、意义,明确调查员职责,确保熟悉调查内容,掌握调查技巧,统一调查口径。

③现场调查中,2人为一小组,2~3个小组设置一个大组长。调查问卷实行调查员现场自查、小组2名成员现场相互检查、大组长核查验收等措施。任何一个环节核查出的问题立即返回给相应的现场调查员进行复核,通过回忆、再次入户或电话联系等方式将问卷信息填写完整。三次核查准确无误后,问卷交由专人负责整理、归档。

(六)分析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02进行编程、双人双录入,确保数据录入正确无误。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31份,有效回收率为83.1%。在831名被调查者中,50岁以上者占31.4%,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7.5%(2011年,镇江市京口区按户籍统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7.8%);男性380人,占45.7%;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上者占69.3%,小学及以下者占14.2%;未婚者占16.7%,在婚者占7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办事人员分别占10.2%、19.6%和12.9%;月收入在1501~3000元、3001~5000元、5001元及以上者分别占39.5%、24.9%和10.1%;94.8%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或商业医疗保险,56.1%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比较好或者非常好,9.5%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比较差或很差(表1)。

表1 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基本情况

注:有16人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12人同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4人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

(二)家庭病床需求情况

1.家庭病床需求总体情况

447人认为必要的时候需要家庭病床,占53.8%;384人认为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家庭病床,占46.2%。

447名家庭病床需求者中,78.3%希望家庭病床能“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74.5%希望家庭病床提供“康复训练”,另有60.2%、60.0%、60.0%、55.3%希望家庭病床提供“紧急上门救护服务”“健康咨询”“必要时提供医院绿色通道进行转诊”“制定疾病防治计划”(表2)。

表2 对家庭病床服务内容和最高收费标准的期望

关于能接受的家庭病床最高上门收费标准,38.9%的家庭病床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上门收费标准是≤30元/次,31.8%的家庭病床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上门收费标准是31~50元(表2)。家庭病床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上门收费标准与其年龄呈现负相关关系(r=-0.231,p<0.001),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r=0.227,p<0.001),与收入正相关(r=0.222,p<0.001)。即,年龄越高者能接受的最高上门收费标准越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越高者能接受的最高上门收费标准也越高。

384名尚无家庭病床需求者中,39.6%是由于“家中有人照料”,34.1%认为家庭病床“没有必要”,19.3%“不愿支付额外的费用用于家庭病床”,6%是因为“不了解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高而下降,18~29岁年龄组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比例最高(62.7%),70岁及以上年龄组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最低(35.1%)。女性中家庭病床需求者占的比例高于男性(57.2%和49.7%)。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的比例也逐步增高。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仅为30.5%,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及上者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高达72.6%。未婚、在婚、离异、丧偶者中,家庭病床需求者分别占62.6%、52.9%、58.8%和25.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较高,均>57.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比例最高(69.3%)。随着月收入递增,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的比例递增,其中月收入在3001元及以上者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接近60.0%。

统计分析发现,家庭病床需求者的构成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组别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病床需求与年龄呈现负相关关系(r=-0.175,p<0.001),与性别负相关(r=-0.075,p=0.031),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r=0.299,p<0.001),与收入正相关(r=0.132,p<0.001)。即,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随着年龄递增而递减,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递增而递增,女性中家庭病床需求者所占比例显著性高于男性。

表3 家庭病床需求者的构成情况

注:*p<0.05,**p<0.01;α=0.05,双侧检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赋值情况见表4),性别(OR=0.725,95% CI:0.539~0.974)和受教育程度(OR=1.575,95% CI:1.370~1.811)是家庭病床需求的影响因素。即,同等条件下,女性及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有家庭病床需求的可能性分别比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高(表5)。

表4 可能的影响因素与变量赋值

注:婚姻状况中的未婚、离异、丧偶合并为单身。

表5 进入的变量名及参数估计值

注:N=831,α=0.05,α=0.10,Logistic多因素模型检验Model Coefficient Test:Chi-Square=84.191,p=0.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Chi-Square=18.280,p=0.019。

(三)老年护理需求情况

1.老年护理需求总体情况

关于老年护理及护养中心的调查主要针对50岁及以上人口。本次调查中,50岁及以上者共有261人。其中,女性占46.7%,男性占53.3%;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者分别占44.4%、27.2%、16.1%和12.3%,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62.5%,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13.0%;在婚者占88.5%,未婚/离异/丧偶占11.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办事人员分别占14.6%、10.3%和10.7%。月收入在1501~3000元者占42.9%,月收入3001~5000元和5001元及以上者分别占13.4%、6.1%;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一般者占42.5%,比较差和很差者分别占29.9%和7.7%。

261名50岁及以上者中,74.0%目前生活完全能够自理,19.5%生活能部分自理,6.5%目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表6)。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等各年龄组中生活完全能自理者分别占82.6%、78.9%、69.0%、25.0%。其中,40.6%有老年护理需求,59.4%暂时尚无老年护理需求。

表6 ≥50岁者的生活自理情况

261名50岁及以上者中,77.4%希望有助养护理和老年保健服务,53.8%希望有康复训练,40.6%和38.7%分别希望有临终关怀和心理咨询服务。关于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60.4%的老年护理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50元/床·日,34.9%的老年护理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50~100元/床·日,3.8%的老年护理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101~150元/床·日。老年护理需求者可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和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r=0.295,p<0.01),即收入越高,可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越高(表7)。

表7 对老年护理服务内容与最高收费标准的期望

155名暂时尚无老年护理需求者中,39.4%是由于“家中有人照料”,37.4%认为老年护理“没有必要”,16.1%认为“老年护理费用过高”,7.1%是因为“不了解老年护理”。

2.老年护理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受教育程度递增,老年护理需求者所占的比例也递增。受教育程度为文盲者中老年护理需求者所占比例仅为25.7%,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者中,老年护理需求者所占比例高达76.5%。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老年护理需求者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3.2%和66.7%。老年护理需求者所占的比例随着月收入的递增而递增,月收入5001元及以上者中,老年护理需求者的比例高达68.8%,其中,月收入7001元及以上者中老年护理需求者更是高达77.8%。

统计分析发现,老年护理需求者的构成比例在不同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组别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表8)。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护理需求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r=0.274,p<0.001),与收入正相关(r=0.213,p=0.001)。即,受教育程度与收入越高者中老年护理需求者所占的比例越高。

表8 老年护理需求者的构成情况

注:*p<0.05,**p<0.01;α=0.05,双侧检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赋值情况见表4),年龄(OR=1.612,95% CI:1.199~2.168)和受教育程度(OR=1.763,95% CI:1.345~2.309)是老年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即同等条件下,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有老年护理需求的可能性更大(表9)。

表9 Logistic多因素模型的变量名及参数估计值

注:N=831,α=0.05,α=0.10,Logistic多因素模型Model Coefficient Test:Chi-Square=34.925,p=0.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Chi-Square=8.849,p=0.355。

(四)护养中心需求情况

1.护养中心需求总体情况

261名50岁及以上者中,有护养中心需求者共55人,占21.1%。护养中心目前全国只有极少数城市在个别医疗机构试行,镇江市尚无试点,对于绝大多数镇江市民而言护养中心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本次调查给出的护养中心的定义是:护养中心是指由医疗机构举办的,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全程无缝连接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市民可能短时间内难以理解护养中心的运作及经营模式,这可能会使得本次调查的数据低估镇江市民实际的护养中心需求。

尽管对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而言,护养中心是抽象且模糊的,但依然有55名中老年被调查者在听取了现场调查员对护养中心概念的讲解后表现出对护养中心的需求。其中,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者分别占38.2%、20.0%和41.8%,女性占63.6%;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者占60.0%,大专及以上者占23.6%;在婚者占89.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23.6%。

关于护养中心的入住方式,63.6%希望全天候,34.6%希望是周一至周五。关于服务内容,80.0%希望护养中心提供养生保健服务,78.2%、72.7%、70.9%、69.1%、65.5%分别希望护养中心提供定期体检、健康食宿、疾病防治、康复理疗和休闲娱乐,49.1%希望护养中心能制定健康计划和必要时提供医院通道门诊收治等服务(表10)。

表10 对护养中心的入住方式、服务内容和最高收费标准的期望

关于能接受的护养中心最高收费标准,54.6%的护养中心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1500元/月,40%的护养中心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1500~2000元,仅有5.5%的护养中心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是2001~3000元。研究显示,不同收入组别间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有显著差异(χ2=60.889,p<0.001),即收入越高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也越高。

206名没有护养中心需求者中,35.9%认为护养中心“没有必要”,38.4%是因为“家中有人陪伴照料”,18.5%“担心费用过高”,1.9%是由于“不了解护养中心(1.9%)”。

2.护养中心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护养中心需求者在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中分别占18.1%、15.5%、21.4%和43.8%;女性中,25.2%有护养中心需求;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和本科及以上者中,护养中心需求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4%和41.7%;33.3%的离异者有护养中心需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护养中心需求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4.2%,其次是一般办事人员(28.6%)和专业技术人员(22.2%);月收入5001元及以上者中护养中心需求者所占比例最高(37.5%),且护养中心需求者所占的比例随着月收入的递减而递减(表11)。进一步分析发现,护养中心需求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r=0.163,p=0.008),即年龄越大,护养中心需求者所占的比例越高。

表11 护养中心需求者的构成情况

注:*p<0.05,**p<0.01;α=0.05,双侧检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赋值情况见表4),年龄(OR=1.578,95% CI:1.130~2.202)是护养中心需求的影响因素。即同等条件下,年龄越大,越有可能有护养中心需求(表12)。

表12 进入Logistic多因素模型的变量名及参数估计值

注:N=831,α=0.05,α=0.10,Logistic多因素模型Model Coefficient Test:Chi-Square=26.895,p=0.013;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Chi-Square=4.340,p=0.825。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我国老年护理需求大,产业发展空间足

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等新兴老年护理产业需求量巨大。40%以上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有老年护理需求,20%以上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对护养中心有需求。随着年龄的递增,中老年人群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对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及护养中心的需求也将逐步上升。

护养中心目前在我国少数地区试点。对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而言,护养中心是抽象而陌生的概念,本次调查结果很可能低估了中老年人口对护养中心的实际需求。

2.收费低廉、方式多样的老年护理会受到欢迎

多数需求者能接受的老年护理产业(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最高收费标准比较低。家庭病床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和需求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相关,即年龄越大,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越低;受教育程度/收入越高,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越高。老年护理和护养中心需求者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仅和需求者收入有关,收入越高,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越高。

尽管能接受的最高收费标准比较低,但需求者对健康产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期望值比较高。总的说来,需求者期望服务内容能丰富,服务方式多样、便民。

3.受教育程度、年龄等是影响老年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是普遍性影响个体老年护理需求(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由于家庭病床的照料者角色传统上都由女性承担,随着现代女性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已经越来越难以承担家庭病床的照料者。因此,女性对家庭病床需求显得比男性要强烈。

年龄是影响个体对老年护理和护养中心需求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者对老年护理和护养中心需求越强烈。

4.健康意识低和购买能力差可能会导致老年护理需求不足

健康意识淡漠和经济购买能力差是导致个体暂无老年护理需求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发现,导致被调查者暂无老年护理需求的主要原因有:认为本调查中的健康产业“没有必要”;由于“没有经济能力”,或“担心费用过高”。

对于那些暂无对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需求者,除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外,“家中有人陪伴照料”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逐渐显现,单个家庭能具体承担照料家庭成员责任的成员越来越少,“家中有人陪伴照料”的前提条件逐渐变得不可及。因此,从长期来看,个体的健康意识低下和经济购买能力差将是影响健康产业需求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政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等新兴老年护理相关健康产业的需求潜力巨大。如何满足人群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是现在及将来我国老年相关健康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制定科学的老年护理产业发展规划

老年护理产业是近年来新崛起的新兴健康产业,涵盖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医养结合等主要类型。老年护理主要由专业护理院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一般在护养中心提供。在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尚不成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老年护理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老年护理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护理产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主要类型老年护理产业(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护养中心)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有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制定老年护理产业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引导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老年护理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群个性化、多样化的老年护理需求,还可以通过合理引导老年护理产业消费、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有利于大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2.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意识

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理念。健康老龄化有赖于个体健康意识的提高。只有个体充分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健康负有重要责任,并了解和掌握相关健康生活理念和知识后,健康老龄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对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全民健康老龄化将有效增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老年护理相关费用,并最终引导我国老年护理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因此,老年护理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个体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投资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期高能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导致人群慢性病等患病率急速上升。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手段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强化人群健康意识和健康投资观念(特别是年龄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合理引导老年护理需求和消费很重要。

3.进一步加大老年护理相关卫生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护理产业面向整个社会,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全过程,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就业,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群众受益、社会认可、护理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

同时,卫生投入作为衡量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地区人口健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的卫生投入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个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体收入水平提高可以带动个体老年护理产业需求和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带动老年护理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进一步加大老年护理相关卫生投入是促进老年护理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Dai B,Zhou L,Mei J.Old age security in rural China: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3.

[3]Dai B,Zhou J,Mei J,Wu B,Mao Z.Can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Promote Rural Elders' Access to Health Care Service?[J].Geriatr Gerontol Int.2011;11(6):239-245.

[4]Dai B,Mao Z,Mei J,Levkoff S,Wang H,et al.Caregivers in China:Knowledg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PLoS ONE,2013,8(1):e53928.doi:10.1371/journal.pone.0053928

[5]Liu H,Xiao Q,Cai Y,Li S.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ortality risk of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China:the role offamily support[J].Asia Pac J Public Health,2013,1(25).[Epub ahead of print]

[6]Liu N,Zeng L,Li Z,Wang J.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care needs 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 living alone: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rural areas of Shaanxi Province,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313.

[7]Chu LW,Chi I.Nursing homes in China[J].J Am Med Dir Assoc,2008,9(4):237-243.

[8]Wu B,Mao Z,Zhong R.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in rural China:review of recent develop ments[J].J Am Med Dir Assoc,2009,10(7):472-477.

[9]Wu B,Mao Z,Xu Q.Institutional care for elders in rural China[J].J Aging Soc Policy,2008,20(2):218-23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